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晚年的精華思想
(二)毛澤東晚年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
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說:“寫出一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現在說來,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有了英國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發展成熟的典型,馬克思才能寫出《資本論》。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至今還不過四十多年,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還不成熟,離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還很遠。現在要寫出一本成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還受到社會實踐的限制。”(《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37面)
但是,毛澤東并不因此就停止對社會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相反,他對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進行了艱苦探索,并在實踐與理論上都有一定成就。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毛澤東為研究、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奮斗了一生。
生產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在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一、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
毛澤東說:“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與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與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產關系,就必須一方面聯系研究生產力,另一方面聯系研究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生產力和上層建筑這兩個方面的研究不能太發展了。生產力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了;上層建筑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為階級斗爭論、國家論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的科學社會主義部分所研究的,是階級斗爭學說、國家論、黨論、戰略策略,等等。”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絕對的。上層建筑應適應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或者說它們之間達到平衡,總是相對的。平衡和不平衡這個矛盾的兩個側面,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如果只有平衡,沒有不平衡,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就不能發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爭、分解是絕對的,統一、一致、團結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有了這樣的觀點,就能夠正確認識我們的社會和其他事物;沒有這樣的觀點,認識就會停滯、僵化。”
這是毛澤東從哲學的高度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對立統一。
“從世界的歷史來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前,而是在這以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也不是在上層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準備了條件。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拿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說,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簡單的協作就創造一種生產力。手工工場就是這樣一種簡單協作,在這種協作的基礎上,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發展第一階段的生產關系。手工工場是非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了一種改進技術的需要,為采用機器開辟了道路。在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十七世紀)以后,才進行工業革命(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經過不同的形式,改變了上層建筑、生產關系之后,資本主義生產力才大發展起來。”
“首先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在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以前,不存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已經初步成長起來。在這點上,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有所不同。但是,這個一般規律,對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都是適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切革命的歷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的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30――132頁)
毛澤東從哲學高度與歷史事實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對立統一講得非常清楚,即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進行革命,奪取政權。然后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用新的生產關系去推動生產力的大發展。
毛澤東的這一認識,使那些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人們和那些既不讀書又不懂實際的人們相形見絀了。那些人既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懂,也不知歷史,更不了解實際。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沒有高度發展就不能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能搞農業集體化。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就是民粹主義者,中國必須補資本主義的課以后才能搞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后,有了政權了,毛澤東就領導全國人民,一面恢復生產,搞工業化,發展生產力,一面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駕齊驅,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一、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首先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離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就免談社會主義社會。在當今,離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即使包裝得很精美,那也是改名換姓的資本主義。
毛澤東為探索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首先是為農業集體化而奮斗。從農業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初期,由于人們都沒有經驗,加之有些領導人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把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急忙向共產主義的全民所有制過渡,確實犯了“左”傾錯誤,給國家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毛澤東為了糾正“左”的錯誤,從1958年11月3日起,就反對“共產風”等“左”的思想和行為,直到1962年,把人民公社的集體所有制的規模確定為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才基本定型。定型后,他就主張相對穩定,不準隨便變更了。1975年,陳永貴寫報告,要求把全國的基本核算單位改為大隊核算。毛澤東請鄧小平研究,鄧小平研究后,同意陳永貴的意見,把基本核算單位改為大隊核算。最后毛澤東還是沒有同意改變基本核算單位。(關于人民公社的問題,在另外的欄目里再詳談)
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農村社會主義的主要標志,它凝聚了毛澤東后半生的心血。
但是,毛澤東逝世后,人們把農村集體所有制作為毛澤東的“罪惡”之一,并下令解散人民公社,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驗。所謂“聯產承包”就是改名換姓的分散的個體經濟。它不僅使農村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倒退了,而且是一次徹底的平均主義的生產資料再分配,是對生產力的大破壞,它把大田變小田。為什么要把大田變小田呢?因為要利益均等,大田有好有壞,不能某個人全要好的大田,某個人全要壞的大田,于是一家人的田土東邊一塊,西邊一塊,七零八落。牛不能平分怎么辦呢?有的生產隊就把牛殺了,分牛肉,干部還把牛皮隱藏起來,換酒喝。磨坊只有一個怎么辦呢?干部想要,有的社員也想要,但社員爭不贏干部,于是有的社員就悄悄把磨坊炸了。水塘不能平分怎么辦呢?讓它自生自滅。工廠不能分怎么辦呢?有的承包了,后來就變成私人的了,有的也就自生自滅了。
聯產承包后,還出現一個怪現象,就是不明不白地、不知不覺地把農民集體所有的田地,變成當地政府所有的田地,當地政府要賣就賣,他們賣給房地產商,一畝50萬元,他們給農民的錢,一畝只給41700元。農民不許賣,就派武警去鎮壓。你看怪不怪!你說農村到底是什么所有制,既不是個體所有制(主要生產資料田地不是個人的),也不是集體所有制,更不是全民所有制?現在農村到底算是什么所有制?
