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80年代思想史的一個側面。今天看,1979-89年是改革第一期,1992-2002年是第二期,2002年胡溫執政以來是第三期。許多問題的梳理都要追溯到80年代。本系列將陸續貼出,請老少網友不吝賜教。
目錄
前言
引論 理論前提
一、書面文化的涵義
二、知識分子的兩種可能
三、超越的美感
四、意識形態與解釋學
第1章 文學知識分子
一、“地下”寫作
二、普遍的體裁
三、書面文化的分裂
第2章 新時期的人性
一、階級斗爭理論
二、革命與世俗生活
三、人道主義哲學
四、兩個主題
第3章 美學熱
一、aesthetica
二、學術準備
三、鼎盛的局面
四、闡釋
五、兩種傾向
六、方法問題
第4章 失衡的語境
一、小說的分裂
二、三種理論,一個人物
三、文化討論
四、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5章 衰落
一、一個征兆
二、從意識形態到科學
三、美學史
第6章 散文時代
一、邊緣化
二、散文、人文精神與國學
三、人民形象
四、審美文化
五、美學話語轉型
六、一種推測
結束語 過渡時期的現象:人、知識分子與美學
附錄:康德與反美學史(略)
后記
前言
從1979年起,國內的報刊雜志開始大量刊發有關美學的文章,數量逐年遞增:1979年是60余篇,1980年增至120余篇,1981年僅上半年已達約90篇。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年,各種美學論文已累計近千余篇,著作數十種,形成了歷時數年、引人矚目的“美學熱”。
新時期初期的這場“美學熱”(1979--1985)是當代知識界、文藝界乃至一般讀書界的一個重要事件。關于“美學熱”,以往的評述文字往往局限于單純的學術史立場,遺漏了這一思潮與其發動者和參與者--知識分子--之間的密切關聯。本書認為,“美學熱”決非僅僅是一場單純的“學術繁榮”,事實上,它是“文革”之后,知識分子的一段內心歷程的表征。在當時,美學學科遠遠超出了自身,而負載著一系列深刻的社會意識形態含義。可以說,正是這些含義推動、支撐著“美學熱”,并在稍后又決定了它的沉寂。因此在新時期初葉,美學成為一種“能指”,成為一種知識分子的話語。
在中國當代史上,文化大革命作為一場劇變,包含雙重意義:一方面,它使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左翼傳統抵達巔峰,另一方面又使該傳統跌入深淵,越出自身的合理范圍,遭遇重大挫折,并由此催生出另一種自由主義的傳統。“文革”結束后,傷痕-反思文學感嘆和痛斥了先前的反人性歷史,使具有自由主義價值傾向的文學知識分子步入歷史的前臺。與此同時,持守同樣立場的人道主義哲學則指向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對現實和歷史中的異化現象的揭露和批判,從而直接與傷痕-反思文學聲息相通;另一方面則是對普遍人性的論證和展望。人道主義哲學的這后一方面,在邏輯上和事實上導致了哲學的分枝學科--美學的蓬勃興起。在“文革”時代的社會政治理想破滅之后,作為一種替代物,美學以“自然的人化”為核心概念層層展開,為“人性復歸”的歷史遠景提供了一個切近的經驗的范例,從而代表了知識分子在新時期初葉的一種終極理想。
1985年以后,一方面,以小說為代表的純文學日益轉向形式、語言、技巧的實驗探索,迅速專業化并退出公眾的視野。另一方面,報告文學則異軍突起,繼承并強化了新時期初期小說指涉現實的功能。新潮小說與報告文學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面,打破了先前的平衡。同時,在文藝理論領域,性格組合論強調了人性的“惡”的方面,消解了前一階段文學和美學的人道主義基礎。主體性理論突出了知識分子的主體自我意識和批判精神,使知識階層穩步地轉型為新的“領導階級”(知識精英)。新方法論思潮表露了知識分子變革現狀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遍及知識界的文化大討論則通過抨擊中國傳統文化,為現實的政治批判和西方社會思想甚至制度的引入,準備了輿論基礎。到80年代后期,隨著知識分子的日益政治化和激進化,審美的烏托邦被逐漸擱置,一種以西方模式為社會發展目標的思潮充溢泛濫。至此,美學終于完成了新時期初葉為新的人性理想提供具體范例--這一意識形態使命。美學回歸于專業學科,并因此趨于沉寂。在這一過程中,美學領域的側重點經歷了從美的哲學(80年代初期)到方法論(中期),再到美學史(后期)的三個階段。
到90年代初,市場經濟和大眾文化成席卷之勢,知識分子退守邊緣。他們脫離原先的社會角色,轉向平淡的散文和考據式的純學術研究。在大眾審美文化的浪潮下,經典的審美心理被嚴重消解,“審美”泛化為一種感性的文化:一種感性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消費方式。傳統美學失去了原先的社會和心理基礎,成為一種過時的僵硬的理論范式。美學界開始倡導話語轉型,純美學被傾向于放棄,一種切近當代文化現實的、片斷的、經驗性的審美文化批評悄然興起。同時,新的轉機也在醞釀之中。可以預期,在世紀之交,中國古典美學(作為所謂“亞洲價值”的思想史資源之一)將得到挖掘和闡揚。
根據上述情況,本書將以新時期的美學歷史(從“美學熱”到90年代審美文化批評)為對象,在兼顧其學術得失的同時,重點探究導致“美學熱”的興盛與衰落的社會意識形態含義,并始終將這種研究,放置到當代知識分子文藝及思想的語境中,放置到知識分子境況的變遷之中來進行。
因此,本書章節將安排如下:
引論將以書面文化的涵義為基礎,對以后各章反復涉及的三個概念--知識分子、美感和意識形態,做一簡要的概括說明,闡明三者的內在聯系,以便為以下各章的歷史性討論提供一個理論前提。第1、2兩章分別敘述新時期初葉的文學和哲學語境。第3章是全書核心,在撮述“美學熱”鼎盛時期的現象后,重點探究作為其基礎的意識形態含義及其相應的方法論特征。第4章簡評80年代中、后期知識分子的文藝和思想狀況。第5章議述美學轉入沉寂的情況,概括新時期十年美學發展的三階段。第6章在勾勒了90年代前葉的社會文化背景之后,評議美學學科的最新發展,并對未來的可能趨向做一推測。結束語總括全書,闡明人、知識分子和美學的歷史過渡性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