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改稻為桑”這步棋,為什么從一開始就是一步死棋?

小莊 · 2024-11-17 · 來源:八角樓上|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改稻為桑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只有兩種可能:要么改不下去,要么改出一堆反民,兩者必居其一,根本沒有任何所謂的中間余地。

  一、

  財政虧空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在國產劇里評分很高,我自己也很喜歡這部劇。喜歡它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它反映歷史,事實上“改稻為桑”這事本身是編劇虛構出來的。但這完全不影響它是一部好劇,好就好在它里面所講的矛盾、政策、權力、黨爭,都是圍繞著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展開的。

  現在的很多劇,好像大家都不用考慮吃飯,不用考慮經濟問題,劇里的人每天凈為了些舞文弄墨、爭風吃醋的破事斗得不可開交。即使講點政治斗爭,也因為脫離了生產實踐,而顯得極其幼稚。

  言歸正傳,回到這部劇里“改稻為桑”的問題上來,為什么這樣一項看起來“上利國家,下利人民”的政策,在嘉靖親自下令實施,多方勢力極力推動的情況下,最后仍然走成了一步死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從這項政策的誕生源頭開始。

  為什么一開始會有這個“改稻為桑”的國策?

  原因很簡單:財政虧空。

  不要以為財政虧空只是引起“改稻為桑”的原因,事實上它與改稻為桑的失敗本身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點,我們后面再細細地講。

  大明為什么會有財政虧空?

  核心原因有兩個:

  一是底層生產不足。

  封建社會個體經濟容易破產,但凡遇上點天災人禍,百姓就活不下去。而官僚地主,則可以趁火打劫,以低價賤買農民的土地。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只能變成奴隸或佃戶,靠給地主種地或是租種地主的土地艱難維持生計。這樣一來,農民大半勞動成果被地主拿走,剝削很嚴重,這種高強度的剝削之下,農民自己想要搞點擴大再生產,比如開點荒,置辦點農具,買幾頭耕牛啥的都很難實現。封建社會,農民就是最核心的生產力,他們得不到發展,生產又怎么可能得到發展。土地兼并越厲害,農民就越苦,生產力就越不發展。生產力不發展,財政又怎么可能好起來呢?農民種不出那么多糧食,如何承擔那么多賦稅呢?

  更不要說農民手里能有點余糧、余錢啥的,可以去市場換點或是買點東西了。農民太窮,商品沒有市場,所以資本主義也很難自己發展起來。即使萌芽出一點商品經濟,也都是些瓷器、古玩、絲綢之類的東西,只有官僚地主階級消費得起。

  生產不足,繳納的稅賦少了,財政就容易陷入困難。

  二是上層貪墨揮霍無度。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第一集就開始算賬,算虧空的賬。去年一年,兵部修戰船虧空300萬兩,工部修河堤虧空250萬兩,嘉靖修宮殿虧空400萬兩,這些都是大頭,其他開支用度一算,全年超支1400萬兩。

  這里面最有趣的是什么呢?是大家心里其實都很清楚,這些虧空里面有大量的銀子都流進了官僚群體的私囊。而銀子流進私囊的過程,又統統是在正當用途的旗號下進行的。誰能說修戰船沒有必要,誰又能說修河堤沒有必要,即使給嘉靖修一座宮殿,那也是光明正大在搞。但奈何“光明正大”與私下搞錢綁定在了一起,事情就難辦了。它形成了一個體系,任何事情只要經過這個體系運轉一遍,都得先被扒一層皮才能辦成。這個官僚體系里面,除了從財政收入上搞錢之外,最方便也最有利的渠道,其實是通過財政支出來搞錢。因為從財政收入上搞,太明目張膽,容易暴露,但是從財政支出里面搞就不一樣了,因為這些支出很多都可以打著為民生的旗號來進行,比如里面修河堤,造戰艦,哪一項不是為了人民。有這個旗號做掩護,一俊遮白丑,搞起錢來自然就安全方便多了。

  嘉靖修一座宮殿耗費了700萬兩,下面一品二品大員,給自己建一座宅子,花個幾十萬兩不過分吧。沒有這些虧空,小閣老的宅子和9個老婆自然也就沒有著落。

  財政虧空,國庫沒錢,以后的事情就不好辦。手里沒把米,叫雞都不來。即使嘉靖的宮殿不修了,小閣老的老婆不要了,其他各種公共開支也難以縮減。底層官吏的薪餉要發,沿海抗倭的軍餉要發,這些都沒法縮減。

  怎么辦?