農業到底是走集體化道路好,還是走單干道路好呢?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80年代初,沸沸揚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在為什么不用來檢驗一下農業上的兩條發展道路(走農業集體化道路和單干道路)誰優誰劣呢?
帶頭搞聯產承包的安徽小崗村,當時的一些領導人,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把它吹了上天,說是什么發明創造,并下令全國推廣它的經驗。那么,現在小崗村怎樣呢?由于大人物的重視,也就少不了各方的支援。聽說江澤民要去參觀,上級撥款修路,電訊局免費給各家各戶裝電話,等等。但江澤民一走,有的人電話也不使用了,因為有的人交不起每月十元錢的座機費。上級也下了很大工夫,不斷派人去幫助,千方百計地想把這個“阿斗”扶起來,但小崗村這個“阿斗”始終扶不起來。前幾年,上級派去當領導的人,帶領十多個小崗村的干部群眾到河南省南街村(走集體化道路的村)去參觀,一到南街村,這些人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驚呀地說:哎呀!他們都住上別墅了!其實那里的人并沒有住別墅,只是90到120平方米的套房。
應當說,80年代初,像小崗村那樣差的困難的生產隊全國各地都還有一些,正確的態度應當派人去幫助他們走集體化的道路,幫助他們逐漸共同富裕起來。如果自己沒有本事幫助那些差的生產隊走集體化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讓它們自己各搞各的就算了,不該大吹大擂地用黨的號召、行政命令向全國推廣小崗村的經驗。推廣的結果,使農村成了四不像的社會。既不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更不像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歷史證明(從公元前400多年,我國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起,到1955年為止),現實證明,單干是共同富裕不起來的,至今還沒有發現一個像樣的單干共同富裕的村或生產隊。
相反,少數堅持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的生產隊,那些年像被拋棄的私生子孤兒一樣無人過問,只憑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苦苦掙扎,還被一些人挖苦、譏笑。
現在看來,農村堅持走集體化道路的還有六千多個(有一個公社即鄉,其余的是村和生產隊),這些走集體化道路的農村一般不存在新的“三座大山”不存在兩級分化,有的快要共同富裕了,有的已經共同富裕了,如江蘇省的華西村、四川彭州的寶山村等。華西村整體之富,連美國學者看了都目瞪口呆,并說:如果社會主義就是這樣,美國人也愿意走社會主義道路。四川彭縣的寶山村在這次大地震中,雖然招致毀滅的破壞,但他們仍然堅持走集體化的道路,堅持自力更生,恢復建設美好家園。
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工商業中的公有制。分兩部分:一是全民所有制;一是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的來源一部分是用革命辦法和專政的辦法,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一部分是通過公私合營,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贖買而來;一部分是全國人民節衣縮食自力更生新建立的,絕大部分是新建立的。
集體所有制主要是原來一些小手工業和個體商業者組織起來的。
毛澤東那個時代是名符其實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上消滅了剝削,全國人民正在為共同富裕艱苦奮斗。
遺憾的是,毛澤東逝世后,一些人說,沒有高度工業化,沒有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就搞社會主義是“民粹主義者”。因此,這些人把全國人民節衣縮食積累起來的公共財產,變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發展作嫁衣裳。
從所有制來看,現在我國已不是公有制為主體了,我們離社會主義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了。
毛澤東領導人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公有制,現在,基本上付之東流了,所謂以公有制為主體,只是掛的一個羊頭而已。
二、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又一標志,也是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者和真假社會主義者的試金石。關于按勞分配,毛澤東說:“反對平均主義,是正確的;反過頭了,會發生個人主義。過分懸殊也是不對的。我們的提法是既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過分懸殊。”(《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30頁)
“要保證人民吃飽飯,然后人們才能繼續生產。沒有這一條是不行的。物質利益是一個重要原則,但總不是唯一原則,總還有另外的原則。”講“物質利益也不能單講個人利益、暫時利益、局部利益,還應當講集體利益、長遠利益、全局利益,應當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我們要教育人民,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集體,為了后代,為了社會前途而努力。要使人民有這樣的覺悟。”
“公是對私來說的,私是對公來說的。公和私是對立的統一,不能有公無私,也不能有私無公。我們立來講公私兼顧,早就說過沒有什么大公無私,又說過先公后私。個人是集體的一分子,集體利益增加了,個人利益也隨著改善。”
(同上134頁)
關于產品分配,他說:“應當強調艱苦奮斗,強調擴大再生產,強調共產主義前途、遠景,要用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人民。要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要講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上136頁)
關于按勞分配他提出了許多個對立統一,在這些對立統一中有主有從,各方都要照顧到,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只強調某一方,既不能只強調眼前利益、個人利益和物質刺激,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能只強調長遠利益、集體利益和精神鼓勵,忽略個人利益。個人和集體雙方都要照顧到。
