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獨立自主的思想,并為其增添了許多新觀點:關于依靠中國人正確認識國情的觀點;關于依靠本國黨和人民制定與判斷路線、方針、政策的觀點;關于依靠自己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觀點;關于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觀點。這些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獨立自主思想中國化的成果,旨在說明革命和建設主要靠自己,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貫穿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體現在各種內外關系的處理中。它不僅適用于過去,也適用于現在和將來。今天,我們要實現“中國夢”、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維護世界和平,都必須堅持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一般完整表述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其基本含義是:我們進行革命和建設,必須立足本國,尋找適合本國實際的前進道路,并依靠本國的力量去奪取勝利,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國的援助上。毛澤東對獨立自主十分重視,把它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立足點”、基本“方針”和“原則”,甚至提到“路線”的高度。《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獨立自主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一起,視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可見其在毛澤東思想中的地位。因此,研究獨立自主,對于理解毛澤東思想,對于了解中國革命和建設,對于完成當前各項任務,都有重要意義。
一、獨立自主的豐富內涵
獨立自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是國際性的事業,需要各國聯合起來,發揚國際主義精神。但是,各國無產階級的“聯合只能存在于國家之間”,“在內部事務上的自主和獨立也就包括在國際主義這一概念本身之中”。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時,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首先勝利,而獲取勝利取決于這個國家的人民獨立、自覺地進行斗爭,對外國經驗要獨立地加以思考。他對東方共產主義者說,你們要完成的任務特殊而艱巨,這些任務的“解決方法無論在哪一部共產主義書本里都是找不到的”,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從中國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獨立自主思想,為其增添了許多新觀點,主要有:
1.關于依靠中國人正確認識國情的觀點
正確認識中國國情,“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情況不明,一切無從下手”。國情是一個變動不居、錯綜復雜的客觀存在,不同時期以及同一時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因此,要了解國情,必須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訪民情、問民意、觀實境,在掌握大量實際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毛澤東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毛澤東是調查研究的倡導者、實踐者,也是對國情特別是對農村認識最正確者。
毛澤東認為,要認識中國國情,不能靠外國人。他說:“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還說,“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整個地說來,是由中國人認識的,不是在共產國際管中國問題的同志們認識的”,“我們認識中國,花了幾十年時間。中國人不懂中國情況,這怎么行”?這就是說,要正確認識國情,必須靠中國人自己去調查研究,不能指望外國人。外國人的意見可以參考,但不能照搬照辦。
2.關于依靠自己尋找適合中國前進道路的觀點
大革命失敗后,關于中國革命走什么道路,在我們黨內存在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是照搬蘇聯的經驗,走中心城市武裝起義道路;另一種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先在農村建立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毛澤東是后者的開拓者、堅持者、捍衛者。
在黨內一些同志不顧當時革命處于低潮,照搬蘇聯的中心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在一些城市先后發動武裝起義相繼失敗后,毛澤東否決了一些人堅持的“取瀏陽直攻長沙”的主張,率領起義部隊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湘贛地區進軍,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火,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為了解除一些人對這條道路的疑問,他連續撰寫《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從理論上論證這條新道路的正確性。這條道路,不是從馬列書本上和蘇聯經驗搬來的,而是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開創的。同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也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開創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革命是自主,建設也是自主。”
3.關于依靠本國黨和人民制定和判斷路線、方針、政策的觀點
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應由本國黨和人民根據本國具體實際獨立自主地制定,外國不得包辦或干涉。毛澤東曾批評共產國際和蘇聯在華同志越俎代庖、包辦代替中國共產黨的事情。他說:“從一九二一年黨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們就是吃了先生的虧,綱領由先生起草,中央全會的決議也由先生起草,特別是一九三四年,使我們遭到了很大的損失……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真正由中國共產黨根據國情獨立自主地制定。
同樣,判斷路線、方針、政策的對錯也應由本國黨和人民來做。毛澤東曾指出:“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應是判斷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標準。對此,鄧小平說得更清楚:“各國黨的國內方針、路線是對還是錯,應該由本國黨和本國人民去判斷。最了解那個國家情況的,畢竟還是本國的同志”,“人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進行探索,這不能指責。即使錯了,也要由他們自己總結經驗,重新探索嘛”!
