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大目標”
——《中國不高興》讀后感之九
楊景水
“大目標”是《中國不高興》的作者們最為關注,談論最多,也最為“新穎”的話題。顯然,不把他們的“大目標”定為國家的大目標,他們是不高興的。這種高漲的愛國熱情是可欽佩的,但熱情中應當有理性,更應當以正確的思想為指導。
王小東說:“中國應該有什么樣的大目標?我認為第一是要在這個世界上除暴安良,第二要管理比現在中國所具有的更大更多的資源,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他還說:“我們要管理比現在大得多的資源,經濟上進行管理,政治上進行指導,我們要領導這個世界。從人類文明的歷史來看,我們是最有資格領導這個世界的,西方人要排第二。”并說:“有人說中國應該給世界提供一個榜樣,但我認為,如果中國只是給世界提供一個新的榜樣,那這個目標太小了,中國應該提供的是真正的管理和領導。”
聽來使人振奮,使人鼓舞,尤其是年輕人。說來,這種雄心壯志還挺有根據:“毛澤東曾經說:我們有世界1/4的人口,我們要對世界做較大的貢獻。”如果不是我疏忽,這大概是全書里唯一一句以肯定的語氣提到毛澤東的話,盡管不是原話。然而,遺憾的是,毛主席所說的“較大貢獻”,按一般的理解,應當是本著馬克思所說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精神,對各國人民的解放斗爭給予支持,而不是去“管理”、去“領導”,更不是“要管理比現在大得多的資源”,不是去“領導這個世界”,那豈不是毛主席所反對的大國沙文主義了嗎?甚至是帝國主義的掠奪之路!宋曉軍說:“未來的資源分配:誰厲害誰說了算”,“事實上,在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很多年輕人在網上就已經很悲觀了,他們深知中國不可能靠運氣打贏一場戰爭,并通過勝利來完成產業重新整合以最終實現崛起。按照他們的話說,還不如我們徹底失敗一場,最終刺激我們真正認識到這個時代和這個世界的現實。以一種悲觀的態度講,那個時候中國就知道什么是‘大目標’了。還有很多年輕人認為,應該借這次經濟危機的機會,像蘇聯借助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那樣,對西方的技術、設備進行‘抄底’。”對于據說是年輕人的這種認識,宋曉軍顯然是有同感的。其實,宋曉軍比年輕人還著急,他說“再不建立大目標,中國就沒機會了”,即使他明白,年輕人所說的“深知中國不可能靠運氣打贏一場戰爭”的話,而且他也明白,“道理很簡單,你打不過人家,人家不講理的時候想收拾你就收拾你。”盡管如此,他還是鼓著勁兒提出了那兩個“大目標”。請問,“人家不講理的時候想收拾你就收拾你”,帝國主義何時講過理呀?
不過,下面的話我是同意的:“一個國家的‘大目標’正是在一種‘戰爭危機’中逐漸形成的,直白地說,是給逼出來的。雖然有一些人現在跟著西方叫嚷‘中國威脅論’,我們自己也稱是‘和平崛起’等等,但是至少怎樣避免戰爭、遏制戰爭也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因素。無數的事實證明,西方幾百年來形成的‘持劍經商’的傳家寶是不會丟棄的,你想靠自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感化人家放下人家手中的劍,跟你溫和地做買賣,……這其實是機會主義!”這話有道理。只是“大目標”需要冷靜而理智地再考慮。
都知道春秋時代越王茍踐臥薪嘗膽最終打敗吳國的典故,我并不主張我們永遠韜光養晦,但是在力量對比,我們明顯處于劣勢的條件下,還是以守為攻為最佳選項。尤其是冷戰結束后,開始就鋒芒畢露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把自己暴露在風口浪尖上。隨后地緣政治利益把美俄兩國擺到了敵不敵、友不友的勾心斗角的境地,尤其在小布什當政8年中到處樹敵,給了我國較長的一段“發展機遇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綜合國力增強了,昔非今比了。這大概就是《中國不高興》的作者們產生雄心壯志“大目標”的心理基礎吧?然而我以為,既然自己并不反對“深知中國不可能靠運氣打贏一場戰爭”的推測,又何必那樣鋒芒畢露呢?即使有一天我們的綜合國力真的天下無敵了,也應當牢記毛主席的教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使我們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大目標當然是不能沒有的。我以為,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制定大目標的前提。盡管有人也許說這是“文藝腔”。因為,一百五十年的近代史一再雄辯地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歷史上是如此,當今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也是如此。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經濟、國防、科技等才會有保障。
從2008年源于美國的全球金融風暴所導致的以西方國家為主的經濟危機,再次證明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理論的正確性,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最終不能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所效仿,我們總要走自己的路。回想當年,建國初年的大躍進,頭幾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是滿鼓舞人心的,如果按八大的路子走下去,前景也一定是不錯的。前蘇聯頭些年的工業和科學技術發展也是很快的,在向宇宙進軍的征程中曾走在了美國佬的前面。但為何后來就不行了?我看不能完全歸罪于計劃經濟本身。計劃經濟作為新生事物總不能一開始就十全十美,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不能一有問題就全盤否定。我這樣說,并非主張走回頭路,而是說,當初應該總結經驗教訓,進行必要的改革,可惜時機錯過。現在的問題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著力培育公有制經濟成份,縮小并限制私有經濟的剝削程度,保護好工人的利益,像當年的“勞資兩利”的政策。減少中間環節,以保護生產者、勞動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合理分配勞動成果,適當縮小收入差距。杜絕奢侈風,要明了奢侈風是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大敵。為防止生產的盲目性,應加強對社會生產的計劃性指導。要使廣大勞動者體會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而不是被雇傭者!有了這樣的社會氛圍,也就沒有了腐敗的土壤。
2009,6,1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