這就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他比那些只顧眼前利益的人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高明許多,也是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三、建立社會主義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對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初步探索后,毛澤東就著手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要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各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共識,只是各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處理的方式不同。而處理在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只有毛澤東才認真探索了這個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遠見卓識的意見。他說: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處理好中央、地方與企業的關系,處理好企業領導與職工的關系等。他說:“同是全民所有制企業,但是有的由中央部門直接管,有的由省、市、自治區管,有的由地區管,有的由縣管。都是全民所有制,歸誰管,歸哪級管,只要一個積極性還是要兩個積極性,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是整個社會主義時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經常注意解決的很關重要的問題。……中央部門管的和地方各級管的企業,都在統一領導和統一計劃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權。有沒有這種自治權,對促進生產發展,還是阻礙生產的發展,關系很大。”(《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38頁)
這是要處理好各級領導之間的關系,調動各級領導人的積極性。
他說要給勞動者各種權利,要使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
要使勞動者與企業領導人員的創造性合作,就要作大量的工作,他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做工作。我們的經驗,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自己的,而看成是干部的。干部的老爺態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覺地遵守勞動紀律,而且破壞勞動紀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爺們。不能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要用做工作,就自然會出現勞動者和企業領導人員的創造性合作。”(同上129-130頁)
這是要各級領導人處理好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要對干部做工作,要干部與工人打成一片,平等對待工人。
現實來看,這些話講得既精彩又深刻。要領導人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要發揮勞動者主人公的作用。
關于企業的管理。他說:“要領導者采取平等態度待人;一年、兩年整一次風;進行大協作;對企業的管理,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這些方面都是屬于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改變還是不改變,對于推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都有直接的影響。”
他還說:“在勞動中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一種生產關系。在這里,例如領導人員以普通勞動者姿態出現,以平等態度待人改進規章制度,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領導人員、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同上第135頁)
要正確、具體地處理在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領導者與勞動者的平等關系,是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新發展、新貢獻,是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的重大發展。他為爭取工人在生產中的平等權利奮斗了終生。他否定了蘇聯的一長制和中央過分集中的管理辦法,他主張要發揮各級的積極性,在生產中要發揮每個工人的積極性,要改革那些妨礙發揮工人積極性的規章制度,要經常整風,使干部不敢騎在工人頭上作威作福。
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權貴,也付出了代價。那些權貴們對毛澤東懷有刻骨的仇恨,一提起毛澤東他們就深惡痛絕。
因此,毛澤東逝世不久,就全面復辟了一長制,有的廠干脆把廠變成私有制,搞資本主義,使廣大工人又重新輪為受剝削受奴役的境地,使許多工人下崗失業,流落街頭,甚至成為娼妓。
二、發展生產力 鞏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對立的統一,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建立了,就要利用它的積極方面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只有生產力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才能鞏固。為此毛澤東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6頁)這“四化”是互相聯系的,互相促進的。為了實現“四化”,毛澤東費了不少心血,并提出了許多新的內容,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他提出要工業農業并舉,要按農、輕、重安排計劃,要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在生產力中,人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要提高人的健康,要提高人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要提高人的覺悟,不能只強調物質因素,忽視人的精神因素。他說:“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兩者都是精神作用”(同上124頁)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是優先發展輕工業,蘇聯工業化的道路是優先發展重工業,毛澤東汲取雙方的優點,克服它們的缺點,根據我國的實際,獨立自主地搞工業,探索出一條中國工業化的道路。