4.關于依靠自己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觀點
堅持獨立自主,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要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而不是放在依靠外援上。
抗日時期,王明反對自力更生,主張依靠外援。蔣介石的國民黨也把抗日勝利希望寄托于外援。毛澤東批評了單純依靠外援的錯誤思想,指出:“我們不能學國民黨那樣,自己不動手專靠外國人,連棉布這樣的日用品也要依靠外國。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他認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因此,我們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爭取外援是為了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而決不是依賴外援。
5.關于開拓創新的觀點
要獨立自主,必須開拓創新。沒有開拓創新,就只能照抄照搬別人的東西,就不能擺脫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也就不能獨立自主。因此,開拓創新是獨立自主題中應有之義。毛澤東指出:“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還說:“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出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毛澤東的一生,就是不斷開拓創新的一生。他不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始終從不斷發展著的實際出發,采取新行動,提出新理論。他實踐上的最大創新是進軍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理論上的最大創新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制度上的最大創新是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世界國家制度史上的創舉。這些創新,使他在同黨內外各種錯誤思想的斗爭中,在同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的斗爭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一個沒創新的政黨和國家,只能做別黨別國的附庸,不可能獨立自主。
6.關于艱苦奮斗的觀點
中國是一個大國古國,近代以來還是一個窮國弱國:基礎差、底子薄,人口多、財富少。在這樣一個國家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必然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就必須艱苦奮斗、勤儉辦事。因此,艱苦奮斗、勤儉辦事,也是獨立自主的內涵之一。
艱苦奮斗不僅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需要,也是無產階級革命本質和精神的表現。在井岡山根據地時期,革命者吃紅米飯、南瓜湯,穿粗布衣、補丁褲,住茅草屋、土坯房,走羊腸道、崎嶇路。正是靠艱苦奮斗精神,才使革命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在延安初期,他們住窯洞,吃野菜,穿草鞋,自己開荒種地,紡紗織布,用樺樹皮做紙,用炭當筆。也是依靠艱苦奮斗精神,使解放區不斷擴大,人民軍隊不斷發展,軍民生活逐步改善。到了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在繼續提倡艱苦奮斗,批評“爭名譽,爭地位,比較薪水,比較吃穿,比較享受”等不良現象的同時,特別強調勤儉辦事,認為“什么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這就是節約的原則,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
這些具體觀點,是毛澤東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獨立自主思想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它說明革命和建設主要靠自己,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
二、獨立自主的時空領域
獨立自主是在一定時空領域進行的,考察獨立自主的歷史發展和空間布局,有助于正確理解和落實獨立自主思想。
1.獨立自主思想的歷史發展
毛澤東的一生可以說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一生。從青年、中年到晚年,都是獨立自主的堅決提倡者、實踐者。
萌芽時期。毛澤東青年時代,就有“主內”、“主我”的意識。他在《講堂錄》中寫道:尋常人“有雷同性,無獨立心。有獨立心,是謂豪杰”。他在《倫理學原理》批注中贊賞古時君子的“獨立不懼”,強調指出:“山河大地無一可恃,而可恃唯我”,“是故,宇宙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從者惟我也。”在這里,毛澤東的“惟我”、“貴我”的思想非常明顯。應該說,這一時期“貴我”、“惟我”思想,是獨立自主思想的萌芽。
形成時期。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批判了污蔑農民運動“糟得很”,是“痞子運動”的觀點,贊揚農民運動“好得很”,是“革命先鋒”。在八七會議上,他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大革命失敗前夕,他三次提出“上山”。秋收起義后,他率先“上山”,建立了井岡山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之后,他又先后就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紅色政權建設以及經濟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進行探索,制定新的政策、提出新的理論,并與把共產國際和蘇共指示教條化、神圣化的三次“左”傾錯誤進行了嚴肅的斗爭。毛澤東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標志著其獨立自主思想已經形成。
發展時期。1935年遵義議會,確立了毛澤東在軍隊中的領導地位,宣布了教條主義的破產。從遵義會議到新中國成立,是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的發展時期。這有幾件標志性的事情:在黨內,提出了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批判了黨內有人提出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錯誤。在國內,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基本綱領和一系列政策,總結了新民主主義的三大法寶。在對蘇關系上,毛澤東在抗日初期將斯大林的“聯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抗日勝利后,又頂住了斯大林支持蔣介石“統一中國”、反對打內戰的主張,果敢地進行解放戰爭,打敗了蔣介石的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僅從這幾件事,就可以看出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在這個階段有很大發展。
