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從鄉村走出來的人,對鄉村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或懷舊感,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員。自從17歲考上大學,筆者的戶口就先轉到濟南,后落戶北京,在英美期間也是住在城市里。在村民眼里,考上大學意味著就是城里人了,屬于那種吃“國庫糧”的干部了。筆者在城市生活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鄉村,為什么骨子里還將自己定義為農村人呢?這很可能與鄉村某種特殊的淵源有關吧。
記憶中的鄉村,有很多值得懷念的東西:清清的河水、可愛的小動物、天真活潑的小伙伴、樸素善良的村民、誘人的食物,豐收的場景,露天電影,等等。鄉村給了我生命,給了我靈感,給了我勤勞本分的人生觀和絕不向困難低頭的性格。鄉村的艱苦對于人生也是一種磨難,筆者從事的是科研工作,搞科研也很辛苦,但相對于干農活來講,科研的那種活還是很輕松的。搞科研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科研失敗了還可以重新再來。而搞農業呢?一次失敗農民都承受不了。
上大學時,經常在宿舍里與城里來的同學,爭論是鄉村好還是城市好?往往爭得面紅耳赤,鬧得不歡而散。大學里,來自鄉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朋友圈是不同的。鄉村來的同學爭議的底氣是農村空氣新鮮、水捧起了就喝、食物誘人,就是不敢與城里來的同學比衣服比花費,人家吃國庫糧有工資,農村來的學生就相對寒酸。鄉村很苦,幾千年來如此。鄉村苦的原因是窮,是沒有錢。自古以來的城市有很強的吸金作用,吸人才作用,鄉村美麗的女孩子也向往城市,到了城市一去不復返。筆者當年考大學時,班上同學學習的動力就是,盡快離開農村,永遠不要回來——因為我們吃夠地瓜面了。
中國的鄉村一直要這樣貧窮下去嗎?空心村、留守兒童、3860部隊、黑臭水體、各類劣質農資、鄉村超市各種劣質食物,與現代化的中國是多么的不和諧啊。鄉村需要改變,鄉村必須富裕,鄉村必須要留得住人。鄉村必須有好的產業,這個產業就是用最健康的辦法,生產加工與銷售安全放心的食物。
筆者所學的專業是植物學,大學三年級專業方向選擇了植物生態學。一輩子搞生態,所學的知識對改變家鄉面貌有什么樣的用途呢?12年前,筆者帶著自己的團隊重新回到了養育我的村莊,我們開展的是生態農業實驗,也是鄉村改造實驗。我們要用生態學的辦法,徹底停止農藥、化肥、地膜、除草劑、激素,也不用轉基因種子,恢復耕地,生產優質食物,并以優質的價格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那樣的大城市,徹底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12年過去了,生態學的威力顯示出來了:糧食產量超過老百姓的化學農業產量;一畝地的效益為周邊農戶的十畝;村莊臟亂差的面貌也改觀了。
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計劃,這是非常英明的決策。然而,怎樣振興鄉村?鄉村要什么樣的產業?怎樣才能留得住人尤其年輕漂亮的女孩子?答案是農民的錢包要鼓起來,鄉村的生態環境要美起來,鄉村充斥的各類農藥化學物質要遠離鄉村。鄉村本來就存在大量不要錢的肥料,害蟲與雜草也不是想象的那樣壞。我們12年的科研成功,也讓筆者有底氣來撰寫這本書,以生態農業為抓手或許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出路。當有很多人將錢帶到美國花,羨慕那里的陽光空氣時,我們指出了相反的道路,有錢人的錢以及國家各項涉農、涉環保、涉健康、涉扶貧的錢應當花在鄉村,讓鄉村變得有生氣。道理很簡單,到蔣家莊遠還是到美國遠?有了錢鄉村也可以建造白宮,關鍵是要有人氣。
2017年12月,中國科技出版社楊虛杰老師約稿,希望就可持續發展話題撰寫一本書。楊老師本來是約我寫城市,但我建議要寫鄉村,因為鄉村的問題最為緊迫,且我對此進行了幾十年的思考與十幾年的探索,很多材料是現成的。楊老師接受了筆者的建議,經討論暫定書名為《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正式出版更改為現書名)。楊老師是我的老朋友,以前出版的《生態農場紀實》(含再版)、《中國生態六講》讀者反響不錯,后者還獲得了生態環境部的科普創新一等獎。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是有擔當的國家出版社,也非常希望在鄉村振興方面傳播一些相關知識。2018年5月份簽訂合同,9月份交初稿,時間是很緊的,我的科研任務重,且在國科大還有教學任務,還經常出差,只能擠牙膏一樣將所有的時間都用起來。叫停了很多無效應酬,能不開的會不開,終于將這本書如期奉獻到讀者面前。
感謝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楊虛杰老師策劃本書與提出寶貴建議;感謝北京師范大學田松教授寫序,他的序總讓人對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引發哲學的思考。書印出來了,多年思考的問題變成了鉛字,盡管書還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對鄉村振興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這本書對決策者有一定的幫助,讓中國的鄉村盡快富起來,美起來,人氣滿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