在工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毛澤東才是真正地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農業現代化。他又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業“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培育、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管(田間管理)、工(工具改良)。
他還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提到機械化,用機械制造化學肥料這件事,必須包括在內。逐年增加化學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49-50頁)并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干農業現代化。他逝世時,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建設已初具規模,大、中、小水庫有兩萬多個;引進的十三套大型化肥廠已建成開始投產,使我國的化肥產量猛增一倍;袁隆平的優良品種培育成功,使水稻產量猛增20%并逐漸推廣;國家和地方都建立了許多為農業機械化服務的廠,許多縣都有農機修理廠,為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科學技術現代化(毛澤東提的是“科學文化現代化”,周恩來建議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在這方面他又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建立這些上層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產。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現在生產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
“科學研究有實用的,還有理論的。要加強理論研究,要有專人搞,不搞是不行的。要培養一批懂得理論的人才,也可以從工人農民中間來培養。我們這些人要懂得些自然科學理論,如醫學方面、生物學方面。”
激光是他那個時候剛出現的一項新的科學技術,他也抓住不放。他說:“死光(現在說的激光),要組織一批人專門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飯不做別的事,專門研究它。沒有成績不要緊。”(參看《毛澤東文集》第八卷,351-352頁)
請看!這是多么有遠見卓識、獨立自主的精神,他不像有些人那樣,自己搞不出來就暫不搞,等人家搞出來拿錢去買。人家不賣,就白瞪眼。
他還提出要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不斷關心、推廣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經驗。他還把科學實驗(指自然科學)作為三大革命運動之一加以重視。
他不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而是在實際行動中腳踏實地在干,從物力和人力上很下功夫。從中央到地方辦了許多科研機構,科研經費從相對數來說,他那時的科研經費比現在的科研經費比重還大。現在有些科研單位,由于沒有經費或經費不足,有的解散了,有的為了生存搞創收,就只搞一些短期見效的產品。
他那時,為了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全國各地新辦了許許多多的中專和大專院校,拿成都來說,解放前只有四川大學、華西醫科大學(現在合并四川大學)和成華大學(現在的西南財經大學)。現在的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中醫藥大學、西華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成都體育大學和四川音樂學院等,都是毛澤東那個時候國家拿錢辦起來的,學生上學不但不交學費,而且大多數學生吃飯也不要錢,有的學生一個月還要發三元錢的零用錢。因此,他那個時候的科技成果和新產品基本上是獨立自主地搞出來的,大多數都有自主知識產權。
國防現代化。由于他不相信帝國主義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他要未雨綢繆,很重視國防建設。由于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發展,標志國防現代化的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潛艇和人造衛星都是他那個時候就搞出來了。他不只是注意進攻,還很注意防衛,他提醒大家說:“軍事上除進攻武器外,要注意防衛問題的研究,也許我們將來在作戰中主要是防衛。進攻武器,比原子彈的數量我們比不贏人家。戰爭歷來都需要攻防兩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我們準備做一些蠢事,要搞地下工廠、地下鐵道,逐年地搞。”(同上352頁)
國防現代化的實現,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
他逝世時,我們的國防現代化已初具規模,有許多尖端武器還正在研究試制。但他逝世后,一些人認為帝國主義放下屠刀了,會立地成佛,因而大砍國防經費(把錢拿去大吃大喝,出國旅游),放棄了或停止了有些尖端武器的研究和試制,使我們的國防現代化的步伐放慢了。直到帝國主義發動第一次海灣戰爭和北約狂轟爛炸南斯拉夫和我國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館時,才把我們的一些人炸醒了,這時才逐年增加國防經費,亡羊補牢。
由于先進的生產關系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四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使我們的國家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三、毛澤東晚年中國的經濟到底是發展了還是停滯了?
