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周新城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迫切現實意義
我們黨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解放了全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順利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在世界社會主義事業跌入低潮的大環境下,我國出現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的欣欣向榮的局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總結歷史經驗,我們把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載入了《黨章》和《憲法》。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目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我國是在帝國主義包圍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在蘇東劇變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和平演變的矛頭主要指向中國,滲透與反滲透的斗爭十分尖銳復雜。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活動集中到一點,就是宣傳、散布西方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動搖和破壞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結構、就業方式、收入來源、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變化,相應地意識形態領域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在這種國際國內條件下,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出現和蔓延是不可避免的。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近年來,在我國,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說、“儒化中國”論等錯誤思潮在相當大程度上得到蔓延。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或者照搬西方資產階級理論,主張私有化、自由化,實行全盤西化;或者照搬社會黨修正主義理論,要求把對資本主義加以些許改良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或者照搬儒家學說,主張儒化共產黨、儒化社會,回到封建制度去。所有這些思潮,盡管觀點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都要求拋棄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用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取代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如果聽任這些觀點自由泛濫,勢必造成黨內以至整個社會的思想混亂,最終會葬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斗爭的現實表明,經濟工作搞不好要出問題,同樣,意識形態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問題。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關系到黨和社會主義的生死存亡,對此決不能掉以輕心。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思想政治陣地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在斗爭中確立和鞏固的。在我國思想政治戰線上存在著激烈的爭奪陣地的斗爭,這種斗爭的結局決定著馬克思主義能否保持指導地位,最后決定著我國社會向何處去。在 20世紀 50年代中期,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以后,毛澤東明確指出,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過去,但階級斗爭并沒有結束,“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誰勝誰負的斗爭,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如果對于這種形勢認識不足,或者根本不認識,那就要犯絕大的錯誤,就會忽視必要的思想斗爭。”今天,離開毛澤東這些論斷已經50多年了,國際國內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但是,毛澤東上述論斷的基本精神并沒有過時,就當前黨內和社會上的思想狀況來說,可以說是切中時弊的。這些年來,意識形態領域中常常出現噪音和雜音,一些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相違背的思想言論不時見諸報刊。在事關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則的重大問題上,一再出現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觀點,這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對于違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違反四項基本原則、違反改革開放政策的錯誤思想和政治觀點,對于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和攻擊,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不能聽之任之,任其自由泛濫。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是在與各種謬誤的斗爭中確立、發展起來和不斷深入人心的。聽任錯誤觀點蔓延,讓它去搞亂人們的思想,搞亂我們的意識形態,那是極其危險的,勢必危害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危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我們黨的歷史和當前斗爭的實踐都表明,在思想政治戰線,始終存在著誰來占領陣地的問題。這一陣地,無產階級思想不去占領,非無產階級思想必然去占領;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必然去占領。在這里,不存在“真空”,不可能保持“中立”。在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有清醒的“陣地意識”,自覺地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地同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錯誤觀點開展思想斗爭,主動地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缺乏“陣地意識”,放棄必要的思想斗爭,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指導地位。
有人認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原則已經載入《黨章》、《憲法》,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地位自然而然就已經確立和鞏固了,無需為此做占領陣地的工作了。這種認識是不對的。要知道,盡管馬克思主義反映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工人運動不會自發地產生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需要從外部“灌輸”,廣大黨員、干部接受和信仰馬克思主義,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而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馬克思主義已經居于指導地位,但人類社會的幾千年私有制統治的影響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種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在人民群眾中間仍廣泛存在,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加之在當今世界上,資本主義在經濟上、政治上、科技上、軍事上處于優勢,在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價值觀占統治地位,西方國家正在通過各種渠道把它們傳輸到我國國內來。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客觀上存在著爭奪與反爭奪的激烈斗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主動地、積極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有意識地用馬克思主義去占領思想陣地。這項工作應該堅持不懈地經常地開展,不能有絲毫松懈。
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反映,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了。但馬克思主義又不是固定不變的教條,而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以新的知識、新的結論豐富自己。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在不斷同教條主義、修正主義的斗爭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不堅持就談不上發展,因為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談發展,實際上已經不是發展馬克思主義,而是變成別的什么主義了;同樣,不發展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堅持,因為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能回答新的問題,陣地也就守不住了。