成熟時期。從新中國成立到1958年,這一時期也有幾件標志性的事情:一是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二是提出要“以蘇為戒”,不要照搬蘇聯的東西;三是提出了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同蘇聯混淆兩類矛盾劃清了界限;四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出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不同制度國家之間,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間;五是反對大國沙文主義和“老子黨”,堅持各國共產黨和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獨立、平等與協商一致的原則,并把這些原則寫入《莫斯科宣言》之中;六是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這可以說是毛澤東對這一時期獨立自主思想的高度概括。
曲折時期。1958年到1976年,國內外發生了幾件大事:1958年炮擊金門,加劇了我國同美國之間的矛盾;1959年蘇聯撕毀合同,撤退專家,加劇了中蘇矛盾;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又使中印關系空前緊張;1963-1964年的中蘇大論戰,損害了中共和不少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的關系;文化大革命中多次沖擊外國駐華使館,又損害了我國同一些國家的關系。這些事情,使本來被封閉、被孤立的對外開放窗口進一步縮小,再加上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認識的片面性和狹隘性,使這一時期,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閉關自守相當嚴重,把借鑒吸收外國的東西統統視為“洋奴哲學”加以批判。這種情況,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才改變。
2.獨立自主的空間布局
毛澤東的獨立自主是一個長期性、全局性的戰略方針,不僅在時間上適用于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在空間上也適用于各個不同領域,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思想、從軍事到外交,都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下面我們從政治、經濟、文化、黨建和外交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在政治上,前面已談了毛澤東獨立自主地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路線、方針、政策問題。這里再從政權建設方面看他如何堅持獨立自主。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中國革命勝利后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政權,毛澤東既沒有照搬蘇聯的模式,也沒有照搬美國的模式,而是從中國發展變化著的實際出發,在不同時期建立不同的政權。在土地革命時期,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在抗日時期,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在解放戰爭時期,建立解放區人民民主政權。新中國成立前后,他認真總結新民主主義時期政權建設的經驗,確定了新中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民主制度。這些制度至今仍在實行并不斷完善。這是世界政治制度史上的全新政治制度。
在經濟上,毛澤東始終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提出發展經濟的辦法。中國是一個經濟十分落后且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農業經濟占主體,自然經濟和現代工業經濟同時存在;封建地主經濟和官僚資本占主體,個體經濟和民族資本同時存在。根據這種情況,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著作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并提出了發展國民經濟指導方針: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這些經濟綱領和指導方針,在馬克思主義書本上找不到,在蘇聯的經驗中也沒有,完全是根據中國實際獨立自主提出的。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從新的情況出發,提出一系列新觀點,例如:社會革命是實現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單純技術進步,不能使中國走上工業化道路;中國工業化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不能走蘇聯重工輕農、重重工輕輕工的老路,而應走農、輕、重的新路;中國工業化要處理好沿海與內地、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中央與地方、國家與集體、個人等等關系;經濟發展要綜合平衡,有計劃按比例穩步前進;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推廣“鞍鋼憲法”,以取代蘇聯的“馬鋼憲法”;如此等等。這些說明,毛澤東要走中國自己的經濟建設道路。
在文化上,毛澤東根據新民主主義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的不同情況,獨立自主地提出文化綱領。他認為,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新的國民文化的內容,既不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又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而是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一句話,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或者叫“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根據文化和經濟相輔相成的原理,在新的層次上對中西、古今文化進行整合,形成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要具有“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并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些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中國化的生動體現。
在黨的建設上,毛澤東面臨的難題是:中國是一個封建統治很長的國家,專制主義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國又是一個農民占人口絕大數的國家,小農意識廣泛而強烈;中國還是一個地域廣闊又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分散主義思想很有市場。在這樣的國家,如何建立一個先進而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借,唯有獨立自主地去探索、去創造。毛澤東從反復實踐中,總結出了黨建的經驗:在思想上,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加強思想工作,不斷同各種錯誤思想斗爭;在組織上,堅持民主集中制,既反對分散主義,也反對專制主義;在作風上,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在方式上,開創了整風的新方法;在黨的干部隊伍上,提出任人唯賢,搞五湖四海。毛澤東的這些思想,不僅革命和建設時期適用,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適用。
