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了《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訪中國人民大學周新城教授》(2024-10-30 06:23:45來源: 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周新城)一文。這篇文章探討了如何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特別是對“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理解。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832頁,1975版本)提出了作為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的所有制概念:“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那么,周新城教授是如何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呢?
“……,馬克思說的個人所有制有兩種類型:一是個人私有制,即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同時個人又是勞動者,沒有剝削;一是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占有。這種重新建立起來的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也就是說,每個人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在這種個人所有制條件下,也根本不會存在剝削。這種社會個人所有制,從一定意義上說,仿佛是回到了以前的、被消滅了的個人所有制;每個人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但實際上卻是更高程度上的復歸,在生產力充分發展基礎上的復歸,這是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
“這種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基礎上的,也就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展所形成的具有社會性質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這種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社會個人所有制,實際上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馬克思把它叫作“社會所有制”。個人私有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步被消滅,這就是第一個否定;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同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私有制產生了矛盾,按照生產力的性質,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這種個人所有制必然取代資產階級私有制,這就是第二個否定。這第二個否定,并不是簡單地恢復個體私有制,而是建立新形式的個人所有制:生產資料歸每個人所有,但不是歸個人私有,而是歸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占有。這是否定之否定,是建立更高形式的個人所有制,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簡單的回歸。”
很顯然,如果把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也理解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那么,這與以土地和生產資料公共占有這個基礎是互相矛盾的。
在這里,馬克思為我們指明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所有制:封建社會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
“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封建社會的私有制。
“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即為資本主義私有制。
第一個否定,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以各個勞動者與生產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而否定的否定,即第二個否定,則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
對于第二個否定形成的所有制,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它的基本特征: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第三,是重建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馬克思在這里所講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
在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分析了作為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者的特點:
“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實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
當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后,人格化的資產者被消滅了,因而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公有制的實現,人們一方面成為了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另一方面在資產所有方面又是無差別的。但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卻是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且他們之間的差別表現在勞動所有方面。
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提出了勞動所有者的概念。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勞動者都成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因而他們有權利用公有資產,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而不再要通過出賣勞動力去換取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同時,由于公有制的實現本身也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所謂的產權在生產過程中也失去了意義。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所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因此,在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在勞動所有方面,而不是資產所有方面。作為勞動所有者,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
為什么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呢?
這是因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資產階級,消除了產權基礎,使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而勞動者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而他的勞動投入具有個體性質,因此,社會主義必須采用按勞分配方式,使具有個體性質的勞動投入與公有所有的生產資料結合,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為什么說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而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呢?
原因就在于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就是為了確立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的地位,就是為了實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勞動者的生活消費是個體性的,這種個體性決定了勞動投入的個體性,從而決定了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所要體現的是什么呢?從所有制上來說,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而所謂按勞分配,正是生產勞動個體所有制在分配制度上的體現的要求。
如果我們把馬克思恩格斯對公有制、按勞分配、勞動者特點的分析等論述孤立地看,這“重建個人所有制”似乎與生產資料公有制是自相矛盾的。但如果把這相關的多個方面的論述結合起來看,那么就很容易弄明白了,為什么馬克思把社會主義所有制稱為“重建個人所有制”了。
同樣在《資本論》(第95-96頁)中,馬克思更具體地談到了社會主義的個人所有制與按勞分配:“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仍然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有機體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僅僅為了同商品生產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著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需要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
在這里,馬克思把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個人勞動所有制及按勞分配是講得清清楚楚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