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讓人納悶的問題。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共有講話、談話119篇,其中也收錄了1987年出版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1987年2月——7月)》等書中發表的著作。該書遵循了這樣一個編輯原則:“要仔細推敲。……不成熟的東西,連貫得不好的東西,解釋得不清楚的東西,寧可不要”,從而“可以編出一本好書”。作者逐篇審閱了全部文稿,1993年9月3日,審完最后一批整理稿后,作者非常高興,說:“大功告成!”,而在早些時候,他曾這樣告訴人們:這是一個政治交待的東西,算完成一件大事。 接下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于1993年11月出版發行。
眾所周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是鄧小平同志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收錄的第一篇文章也正是這次大會的開幕詞,所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集中體現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理論。
在仔細學習這部著作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全書共計119篇,其中竟有72篇是和外國來訪者的談話(包括港澳臺),比例占到了60.5%。
大家知道,同一個思想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體現,這是很正常的。但收錄文集的時候,一定是編入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最好文章。也就是說,編入的這些文章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意圖,是一個思想的較為完整的闡述。毫無疑問,書中的60.5%的文章是最能體現作者的某一思想的文章中的最好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卻是和外國來訪者的談話。
一般來說,和外國來訪者會談的主要內容,除了涉及兩者之間關系外,就是介紹本國的情況了。這本書因為不是為了體現外交思想,所以在這60.5%的文章中,主要的還是談中國的問題,如何改革,如何開放,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內容。
我們在本書的出版說明中看到這樣一句話,“第三卷文選共有講話、談話等一百一十九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既然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發表,也就意味著這很大的一部分在1993年11月之前,人民群眾是沒有機會看到的。這些內容的相當一部是和外國人來訪者的談話,也就是說最先知道這些內容的不是中國老百姓,而是外國人。這本書,卻恰恰是指導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的體現,是要全國人民去具體實踐的東西,這些內容無關乎外交機密,卻是關系到人民的切實利益。參與會談的外國人有沒有向中國人民轉達的義務呢,顯然沒有。這就是說,從時間看,人民了解這些關乎自己根本利益的國家大事,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是滯后的。人民是在只可做,不可知的狀態下度過了相當一段時間。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通過外交會談的方式,來傳達對內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體現領導人的治國思想,顯然不是一個最好的渠道,更不應該是第一渠道。據此,人民就有理由問一句,家里的事,為什么先對外人講呢?而且講了后還不及時傳達給家里?對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年輕人來說,信息主要來自書本,所以問題也就尤為如此。
當然,如果這些不是事實的話,讀者就有理由認為“出版說明”中的那句“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的”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這樣重要的著作,不是休閑讀物,容不得這樣重大的錯誤。“出版說明”中最后鄭重注明“在編輯本書時,作者逐篇審定了全部文稿”,這一方面表明,編輯對于書中的內容不再負責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者并沒有審閱這個“出版說明”。那么這個重大的失誤,就應該由“出版說明”的編者“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來全權負責。
這么說來,要么解釋那一問題,要么改正這一錯誤。當然,更希望的是,這僅僅是一個印刷的錯誤。
傷逝
2009年5月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