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統一,關鍵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體問題得出的具體結論區分開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必須堅持的,絲毫不能動搖,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義。堅持馬克思主義,指的就是堅持由它的基本原理構成的理論體系。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針對一定時代、一定環境的具體情況,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體問題得出的判斷、現點、公式.是可以而且應當變化和發展的,因為條件變化了,研究的對象不一樣了,具體結論不能不隨之發生變化。這就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含義。
馬克思、恩格斯就作了這樣的區分。1872年,他們為《共產黨宣言》的德文版寫了一個序言,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說的是,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是不會過時的,過時的只是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
馬克思主義是這樣一個理論體系,它的基本原理是穩定的,但隨著條件的變化又不斷發展,因而顯示出階段性。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既不能因為基本原理的穩定性否定發展的階段性,也不能因為發展的階段性而否定基本原理的穩定性。有人提出“傳統馬克思主義”與“現代馬克思主義” 的概念,認為應該用“現代馬克思主義”取代“傳統馬克思主義”。這種看法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因為它把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階段性當作不同的馬克思主義了;這種看法在實踐上是十分有害的,因為它動搖了對馬克思主義正確性的信念,仿佛有的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有的馬克思主義是錯的,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
回顧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都是其發展歷程的不同階段。它們是統一的,其統一性就在于,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根子都是馬克思主義,它們都是同一條根上生長的繁枝茂葉。對于這一科學的理論體系發展的不同階段不能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是一致的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是指使我們的思想從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錯誤觀點束縛下解放出來,目的是做到主觀符合客觀、思想符合實際。所以,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一致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同時,也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這樣理解解放思想,我們就可以看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解放思想是統一的。鄧小平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們的思想才能符合客觀實際。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揭示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我們觀察一切現象、處理一切問題的武器。如果我們不掌握馬克思的理論武器,就不可能科學地認識和把握社會現象,不可能正確地分析和處理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所遇到的問題,就容易受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和束縛,主觀思想就不可能符合客觀實際。所以,鄧小平在談到解放思想時,總是強調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處理問題。
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必須破除各種各樣的迷信。當前,在意識形態領域要注意反對兩種迷信、兩種教條主義。一種是空談堅持馬克思主義,把經典作家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得出的具體結論當作固定不變的教條,搬到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的今天來,不懂得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當根據新的實踐進行理論創新,以新的經驗、新的結論發展馬克思主義。持這種教條主義態度的人,不是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而是以經典作家的個別詞語為依據來判斷是非對錯。他們不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實踐的指南,而是錯誤地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可以為各項具體工作提供現成答案的百科辭典或日用大全。其實,早在19世紀末列寧就曾指出:“在一般真理的單純邏輯發展中去尋找具體問題的答案,這是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并且完全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嘲弄”。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這種教條主義曾經給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重大損失,毛澤東和鄧小平同這種教條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保證了我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大業沿著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發展。
另一種教條主義是迷信西方發達國家反映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把西方某些資產階級學派的理論、甚至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主張奉為圭臬。在當前,這種迷信突出地表現在新自由主義的泛濫上。例如,在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尤其是經濟改革問題時,最為流行的方法是,把新自由主義各種流派諸如新制度主義、貨幣學派、供給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等等,當作分析的前提和邏輯框架以及判斷對錯的準繩,言必稱科斯、弗里德曼、布坎南等等,仿佛他們的學說就是真理,就是解決中國問題的萬靈藥丹。在某些刊物上已看不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了,連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詞句也不見了,通篇充斥的是新自由主義的觀點。這種傾向在意識形態領域及經濟改革的實際工作中的影響力正在上升。毫無疑問,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各種文明成果相互借鑒,有利于人類的共同進步。我們黨歷來主張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中國發展進步的經驗和知識。但這決不意味著在思想政治上要改弦易轍,放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陷入對西方理論的迷信,用西方資產階級理論取代馬克思主義,或者把馬克思主義邊緣化,勢必滑進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陷阱,使我國陷入動亂、停滯和倒退,重新淪為西方的附庸。
這兩種教條主義、兩種迷信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理論脫離實際。它們都是從本本出發,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背離人民的根本利益。經過多年的斗爭,第一種教條主義在理論戰線和經濟改革實踐中的影響已經日漸式微,這是解放思想的巨大成果,也是黨和人民創新精神的偉大勝利。對于第二種教條主義,“理論工作者中早有質疑,黨的領導人也有所告誡,但是至今未引起思想理論界應有的反響。”對于西方的理論和學說,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還缺乏認真的鑒別,往往把反映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理論觀點,甚至一些已經被西方拋棄了的過時的政策主張,當作理論創新的成果,向各個學科滲透。毋庸諱言,這種洋教條主義、洋迷信在理論界、特別是在經濟改革實踐中的影響還有上升的趨勢。蘇聯東歐原先的社會主義國家陷入這種洋迷信,照搬西方資本主義模式,不僅毀滅了社會主義事業,而且出現了經濟倒退、政局動蕩、社會不穩、人民生活下降的困境,這一沉痛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
正確處理一元化與多樣性的關系
