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任命官員,強調德才兼備,自古而然。德與才,孰輕孰重?二者不可得兼,該如何取舍?
《資治通鑒·周記一》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這段話譯為現代白話是這樣的:“當初,晉國的智宣子準備立智瑤(智宣子兒)為繼承人,同族人智果說:‘不如立智宵(智宣子庶子)。智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只有一項短處。發美高大、精于騎射、才藝雙全、能寫善辯、堅毅果敢是其長處;雖然如此,卻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項長處來制服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事情,又有誰能制約他?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滅亡。’”
后來,(趙、韓、魏軍)“大敗智伯(瑤)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智果進諫無果,可他的預言卻得到了印證。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為政者最不可缺少的是仁德,即便集英俊瀟灑、文采風流、能言善辯諸優點于一身,如果沒有好的德行,則不僅殃連自身,也必會禍及國家。
智瑤如此,隋煬帝亦如此。隋朝二代核心楊廣,“美姿儀,少敏慧”,“好學,善屬文”,一代英主的基本條件似乎都具備了。惜乎隋煬帝有才無德,好大喜功,窮奢極欲,橫征暴斂,終致民怨沸騰,其結局也無非是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特別有意思的是,這樣一位漠視民命的君王卻極度崇儒尊孔。
如現代汪精衛,也是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受儒學熏陶,同樣風流倜儻,才華出眾,當然,也同樣是才高而德寡,所以在民族危亡的關口,汪氏就墮落成了十惡不赦的大漢奸。
以上種種,無非說明:為官者,尤其是核心統治者,首重德,次重才;二者不可得兼,舍才而取德者也。
潤公用人,既重德,又重才。“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毛澤東選集》第二卷)這里的“賢”就是德才兼備的意思。潤公親自制定教育方針,規定育人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他對培養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又紅又專。
30多年前,眾多普通工人、農民出身的干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有的甚至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有人抨擊這種做法搞亂了干部制度,也有人以為這樣的做法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如果將目光放長遠一些,用前后30年的干部狀況做個對比,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些工農干部才是真正德才兼備的干部,習總肯定的紀錄片《呂玉蘭》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陳永貴、吳桂賢、倪志福、呂玉蘭們從車間田頭走來,工作之始并無學院背景,也無留洋經歷,當然就不會有博士、教授頭銜,但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經驗,增長了智慧,更重要的是在和工人、農民兄弟姐妹一起奮斗中,培養了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所以他們都能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他們不會站到人民的對立面去,不會為了一己之私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至少其中的絕大多數是這樣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古往今來,考察任用官員雖然都看重德與才,在某個時期或者某些局部可能有過這樣的現象,但就整體而言,真正做到了的只有毛澤東時代。我想,《資治通鑒》一定給過潤公許多啟示。
2014.10.1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