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史就是注水豬肉史
趙 磊
(西南財經大學《財經科學》編輯部)
大概是好幾年以前吧,“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的承諾,在學術界很是熱鬧了一段日子。這與樊剛觸犯眾怒的“市場經濟不講道德”的宣言,恰好形成了鮮明對比。其實,這看似對立的兩極,本質上都是在為市場經濟辯護:前者是為市場經濟臉上貼金,后者是讓市場經濟脫光了裸奔。
可憐的是,不論是貼金還是裸奔,只要一涉足“市場”和“交易”一類的事件,吃夠了“注水豬肉”、“豆腐渣工程”苦頭的中國人,心里總不是那么塌實。這不,盡管《大宅門》、《大染坊》,《闖關東》之類的主流意識形態,極力想把“貼金”和“裸奔”合二為一,使市場競爭中的勝出者升華為人人景仰的道德加打拼的楷模,但除了這些大東家的大把銀子讓“待富者”們嘖嘖稱羨以外,無商不奸的嘴臉不論怎么洗,恐怕也是洗不干凈了啦。
偶翻閑書,我忽然發現,早在中國近代和古代,諸如“注水肉”之類的假冒偽劣就已經存在了。看來,只要存在著“市場”和“交易”,就一定存在著坑蒙拐騙。在這里,我不妨為市場經濟的“誠信”和“道德”補充一點歷史材料:
(1)1894年3月,莫里循(近代著名英國旅行家和中國問題專家,曾被袁世凱聘為總統顧問)在游歷重慶附近鄉村時曾寫道:“豬肉一般都注了水——用注射器從大靜脈里把水注射進去,這樣豬肉顯得很重:這就是中國人通常所說的‘注水肉’”。
(2)據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五《委巷叢談》載:“(杭人)喜作偽,以邀利目前,不顧身后,如酒攙灰,雞塞沙,鵝、羊吹氣,魚肉貫水,織作刷油粉,自宋時已然,載于《癸辛雜識》者可考也。”諸位看見了吧,遠在800多年前,在南宋的首都杭州,就早已經有了諸如“注水肉”之類的奸商技巧了。而且,酒、雞、鵝、羊魚,甚至絲帛,也各有各的造假作偽謀利之道。
(3)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第十九章第二十節《為中國人的一種矛盾現象進一解》里寫道:“中國人的生活完全以禮為指南,但他們卻是地球上最會騙人的民族。這特別表現在他們從事貿易的時候。雖然貿易會很自然地激起人們信實(即誠信——趙注)的感情,但它卻從未激起中國人的信實。向他們買東西的人要自己帶秤。每個商人有三種秤,一種是買進用的重秤,一種是賣出用的輕秤,一種是準確的秤,這是和那些對他有戒備的人們交易時用的。我想這種矛盾是可以解釋的。”
對于以上歷史材料,我試著解讀如下,同時也歡迎諸位網友賜教:
其一,“注水肉”一類的假冒偽劣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市場交易的孿生物。只要有商品經濟或市場交易,就一定存在“注水肉”滋生的土壤。所以,市場經濟史就是注水豬肉史。我強烈建議教育部,在編寫新版經濟學教科書的時候,務必增加“注水豬肉史”的內容。
其二,從某種意義上看,韓德強說市場經濟在中國古代“早已存在”,并非信口開河,而是頗有見地。只不過中國古代的“市場經濟”是生長在封建社會之中的,大概是低級的市場經濟(學術界把它稱之為“商品經濟”,以區別于現代市場經濟);而今日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生長在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現代大工業或后工業、信息時代、知識經濟)之中的,大概算是高級的市場經濟罷。
其三,孟德斯鳩曾經認為市場經濟天然就是“講誠信的經濟”(他說交易會“很自然”地激起人們的誠信),與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均不符,大謬不然。此外,這位大思想家的民族優越感顯得很幼稚。其實,在市場經濟下,想必外國人同樣會有作偽的動機和行為(希望有興趣的網友提供相關案例),不獨中國人使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其四,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人一定是“經濟人”——這叫“存在決定意識”。“經濟人”天然具有作偽的沖動——這是市場經濟競爭壓力下“經濟人”的本性使然,并非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作怪。如果說作偽的沖動在西方人那里不太囂張,那也可能是法律(或許還有風俗習慣)對這種沖動約束力較強而已。如果說西方人天然就不會作偽,這也太無視“經濟人”的存在了吧?既然都是“經濟人”,那么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其行為選擇都要遵循“自利”和“理性”的原則。按照“經濟人”的邏輯:西方人的道德水準并不“天然”地比東方人高尚。
(2008年8月4日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