在外交上,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就闡明了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說:“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并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房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方針。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離世,中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三次大調整,但不管如何調整,始終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針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敵視,我國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一邊。但“一邊倒”并不是一切聽從蘇聯,而是保持了我國的獨立自主,對的支持,不對的反對。到了60年代,由于蘇聯推行社會帝國主義,與美國爭霸,危害世界和平。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爭取和團結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共同反對美蘇兩霸,這就是“兩個拳頭出擊”。到了70年代,在美蘇爭霸中,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處于守勢。美國為改變不利形勢,有意與中國改善關系。毛澤東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一條線”,即從日本經歐洲到美國這樣一條線,以防蘇聯進一步擴張。從“一邊倒”到“兩個拳頭出擊”再到“一條線”,形式變了但實質沒有變,那就是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調整政策,保衛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保衛世界和平與安全。
三、獨立自主的內外關系
獨立自主不是孤立主義、閉關自守,也不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作為獨立自主主體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生存于、活動于廣泛的國內外的關系之中。如何處理各種內外關系,是堅持獨立自主的關鍵。在民主革命時期,對內要處理與各政黨主要是國民黨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與教條主義的關系;對外要處理與共產國際及蘇聯共產黨的關系,與日本、美國等關系;在社會主義時期,對內要處理好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對外,既要處理與蘇共及兄弟黨的關系,又要處理與美英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還要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在各種內外關系中,國共關系、中蘇關系、中美關系以及中日關系處于重要地位,能否正確處理這些關系,對堅持獨立自主特別重要。縱觀毛澤東處理各種內外關系,可以看到幾個特點:
一是不迷信“老祖宗”,不崇拜“老子黨”。毛澤東認為:“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至今未變”,要認真學習,“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失去方向,失去靈魂。但是“老祖宗也有缺點”,不能迷信,不能教條化、神圣化。“馬、列是指導,不是教條,教條論是最無出息的,最可丑的”,“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的所有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俄國的問題只能由列寧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解決”。要把學習馬列主義與解決中國實際結合,以馬列主義之“矢”,射中國革命之“的”。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系,作為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把書本的結論視為金科玉律,到處照抄照搬。
對于蘇聯“老大哥”(有時叫“老子黨”)也要認真學,但“不是硬搬,而是有選擇地學,一定要將一切有用的東西都學來,無用的東西則反面學。以我為主,不是盲從”。他批評“一五”時期在經濟工作中照搬蘇聯的東西,連“不能吃雞蛋和喝雞湯”也搬過來的荒謬做法。毛澤東認為,教條主義害死人,它裝出馬克思主義面孔,容易迷惑人、嚇唬人、俘虜人,一再提出要反對教條主義,提倡學習與獨創結合。
二是不依附于任何勢力,不屈服于外來壓力。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神,敢與強權斗、與霸主斗、與惡勢力斗,是毛澤東的個性特征,也是他能保持獨立自主的重要保證。
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面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殘酷統治,敢于在農村鬧革命;面對數倍甚至數十倍于我的國民黨軍隊圍剿,敢于進行反圍剿,并在反圍剿中不斷發展壯大;面對強大而兇殘的日本帝國主義,敢于開展抗日戰爭,在敵后建立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且屢戰屢勝;面對抗日統一戰線中強大的國民黨,敢于既獨立自主,又聯合又斗爭;面對美國支持的數百萬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敢于迎難而上,英勇戰斗,最終打敗國民黨,建立新中國。
在社會主義時期,當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時,剛成立的新中國敢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當蘇聯企圖用建立“共同艦隊”和“長波電臺”損害我國主權和獨立的時候,堅持拒絕;當蘇聯撕毀合同、撤退專家、逼還債務、停止經援,對我國施壓時,泰然處之;當蘇聯侵犯我國珍寶島時,毛澤東不畏強權,敢于堅決出擊。
毛澤東面對強權、霸主、惡勢力大無畏的精神,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獨立于世界國家之中的精神支柱。鄧小平說得好:“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
三是不閉關自守,不崇洋媚外。毛澤東認為,“國無大小,都各有長處和短處”,既“要善于向我們的先進者蘇聯學習,要善于向各人民民主國家學習,要善于向世界各兄弟黨學習,要善于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也要善于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對于外國的經驗,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他批評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不加分析地接受和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態度,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搬,機械搬運。”