從“四化”建設的初步成就看,毛澤東晚年(1956-1976年),經濟大發展了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有人偏偏要說毛澤東晚年經濟處于停滯狀態。說這話的人,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不了解情況的人(多半是群眾),另一種是動機不純的人(多半是重要人物)。他們究竟是什么動機,我無法猜測,但他們的動機不純是肯定的,因為完全不符合事實。駁斥這種謬論最有力證據首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眾所周知,這個《決議》不是為毛澤東歌功頌德和樹碑立傳的,而是清算毛澤東的。就從這個《決議》來看,也不能說毛澤東晚年的經濟完全處于停滯狀態。
《決議》對“文革”前十年是這樣說的,“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棉紗、原煤、發電量、原油、鋼和機械設備等重要工業品的產量,都有巨大的增長。從1965年起實現了石油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建設起來。工業布局有了改善。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始大規模的展開,并逐漸收到成效。全國農用拖拉機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六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七十倍。高等學校的畢業生為前七年的四點九倍。經過整頓,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工作也有比較突出的成果。”
請大家注意幾個詞:“增長三倍”,“都有巨大的增長”,“增長六倍以上”,“增長七十倍”,“四點九倍”。
還說:“總之,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時期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時期黨的工作的主要方面。”
從文革前十年來看,毛澤東晚年的經濟究竟是發展了,還是停滯了呢?肯定是發展了。
再來看“文革”十年,還是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文革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鐵路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一些技術先進大型企業的投產,氫彈試驗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的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廣,等等。”
就從他們自己列舉的不完全的事實來看,也不能說文革十年經濟處于停滯狀態,更不能說把經濟搞到崩潰的邊沿。
以上事實還沒有包括72年、73年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用43億美元引進的一批先進設備建立的一些大型企業,這些大型企業在八零年基本建成投產了,使我國經濟騰飛如虎添翼,競十三套大化肥廠建成,就使我們的化肥年產量翻一番。還有葛洲壩水電站、四川攀枝花鋼鐵廠……
為了少而精,國家統計局的公布很多具體的數據和事實就不引用了,請大家再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思考一下:
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而毛澤東逝世時,我國人均壽命已達到69歲。請問,人均壽命的增長與經濟增長有無關系?
1840年到1949年,109年間,我國人口只增長了一億五千多萬人,那時人們還不知道有計劃生育這個詞。而1949年到1976年,27年間,一直在提倡計劃生育(雖有人批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但從來就沒有人批計劃生育,計劃生育一直在宣傳推廣),為什么人口就增加了三億多呢?這與經濟增長又有無關系呢?
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首腦人物基本上是嫌貧愛富的,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們根本就不屑一顧,特別是美國帝國主義的頭子們,1955年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他們就不愿意給中國代表團團長握手,在長達20年間,他們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逝世前夕,美國總統尼克松卻帶頭與中國修好,遠渡重洋飛到北京來與毛澤東握手言和,并對毛澤東說:你改變了世界。
73年,法國總統逢皮杜來北京對毛澤東說:見到你很榮幸,因為你改變了世界面貌。
毛澤東逝世前,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首腦人物都爭先恐后來北京與毛澤東商談世界大事。從此中國也開始走向世界。
請問?在一個20年經濟處于停滯狀態的中國,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的首腦們,為何要爭先恐后來與毛澤東商談世界大事呢?為何以見毛澤東為榮呢?
尼克松和逢皮杜說:毛澤東改變了世界的含意,當時我們還認識不太清楚。后來,美國和日本的一些學者解釋說:二戰后是美、蘇兩級世界,60年代后,毛澤東逐漸把兩級世界變成美、蘇、中三級世界。日本學者還形象的說:毛澤東當時的世界就像中國的三國時期,美國就像三國時的魏國,蘇聯就像那時吳國,中國就像那時的蜀國。
請問?這是一個20年經濟處于停滯狀態的中國,能夠獲得這樣的殊榮嗎?究竟是那些外國人的智商低,還是我們有些人的腦子有毛病?