  在這種背景下,嘉靖與內閣一起搞出了一個“改稻為桑”的辦法。

  二、

  改稻為桑

  從改稻為桑的邏輯鏈條來看,這個政策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我們的絲綢有海外市場,國內一匹絲綢賣6兩銀子,出口到西洋就能賣15兩,中間差價都有9兩。這里咱就不考慮航運成本、出口風險、貿易戰之類的東西了。總之,這劇的設定是海外市場能消化50萬匹絲綢,咱就按這個設定來。

  50萬匹絲綢,就能比以前多賺450萬兩。嘉靖去年修完了宮殿,今年也就不會再修了,這又減少了一筆700萬兩的專項債支出。所以,只要改稻為桑搞成了,就能大大彌補財政虧空。

  這個想法是沒問題的,既然在原有的個體小農生產力的基礎上,已經不能再增加賦稅,那就搞點絲綢這類當時的“新質生產力”,然后出口賺外匯,借以彌補財政虧空。要是搞得好的話,還能吃到技術紅利,甚至還客觀上為資本主義式的規模化生產創造了條件。這事怎么看都沒有壞處。

  可是要多搞絲綢,就要多產桑葉,多種桑苗。所以嚴嵩提出把浙江一半的農田改為桑田。

  于是問題就來了,個體小農基礎上的生產力十分落后,一年產的糧食也就勉強糊口。你把他們的土地都改種桑苗了,那農民吃什么呢?

  嚴嵩又提出了解決辦法,種桑樹的經濟效益比種糧食相對高,農民可以把種桑樹的收益拿到米行上換取糧食,按正常市價,比自己種糧食還能多結余點。農民雖然沒什么余糧,但是地主、米商手里有啊。只要絲綢有市場,農民種桑樹的收益得到保證,那邏輯上就沒什么問題。

  在這個政策里,國庫可以在6兩一匹的基礎上,再額外多賺9兩的差價。50萬匹湊齊的話,就額外多賺450萬兩;絲綢商雖然沒賺到這個差價,但只要有市場,能多產絲綢,即使他們只能按照原來6兩的價格出售,也是賺的;農民種桑樹的經濟效益高于種糧食,哪怕多結余一點也是結余,看起來至少不吃虧。

  這事是嘉靖急于推動的,嚴黨也指望著辦成這事來堵清流們的嘴,下面的一眾官員,想著可以從中撈取油水,商人代表們能擴大市場多產絲綢多賺錢。即使清流派在后面使點絆子,也絕不可能憑他們的力量就能阻止這樣的國策。

  所以當杭州知府馬寧遠在推動改稻為桑政策,受到農民阻礙的時候,就發出了靈魂拷問:“改稻為桑是國策,上利國家,下利百姓,天大的好事,為什么就推行不下去?”

  想了半天想不到農民反對的原因,于是他只能得出一個答案:一定是有倭寇這樣的境外勢力煽動民眾,對抗大明國策。所以他把帶頭鬧事的齊大柱給抓了起來,罪名是通倭。

  大家不要覺得好笑,如果不是胡宗憲保下來了,那幾個帶頭鬧事的村民,當晚就得被就地正法。

  那這里面的問題到底出在哪?村民為什么一開始就反對改稻為桑?

  原因很簡單:雖然村民們不了解什么是國策,也不清楚里面有些什么貓膩,但是他們很了解常年騎在他們頭上的官僚和地主。

  一旦他們把秧苗拔掉,改種桑苗,秋收以后就沒飯吃,而這時候的桑樹嫩葉還換不到糧食。這也是小農生產的嚴重弊端,生產力落后,地主盤剝又嚴重,多數農民家里沒有余糧,都指望著當年那點收成吃飯。所以歷朝歷代對土地上改種經濟作物都慎之又慎。

  盡管官府承諾從官倉里面借給他們糧食,等他們的桑苗長成了以后再還回來。但到時候官府借不出來糧食怎么辦?餓著肚子的農民能有什么討價還價的余地?這時候地主、官商們趁著農民餓肚子,低價賤買農民土地,那農民是賣還是不賣?農民土地一賣,以后不更是任人宰割嗎?

