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說起陽謀,我們一定會想到《論持久戰》,其實不僅是《論持久戰》,整部《毛選》都是陽謀。
什么是陽謀?
用《毛選》里的話說:
認識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系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上,在周圍世界一切方面的內部聯系上去把握周圍世界的發展。——《毛選第一卷,實踐論》
簡單說,就是認識和洞察事物最本質、最客觀的規律,然后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同這種本質的客觀規律相符合,從而把握和推動事物的發展,這就是陽謀。
《論持久戰》就是在這種思路下寫出來的。
當時的中國是什么情況?
盧溝橋事變以后,日軍全面侵華,并占領了大半數以上的中國城市和行政、經濟中心。
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已經淪喪,蔣介石正在一路西撤,更為要命的是,所有的人都找不出來可以取得抗戰勝利的依據。
因此,全國上下產生了許多亡國的議論,例如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如果抗戰,必會作阿比西尼亞。”
有個湖南學生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在鄉下搞宣傳工作感到很困難,連他的那些親戚都總說‘中國打不勝,會亡’。
那些主張投降妥協者的論據就是“再戰必亡”,因此又有如汪偽政權之流就直接給日本人跪了。
有沒有覺得中國能打勝的呢?
也有,不過他們打勝的期望要么寄托在美帝、蘇聯加入這場戰爭,要么寄托于明天早上一覺醒來,日本就被打敗了的幻想里。
抗戰中偶爾打贏一兩仗,他們也覺得離勝利不遠了。
這就產生了速勝論。
總之,不管是亡國論,還是速勝論,大家都不知道要如何憑借自己國家的力量,去贏得這場抗日戰爭的勝利了,大家都很迷茫。
蔣介石也很迷茫,他不知道要怎么辦。
而在我黨內,還有一股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思想,他們居然還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在蔣介石身上,因而提出什么“一切經過統一戰線”,換句話說,啥都聽蔣介石的安排,只有他能帶大家打贏這場抗戰。
這種情況嚴不嚴重?太嚴重了。
于是,毛主席在延安窯洞里寫下了《論持久戰》,它的核心不在于其中的戰術和方法論的層面,而在于它揭示和闡述了這場戰爭的種種客觀規律。
這種客觀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論持久戰》里所引出的一切方法、戰術,都是根據這種客觀規律而得出的相應戰術。所以就算把這些東西明明白白的告訴他的對手,對手也不可能學得來。
這就跟蔣介石永遠學不了解放軍的人民戰爭是一個道理。
二、
《論持久戰》里首先拿來作一切理論分析的內容依據,不是什么主觀、片面的東西,而是中日雙方所能影響到這場戰爭的一切客觀因素。
比如,日本的軍力、經濟力、組織力都極強,這是客觀因素,但同時,它所發動的戰爭又是具有侵略性質的退步的,野蠻的戰爭,不僅如此,日本還有資源不足、地域狹小、經不起長期戰爭的顯著特點。
這些優勢和劣勢是誰主觀臆斷出來的嗎?不是,它就是擺在這場戰爭中,能對戰爭進程起到絕對影響的客觀因素。
但是,單單有對日方特點的認識還不夠,還要有對中國方面特點的認識,這樣才足夠全面。
因此,《論持久戰》中又對中國的特點作了總結:
中國的軍力、經濟力、組織力都是很弱的,但是眼下已經有了共產黨的組織,有了無產階級的覺悟,這就使得中國的抗戰開始有了進步性,而中國抗日戰爭同時又是反侵略的正義之戰,這些因素配合著中國是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這些因素,就足以支撐起戰爭的持久。
這兩方面,都是對中日雙方特點的具體分析。
這種分析還不是最強大的地方,最強大的地方在于,文中對以上種種能夠影響戰爭進程的客觀因素,都作出了非常合理的量的估計。
這種估計呈現出這樣一幅畫面,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下去,隨著戰爭的發展和衍變,我方戰勝對手的因素的那些力量會越來越強,而對手可以戰勝我方的那些客觀因素的力量會越來越弱。
比如,因為我方的戰爭具有進步性,又有了共產黨的出現,因此在中國的土地上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群眾被組織起來,力量也就必然越發強大,因此也就越來越能經得起持久戰。
反之,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日本原本很強的軍事力,會隨著資源的消耗、戰爭的持久而逐漸減弱。
各種客觀因素經過綜合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會逐步走向弱小和被動,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會逐步走向強大和主動。
當然,后來的歷史發展,完全就是照著這個劇本去演變的。
之所以可以按照劇本去演,原因無他,還是我們說的,那些都是客觀規律的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不過是按照客觀的規律,從中引出相應的方法、策略、戰略戰術,從而去加速推動事物按照其最可能的方向發展而已。
三、
所以,我們會發現,陽謀同陰謀不同,陽謀光明正大,毫不隱藏。
《毛選》里說,“共產黨人從來不屑隱瞞自己的觀點”,這是因為共產黨人所信仰的人類解放事業,不是什么神神秘秘的東西,它就是馬克思主義所揭示出來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客觀規律有什么好隱藏的嗎?當然沒有。
《論持久戰》就不需要隱藏,相反它還被到處印刷、全國上下的展開宣傳,日本人也把這本書拿來研究。
這不研究還好,一研究直接把日本天皇最小的親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給“策反”了。
1943年三笠宮化名若杉參謀,廣泛考察從內蒙到湖北的中國戰場,并派員廣泛收集中國各方各黨派的論著,由專人翻譯后認真閱讀學習,其中就包括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經此大開眼界并深思熟慮后,三笠宮思想發生巨大轉變,隨即發表了《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這篇講話里把日本侵略戰爭的種種退步性和野蠻性都作了揭露,并最終得出結論:"在我看來,這樣的日本軍隊,是無法與中共對陣的。" 這份講話,當時作為"危險文書"被沒收,1994年被日本學者從檔案中查找出來,經三笠宮肯定后予以發表。
你看,這就是陽謀,因為它所闡述的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真真實實的客觀規律,所以它沒什么好隱藏的。
而因為采用陽謀的人,都是尊重客觀規律的人,不僅尊重并且愿意去促進客觀規律發展的人,所以他們希望這種客觀規律為越多的人知道越好。
《論持久戰》最大的作用,就是揭露了當時抗戰中,還隱藏著的不被眾人所發現的客觀規律,有了這種對規律的認識和掌握,那么我們就能知道該如何按照規律去引出思想、方法、策略,從而使自己贏得戰爭的勝利。
毛澤東當時通過《論持久戰》,不僅給了全國人民希望,而且給了抗日戰爭一個劇本,讓大家知道自己該怎么去做,才能符合客觀規律,才能最終贏得戰爭。
其實不僅僅是《論持久戰》,毛選里還有很多著作,比如《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這些文章統統都是在揭示客觀規律,揭示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根本矛盾,從而為此引出相應的方法論就好了。
所以,陽謀不是計謀,陽謀歸根結底就是事物最本質的規律。
學習陽謀,其根本目的不是學習理論、技術,而是通過理論和技術去掌握事物的規律。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些住著豪宅大院,吃著山珍海味的人,是不會愿意去研究這些事物根本規律的,也不愿意搞陽謀,原因無它,只不過是他們腦子里總是想著如何維持自己的地位,如何保有自己既有的財富和權力,哪會有心思去研究研究啥是客觀規律,啥是歷史進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