同時,毛澤東特別強調不要崇洋媚外。他說,對“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作風,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一切奴化的、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的文化和教育,應當采取適當的堅決的步驟,加以掃除。”他反復強調要防止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腐蝕我們,并不斷開展各種運動,以預防和批判腐朽思想侵蝕黨的機體和靈魂,從而保持黨的純潔性和獨立性。
四、獨立自主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說:“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鄧小平的話,從原則上肯定了獨立自主的當代價值。下面我們舉些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各國人民也在為實現各自的夢想而努力。“中國夢”同各國的夢有相同和相通之處。我們應該學習、借鑒各國人民為實現本國夢而采取的正確措施和成功經驗。但是,中國人民的“中國夢”,是在一個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12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領海)地域、13億多人口的大國進行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的,是在世界大開放、大溝通、大融合、大合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因此實現“中國夢”不能走別國的現成的路,更不能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老路。必須實現三個超越:一是超越英美等西方國家推行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實現強國夢的老路;二是超越德國、日本等軍閥主義靠侵略戰爭、重新瓜分世界實現強國夢的老路;三是超越蘇聯用大國沙文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辦法爭霸世界的老路。中國只能堅持獨立自主,依靠中國力量、發揚中國精神、走中國道路,只能走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贏發展的新路。這是人類史上為實現強國夢而獨立自主開辟的一條新路。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整體和諧的社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的概念、內容以及目標的提出,本身就是獨立自主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貢獻。
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是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的過程。為了化解、消除矛盾,必須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理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與此同時,要暢通群眾的訴求渠道,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綜合適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調、疏導等方法,既依法維護群眾的權益,又依法維護社會秩序。這些體制、機制、手段和方法,也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
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獨立自主。中國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既為中國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開啟了大門,也為世界充分享受中國價廉物美的產品提供了機遇。這是雙贏的大好事。但是,也要看到,中國出口的產品低端多、高端少,仿制多、創新少,貼牌多、創牌少,甚至出現大批假冒偽劣產品。這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損害企業和國家的聲譽。因此,我們需要大力提倡和發揚獨立自主思想中的開拓創新精神,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多出高新尖產品,減少仿制貼牌產品,杜絕假冒偽劣產品。不僅企業如此,各行各業都應如此。特別是科技領域的核心機密、關鍵技術、尖端設備,是買不到、引不來的。唯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才能占領科技制高點。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發展我國科技的指導方針: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我們要認真貫徹這個方針,為構建創新型國家而努力。
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要緩和不要緊張、要發展不要停滯,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訴求。但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單極還是多極的斗爭依然尖銳,國際戰略競爭更加激烈,地區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在一起。面對這種情況,中國要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并穩步前進,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斷增強我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才能維護世界和平。
中國的日益強大,在世界上引起了一些國家的恐懼,美國擔心中國取代它稱霸世界,日本、越南、菲律賓、印度擔心中國強大威脅其在領土、領海爭議中的地位,其他一些國家也擔心中國強大影響其在多邊或雙邊談判中的利益。于是,“中國威脅論”、“中國霸權論”等論調不絕于耳,“圍堵”、“遏制”之風延續不斷。特別是美國提出重返亞洲后,在中國周圍拉幫結派,形成C形包圍圈。在這種形勢下,還要不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我國的外交政策,既要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又要捍衛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這兩者缺一不可。誰敢侵犯、損害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我們就必須堅決反擊誰。這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應有之義。
種種情況說明,獨立自主不僅適用于過去,也適用于現在;不僅適用于國內各個領域,也適用于中國參與的世界各個領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涌現,需要我們獨立自主地去研究、去解決。同時,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強大,參與國際事務的范圍越來越廣,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多,在合作、協調、交流之中,各種分歧、沖突、對抗會不斷發生,也需要我們獨立自主地去認識、去應對。因此在當代,獨立自主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越來越重要。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43期,摘自2013年第12期《江漢論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