  事實證明農民的想法完全是正確的。胡宗憲當晚一問官府調了多少糧來改稻為桑,結果是其他省份調不出來,米商也不愿借糧。如果真照原來那么去改,秋收以后農民就吃不上飯,到時候要么出反民,要么大片土地被兼并。

  為什么其他省份不愿意借,當地米商也不愿意借?

  當地米商不愿意借很容易想明白。一旦農民秋收后沒有糧吃,他們就可以囤積居奇賣高價,甚至可以趁機賤買土地。這發財的機會他為啥不要?更何況,米商把糧食借給官府,中間也存在諸多變數,萬一官府還不上,米商又能去找誰?你貪圖官府那點利息,人家搞不好要吃你的本金。

  其他省份自然也有同樣的顧慮,你借了不還咋辦?此外還有另外一個特殊原因,清流派不希望改稻為桑成功,想借這個機會扳倒嚴黨。因此給鄰省打招呼了,后面趙貞吉不借糧就有這個原因。

  但是如果問題只停留在這里,那么改稻為桑就還不是死棋,就還有機會……

  三、

  事緩則圓?

  對于一個封建專制體制來說,雖然民眾的民主權力很有限,但這種體制也不是全無好處。至少它在對地方的掌控,皇權意志的貫徹等體現集中優勢的方面,都相對更強。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專制體制也一樣,在某些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領域,某些需要集中管控的領域,這種集中就會更有優勢。但是因為專制、監督環節薄弱,由此帶來的缺點也很明顯。

  封建專制下,嘉靖想要實現鄰省調糧,嚴禁米商抬價,甚至強令米行借糧,都是行得通的。這一點,從胡宗憲延緩改稻為桑的計劃里面可以看得很清晰。他給嘉靖上奏折,讓皇上下令從鄰省調糧,又用浙江官府的名義強令從米行借糧,并不準米商抬價,違者以囤積居奇治罪。從胡宗憲這一系列操作看,借到糧食,保證改稻為桑的農民秋后有糧,在實踐中是可以實現的。我們把方案設計得再人性化一點,先把借來的糧發給農民,然后再由官方秋后按市價收購桑農的桑葉或生絲,如未能按市價收購,則農民所借之糧無需償還。這樣一來,地還是農民的,農民改稻為桑零風險,還能增加收益,推行起來農民自然不會反對了。

  只不過那么搞,速度就慢得多了,只能借一點糧,改一點地。想要一年完成50萬匹的任務自然是不可能,不過好歹也是一個辦法。

  但是按胡宗憲這個搞法,官僚和地主想要兼并土地的愿望就落空了,不但兼并土地的愿望落空,壓榨桑農的希望也隨之落空。因為如果土地在地主手里,他可以把桑葉價格壓到很低,他可以雇傭農民來干活,而且能做到統一耕種,統一收購,反正都是自己的,還需要跟農民討價還價嗎?當然不需要。

  可是如果土地還是農民的,農民手里又有了糧,這事情就不好辦了。大戶想收購,收購價格和收購成本都要增加,尤其是收購價格。即使你提前約定一個市價,但是農民仍然有可能拿這個價格和其他作坊比價。總之那么一搞,不確定性就從農民身上轉移到了大戶身上。

  楊金水、鄭必昌、何茂才等一干人既不想等那么久,更不想給農民讓利,各個都急著借改稻為桑的國策搞政績,撈錢,于是便有了聯合商人大戶沈一石,指使杭州知府馬寧遠毀堤淹田的喪心病狂之舉。

  他們原本以為把河堤炸了,把田淹了,老百姓又沒了糧食,他們就可以趁機用低價買田,淹田的事到時候給上面報個天災糊弄過去也就是了。大戶買了田,種上桑苗,改稻為桑這事也就順理成章的辦成了。然而這么一干,又容易制造出一批反民。那時內有民變,外有倭寇,浙江又是納稅大戶,一亂起來,就不是改稻為桑那點收入能彌補得了的了,更何況這還動搖大明的根基。

  很多人看到這里,就很容易認為,改稻為桑這事兒全賴這幾個喪心病狂的官僚和大戶。他們不那么著急,不那么貪,肯緩一點,肯讓渡點利益給農民,改稻為桑這事就能成。

  按照這個結論,只需要讓胡宗憲來全權負責,嘉靖給他撐腰,再來幾個像海瑞、王用汲這樣的清官,事緩則圓,時間緩上個幾年,哪有辦不成的事?