我們強調指導思想必須一元化,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決反對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決不是說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只允許一個學派、一種觀點存在,只能用一種聲音說話。相反,我們黨在 20世紀 5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的方針。當時,毛澤東針對蘇聯思想領域形而上學盛行、壓制不同意見的做法,明確指出,“雙百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他主張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討論。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該通過自由討論、通過實踐去解決,真理越辯越明,而不應當采取簡單的方法、靠行政手段去解決。建國以來的歷史表明,凡是“雙百”方針貫徹得好的時期,我國科學文化就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相反,忽視甚至破壞“雙百”方針,就出現萬馬齊喑的蕭瑟景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和發展科學文化的必由之路。
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學派、意見、風格的多樣性是統一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指我們的科學文化工作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的指導下開展,是指一切科學文化工作都要把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最廣大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并采用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并不妨礙意見的多樣性,也不妨礙不同意見的自由討論。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不僅允許而且鼓勵不同意見的相互批評和爭論,反對“一言堂”,反對專橫獨斷,主張通過自由討論,發展正確意見,克服錯誤觀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這兩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正如列寧指出的:“多樣性不但不會破壞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質的問題上的統一,反而會保證這種統一。”正確處理“一元”與“多樣”的關系,在指導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實現多樣性,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堅持“雙百”方針統一起來,這是繁榮和發展科學文化的根本保證。我們在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時,強調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也是這個意思。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中,還必須正確對待輿論的一律與不一律的關系。我們的輿論應該是既一律又不一律。在建黨立國的基本原則問題上,輿論宣傳應該是一律的,不應該出現噪音、雜音。黨有《黨章》,這是對建黨基本原則的規定,每一個黨員都應該遵守;國有《憲法》,這是對立國基本原則的規定,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守。一切違反《黨章》、《憲法》的言行,都是不允許的。在這方面沒有統一的認識和嚴格的要求,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就沒有精神支柱,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就談不上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根基。然而我們有的輿論工具對此缺乏清醒的認識,往往出現違反《黨章》、《憲法》的言論,該“一律”的地方“不一律”。甚至出現這樣的怪事:境外臭名遠揚的新自由主義者張五常,公開攻擊“馬克思為禍最深”、“馬克思由頭錯到尾”,吹噓他“三招兩式”就把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打得“片甲不留”,叫嚷要“在馬克思的棺材上再打上一顆釘子”,斷言“中國大陸的共產經驗一敗涂地”、“共產制度遲早會瓦解”,這樣一個赤裸裸的反共反馬克思主義的人,卻被我國某個中央國家機關請來,并在中央黨校和幾十所著名高校發表講演,為他的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言論提供講壇,真是咄咄怪事。
我們在強調建黨立國的根本原則問題上輿論必須一律的同時,主張在人民內部,在具體的學術問題上,輿論應該是不一律的。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不一樣,對各種問題的看法顯然是不一樣的,強求一律是做不到的。利用我們的報刊、講壇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相互展開爭論,這既是人民的民主權利,又是繁榮科學文化的必不可少的途徑。社會是充滿矛盾的,任何時候都有正確與錯誤的斗爭,這種斗爭只能通過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靠行政命令、壓制的辦法是無濟于事的。更何況有許多問題,例如藝術風格問題,本身并沒有對錯之分,更應該允許相互共存和競爭。只有民主的、平等的討論,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和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科學文化才能出現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只準發出一種聲音,用政治高壓手段封殺其他觀點,搞得各種輿論工具千人一面,毫無生氣,不僅扼殺了科學文化的發展,而且這種局面也是維持不久的,因為它必然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我國“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情景就是一個例證。
從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看,正確處理“一元化”與“多樣性”、輿論“一律”與“不一律”的關系,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科學文化中的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往往不是偏向這一面,就是偏向另一面,而且經常是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上認清兩者的統一性,多一點辯證法,少一點形而上學。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行“兼容并蓄”方針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注意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遺產,借鑒和吸收西方國家先進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也就是說必須注意“兼容并蓄”。人類文明是有繼承性的,只有繼承和吸收前人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人類社會才能發展。列寧曾經嚴厲批評那種認為“不向資產階級學習也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的想法,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指出:“我們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還有別的什么社會主義”。“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但是,當我們講“兼容并蓄”的時候,并不意味著把我們的意識形態搞成一個什么都有的“大雜燴”,而沒有一個“主心骨”。在民國初期,封建主義思想還占著統治地位,這時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蓄”,要求吸收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甚至要求引進馬克思主義,允許它們在北京大學講壇上有一席之地,這顯然是有進步意義的。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時談論“兼容并蓄”,必然要提出兩個問題。第一,誰來繼承和吸收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好的東西?“主體”是什么?這里有一個“體”與“用”的問題。清末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中學”是指封建主義的思想。這是鞏固封建統治的方針。當然,由于當時封建主義已是強弩之末,面臨崩潰之勢,“中學為體”是無從實現的。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我國人民,必須明確以馬克思主義為“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批判地加以繼承和吸收,為我所“用”。第二,繼承和吸收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的目的是什么?我們應該立足現代來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遺產,而不是復古;立足中國來吸收西方國家先進文化的優秀成果,而不是崇洋。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切都服務于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服務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摘自2009年第2期《中華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