三、我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是靠什么解決的?不少人說:是靠“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的。我說:絕對不是。因為“承包”就是個體勞動,1955年以前就全是個體勞動,為什么那時不能很好解決吃飯穿衣呢?那時,人口只有六億,耕地比現在還多。“承包”后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農業生產只有積極性是不行的。
真正解決我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是毛澤東的“農業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培育、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管(田間管理)、工(工具改良)解決的。
土,所謂土就是要保護耕地,改良土壤,要種糧食沒有土不行。他對土地是非常愛惜的,他要求搞經濟建設要不占或少占良田。如果他當年搞建設,也像后來那些崽賣爺田不心疼那樣,肆無忌憚霸占良田,現在還有八億畝耕地嗎?希望了解情況的人們把49年中國有多少耕地,毛澤東逝世時中國有多少耕地,現在還有多少耕地這個數據拿出來告訴人們,讓人們獨立思考。毛澤東時,成都平原的農田很少占用,現在的成都平原已今非昔比。
水,要種糧食沒有水不行。水從何而來呢?靠農業集體化時,農民們艱苦奮斗修的水庫、水塘和政府投資修的排灌系統。毛澤東逝世時全國農村絕大多數地方基本上都解決農業用水問題。
種,就是要使用良種。如果用傳統種子,是無法提高產量的。這個問題是隆平那一代農業科學家艱苦奮斗,在毛澤東逝世前夕剛搞成功,八十年代全部推廣。
肥,就是要使用化肥。全國的大化肥廠都是毛澤東在世時建立的。這是當時全國人民節衣縮食建立起來的。
工,就是農用工具,包括農業機械。現在我國的農用機械廠絕大多數都是毛澤東那時建立的。
……
沒有農業“八字憲法”的實現,農業的產量是無法提高的,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是靠“八字憲法”,那穿衣又是靠什么解決的呢?這又和毛澤東時代分不開。毛澤東在世時建設的合成纖維工廠,在1978年前后陸續建成投產,大量的滌綸(的確良)、晴綸、錦綸等合成纖維紡織品和各種各樣的塑料制品進入商店,很快就解決了我國的服裝、鞋帽供應問題,使中國人民告別了“憑布票買衣服”的歷史。
如果沒有這些合成纖維廠,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是難解決的。請注意!那些合成纖維廠是毛澤東帶頭全國人民節衣縮食建立的。
現在,我國各地的百貨商店里,食品、服裝、鞋帽、輕化工業產品和家用電器的品種很多,質量很高,價錢也不貴。售貨員不愁商品少,愁的是銷售不快。
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商店里去逛,很多日用商品(特別是服裝、鞋帽、兒童玩具)都是“madeinchina”(中國制造)。
看待毛澤東時期的經濟,還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毛澤東是真正的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把經濟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
立時,中國的經濟比比利時還少,比印度還窮,國內除了能生產鐮刀和犁耙而外,什么現代化的機器都生產不出來。
二、是帝國主義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情況下,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
三、當時的統計數字沒有完全反映毛澤東那時的經濟成就,如那兩萬多
座水庫的勞動價值就沒有反映在總產值中,鐵道兵修的鐵路也沒有把勞動價值反映在總產值中,軍隊參加地方建設也未把勞動價值反映在總產值中,當時還有各機關、學校義務勞動的勞動的價值也沒有反映在總產值中。
四、工廠從設計、建設到投產要有一個過程。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搞了20
多年才成功,這一成就,他看到了,但還沒有來得及享受。一些工程有的要4、5年,有的要6、7年,有的甚至要十多年才能建成投產。如1973年用43億美元引進那一批大型設備,毛澤東生前基本上還未建成投產,他逝世后,80年代左右才全部建成投產,就像栽桃子樹,剛栽下去的桃樹是不會長出桃子來的,是沒有桃子可摘的,還要精心培養幾年才會有桃子可摘。毛澤東種下的“桃樹”正在或剛要結桃子的時候,他就駕鶴歸西了,“桃子”就留給后人摘來吃了。
這些吃“桃子”的人也太沒有良心了,他們把別人栽的“桃子”全部摘來吃
了,不對栽“桃樹”的人說聲謝謝,還貪天之功據為己有,對栽“桃樹”的人說三道四。
總結。歸納起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把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講得比較清楚。
生產力要發展,要靠生產關系來幫助,生產關系要相對穩固,要靠上層建筑來保護,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要鞏固,最終又要依靠生產力的大發展。上層建筑起先鋒作用和領導作用;生產關系起促進作用;生產力起基礎作用。
二、發現了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蘇聯的政治經濟學講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只強調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毛澤東把在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領導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作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他說:“要領導者采取平等態度待人;一年、兩年整一次風;進行大協作;對企業的管理,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這些方面都是屬于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改變還是不改變,對于推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都有直接的影響。”
三、發展生產力既要見物也要見人。他說:在生產力中,人是最積極、最
活躍的因素,要提高人的素質,就是要提高人的健康,提高人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人的覺悟,不能只強調物質因素,忽視人的精神因素。他說:“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兩者都是精神作用”
四、獨特的工業化道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是優先發展輕工業。蘇聯工
業化的道路是優先發展重工業。毛澤東提出中國的工業化道路:要工業農業并舉,要按農、輕、重的秩序安排計劃,要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
2008年7月2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