  胡宗憲一開始是這么想的,海瑞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很多看這部劇的人也是那么想的。

  如果這部劇的結論僅僅是這樣,那它連一部三流劇都算不上。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把改稻為桑這事各個環節都說透,說穿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論證改稻為桑這步棋,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是一步死棋。

  四、

  已經爛了

  說鄭必昌、何茂才這樣的官員貪墨無度,說沈一石這樣的官商利欲熏心都沒錯。但如果以為把他們換掉事情就能解決,那就實在太高看他們了。

  之所以有改稻為桑,一開始就是為了補朝廷的虧空,這一點很重要。跟外商談好了50萬匹的生意,為了能年底交貨,所以才那么著急把浙江一半的稻田改為桑田。

  一匹絲綢國內市場是6兩銀子,出口海外是15兩,中間的差距9兩都得用來補虧空。所以,這50萬匹絲綢一共可以賣出750萬兩銀子,但其中的450萬兩都得上繳國庫。而國庫的虧空是怎么造成的?是整個上層建筑里的官僚體系造成的,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嘉靖、嚴黨只不過是這個官僚體系里的一個代表罷了。官僚們在這個他們自己構建起來的系統里面,通過一項項國庫開支,打著修河堤、修公路、修花園的旗號,在花錢中搞錢,貪墨揮霍。最后的結果必然是私人發了大財,但國庫卻落下了巨大的虧空。

  所以,這450萬兩的差額,換個角度看,是整個上層建筑的官僚體系要瓜分的利益。而且,還是他們不得不分的利益,否則就補不了虧空,虧空補不了,就會威脅嘉靖的統治,也威脅整個大明的統治。這可不是隨便換另一個人來就能解決的。

  到這里,問題都還不大。我們上面說了,即使按6兩的市價,絲綢商還是有得賺。但是,這一匹絲綢6兩的銀子里面,作為大戶的沈一石又能拿走多少呢?按照后面從沈一石家里抄出來的賬本和信件交待:20年里,他一共織了400余萬匹絲綢,其中210萬匹上繳朝廷,100萬匹被各級官員分走,他真正用于維持絲綢行運營的利潤,實際上僅僅是90余萬匹。換句話說,一匹6兩銀子里面,他實際上能分到的還不足四分之一,也就是最多1.5兩,這還得包括各項成本在里面,他自己還要從這1.5兩里面賺錢。

  而這次改稻為桑,要新增30萬匹絲綢,就需要多有50萬畝田地的新增投資,以及新增織機。單說這50萬畝田地,即使按照正常災年30石糧食一畝的價格來買,也需要1500萬石糧食。如果是按照豐年40-50石一畝的價格買,則花費更多。鄭必昌、何茂才估算過,1000萬擔糧食就需要大概700萬兩白銀,那么1500萬擔糧食,就需要1050萬兩白銀。沈一石前半生一共干了20年,能落到他手里的,按營業額算總共才600萬兩,營業額里還要除去人工、生絲、紡織機等各項成本,他哪來那么多錢買按正常價買田呢?

  從后面抄沈一石家的情況來看,他這20年積累下來的資財,就是那180萬石糧食,這些糧食折合白銀大概126萬兩左右,加上家里剩下的現銀1萬多兩,一共就是127萬兩白銀。這當然也是一筆很大的錢,但是相對于要執行改稻為桑的花費來說,就遠遠不夠。

  即使假設他聯合其他織造商湊錢一起買田買織機,一匹絲綢分1.5兩,還要除去生絲、人工、織機等成本,那么一年出口50萬匹絲綢,到他手的利潤能有50萬兩也就頂天了,事實上還不可能有那么多。如果按照正常價花1050萬兩去買田,他20年都回不了買田的成本。這事還怎么干得下去呢?更何況,這種利潤的生意,他又上哪去找人湊這么多錢呢?

