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不可證偽”嗎?
趙 磊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家》編輯部)
按:從方法論上矮化馬克思主義,是當下學術界,尤其是經濟學界最時尚的壯舉。比如,我的學生以時髦的波普爾的“證偽主義”為標準,譏諷馬克思主義是沒法“證偽”(證實)的神學。于是,便引出了我和學生的一段PK。
我問學生:你說馬克思主義是“神學”,依據何在?
學生振振有辭:證據有二:(1)馬克思主義不是實證的,而是一種臆想——比如勞動價值論;(2)馬克思主義沒有數學模型,而是一種說教——比如“存在決定意識”這個原理,就不像“經濟人”、“效用最大化”,后者可以用數學模型精確表達。所以,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
我問:什么是“實證”?
答曰:實證就是“說話要有依據”。
我說:如果“實證”就是要“拿出證據來”,那么你憑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就不是實證的”?請你把你的腦袋使勁撞一下桌子,使勁撞,什么感覺?
答曰:痛……
我說:這就對了。如果這個撞擊的“存在”讓你有了很痛苦的“意識”,而不是很愉快的意識,那么我告訴你,你就已經“證實”了“存在決定意識”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如果你反復撞桌子都會反復產生這個痛苦的意識,那么說明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原理是可以“重復檢驗”的,因而是科學的。
學生不屑一顧:可是馬克思主義畢竟沒有數學模型,怎么能說它是“實證”的呢?
我說:“證偽”或“證實”的方法有很多,憑什么說,只有“數學模型”才是“實證”的?請問:實證的本質是什么?
學生:……
我說:實證的本質不是“好看”,不是“優美”,不是“有數字”,不是“有公式”,不是“1+1=2”;而是“要拿出證據來”,“要以事實為依據”。數學模型能等于“事實依據”嗎?不能,因為模型只是整理事實的一種形式,而不是事實本身;數字能等于“證據”嗎?不能,因為數字也只是證據的一種載體,而不是證據本身。
學生有些底氣不足:我們的X院長(海歸)告訴我們,勞動價值論純屬憑空臆想。
我問:海歸院長的話有什么依據?
學生充滿景仰地回答:他是搞計量經濟學的,在國外發表過很多論文。
我問:海歸大人說勞動價值論完全是“憑空臆想”,是不能檢驗的理論。那么,你能不能告訴我:除了“天上掉餡餅”砸在你頭上、買彩票賺了200萬這樣很偶然的好事以外,天下有沒有“免費的午餐”?
學生答曰:“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常識。
我說:你可以反復驗證這個常識。如果“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那么我告訴你:你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必須付出辛苦、操心、勞累、算計,這個“必須付出”,就足以證實價值是勞動創造的——不論你把這個勞動叫做“辛苦”也好,“付出”也罷,什么名稱都行,總之都是人的“腦力”或“體力”的耗費。我倒覺得,海歸院長的說法純屬憑空臆想,十分幼稚。看來他的學術水平就是讓學生們相信,在黑板上用數字去推導想象世界,是十分莊嚴、萬分神圣的學術工作。難道不是嗎?
學生:……
我說:當然,海歸大人的學術水平如何,只有張維迎、鄒恒甫他們說了才算數——學術水平可是要用美金來“證實”的,所以我最好還是閉嘴吧。言歸正傳,可見,勞動價值論是可以“證偽”的——當然,“可證偽”不等于“被證偽”了,只要市場經濟存在,勞動價值論就不會被“證偽”。如果有一天,人類進入了“免費午餐”的時代(比如共產主義),那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就被“證偽”了,勞動價值論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學生很驚訝:老師您不是馬克思的粉絲嗎?怎么能說……
我也很郁悶:看來,你對馬克思主義的確知之甚少。這也難怪,正因為你們“知之甚少”,那些連馬克思主義ABC 都搞不清楚的海歸,才敢無比勇猛地在課堂上討伐馬克思,真是“無知者無畏”啊!其實,馬克思自己就曾斷言,在未來社會,勞動價值論將退出歷史舞臺。當然,這并非表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由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個問題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你若有興趣,可參拙文《勞動價值論的歷史使命》(載《學術月刊》2005年第4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