  所以,要想改稻為桑,就根本不能按照正常價購買農民的田,得極限壓榨,極限兼并。就是按照他說的10石一畝,8石一畝的賤價(這個價格農民很可能要餓死),對沈一石來說,仍然感覺困難。這里面原因是那樣的簡單透徹:官僚系統吃得太多了,官僚系統吃完,沈一石自己也要吃,最后只能通過極限兼并和極限壓榨,把成本轉嫁到農民身上。

  可以想見,在這之前的20年里,如果沈一石不是和官府的人一起靠著賤買田地,低價收購生絲,極限壓榨雇農,把利潤建立在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上,織造局可能早就被吃破產了。

  所以到這里原因才真正浮出水面,為什么說改稻為桑從一開始就是一步死棋,換了誰來都沒用,胡宗憲不行,海瑞就更不行了。就是因為在這個已經形成的官僚體系里面,利益分配結構已經鎖死了。在這個分配體系里面,你不賤價買田,不低價收購生絲,不極限壓榨雇農,這事就根本沒法干。

  然而真那么干了,那么即將出現的另一個局面,就是胡宗憲說的,浙江多出30萬個反民。

  固然,你換了胡宗憲、海瑞來干,他們是清官,他們可以不拿。但是他們兩個清官,能不能制止嘉靖不拿?能不能制止嚴黨不拿?能不能制止各級官僚機構不拿?補國庫虧空這事,本身就是在幫著整個官僚系統搞錢,你一兩個清官不拿,又能給百姓減輕多少負擔呢?

  后來鄭必昌、何茂才感到危機不遠了,哪里還有半分心思放在搞錢上,只想著能保命就不錯了。但還是同樣的道理,就算他們兩個不拿,又怎么改變得了整個織造行業里的利益分配結構呢?

  所以,改稻為桑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只有兩種可能:要么改不下去,要么改出一堆反民,兩者必居其一,根本沒有任何所謂的中間余地。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一口鹽汽水是噴不死那個工人的
  2. 郭松民 || 李子柒:無望世界的“希望”
  3. 農民工膽兒肥了?!新華社記者都敢打?
  4. 張文木:學術會議上的孤獨和無奈
  5. 揭露這幾十年的五個忽悠真相
  6. “我們再不能讓張國燾破壞黨的統一了”
  7. 被美國上強度后,才會真正覺醒!
  8. 極端的人萬惡不赦,技術上可以預防但源頭上得靠群眾組織
  9. 喪失了集體主義思維,社會就必然是向惡而性的社會!
  10. 特朗普人事布局:忠誠掛帥,反華鷹派,土雞瓦狗,插標賣首
  1. 魏巍:論毛澤東晚年
  2. 從佩奇案看如今官場性交易者
  3. 小平的自述原文摘錄(值得仔細品讀)
  4. 1996年,新一代“買辦”,閃亮登場!
  5. 居心叵測、飲鴆止渴的化債辦法
  6. 政說心語 | 前30年“到了崩潰的邊緣”或“倒退了幾十年”是真相還是謊言?
  7. 歷史文獻 |一個美國 專家對劉鄧反動路線的控訴——美國寒春同志的發言
  8. 老賊柳傳志的巔峰之作:新勞動法被資本家聯盟強力阻擊,惡劣影響罄竹難書!
  9. 關于地方債化解的兩個看法
  10. 解讀1978年的一句經典名言
  1. 多次辱罵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人,竟然被任仲夷說“堅持真理,堅持黨性,堅持斗爭,寧死不屈”,并被遼寧省委追認為“烈士”! 改革開放后,任何一個人如果公然對國家領導人進行那樣的謾罵,會不會被判刑?會不會被評為“烈士”? 這個由讀者來判斷。 這也是為張志新平反、追認其為“烈士”的“任仲夷”們以及他們的后臺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就是在可以公開批評根據領導人的美帝,一個美國公民大喊“絞死拜登”、“
  2. 再這么搞下去,老百姓還能信什么?
  3. 英雄已去世,毒蛇卻高升!
  4. 被審判的戚本禹、造反派五大領袖等人,誰“拒不認罪”?誰“認罪態度好”
  5. 魏巍:論毛澤東晚年
  6. 他果然被罷免了全國人大代表!
  7. 當前各階級分析和任務
  8. 說說喀山大會上“金磚幣”被攪黃
  9. 史上第一次,美國大選把公知干沉默了!
  10. 背叛信仰,出賣工農,引狼入室,前進就是倒退!
  1. 謝子長:與劉志丹并稱的西北雙星,毛主席三次為其題詞,是毛主席題詞最多的烈士
  2. 他恨不得將黃皮膚換成白皮,做夢都想當美國人,現在又想回國了
  3. 魏巍:論毛澤東晚年
  4. 我們面臨的人口問題
  5. 特朗普政府依然會對我發動金融戰
  6. 小平的自述原文摘錄(值得仔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