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從這張圖片看,等待瞻仰毛主席紀念堂的人排隊有多長?估計這是疫情之前拍的,那個時候不需要預約。
在首都北京,從永定門到鐘鼓樓,綿延的中軸線上,眾多巍峨的建筑之間,矗立著一座神圣的殿堂。這里,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安息的地方。在日升月落中,這座神圣的殿堂承載了億萬人民無盡的思念......
據毛主席紀念堂工作人員提供的信息:
【2024年,“思念的河”持續在天安門廣場上流淌著。
來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群眾紛紛來到毛主席紀念堂,向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表達深深的緬懷和無盡的思念,全年瞻仰群眾累計595萬余人,書面留言3.9萬余條,微信服務號線上留言17萬余條。
在毛主席誕辰和逝世紀念日,毛主席的親屬和原身邊工作人員也專程前來瞻仰悼念。
一年中,多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40多批外國友人團體來到紀念堂瞻仰。來自40多家單位的900余名志愿者在紀念堂開展志愿服務。】
我第一次到天安門廣場是在1980年夏天高考之后,那個時候進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需要票,這個票不是出售的,而是有專門渠道獲得。我和同伴錯過了。不過,我們當時在紀念堂前拍了照,也仔仔細細觀察過排隊進入的人們。
1992年我第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那個場景至今還記得。莊嚴肅穆,人們幾乎是屏住呼吸......
1993年毛主席誕辰100周年的時候,全國掀起了持續的“毛澤東熱”,瞻仰毛主席紀念堂的人開始猛增——“思念的河”持續在天安門廣場上流淌著,在中華大地上流淌著。
我后來幾乎每次來北京出差,都要去看看老人家。
研究毛澤東,熱愛毛主席——是我和許許多多相識的和不相識的朋友(同志)共同的志向。
我提出并堅持研究毛澤東文化,有20多年。如果要說感悟老人家的文化之道,那就更長了。從我上小學的1970年算起,從55年前開始,我就在這個教育方針下受到系統的基礎教育: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
對于“文化”這個概念,我一直在琢磨,到了45年前的1980年進入華中工學院讀大學時,我開始覺得不能用學歷來評價文化程度,我對文化的認識,開始由感性向理性認識發展。
......
1988年底至1989年初,我開始由工廠進入商界,接觸社會的面大為擴展,尤其是經常出差到廣東(深圳)、北京,后來去西北比較多。有一次從蘭州乘火車回武漢,沒有買到臥鋪,硬座車廂里人擠人,但車窗外的景象給我留下了一幅長長的畫卷印跡。
文化的差異,與文化的差距,這兩個概念逐漸在我的思考、研究里,變成一個常現的對象。我發現中外器層面物質上有差距,但文化上不能說是差距,那是差異,正如武漢人和外地人,學歷相同那是學歷(文化的一種表現)上沒有差距,但文化上卻是有明顯差異的。
后來,一直到今天,我們明顯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在受教育階段,是否受到過毛澤東文化熏陶的人,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有著極大的差異。在這個文化差異的大背景下,再來考察人的思想、精神的差異,以及道德水平的不同,就能解釋很多現象。
由此,我就下決心以“毛澤東文化”作為畢生研究的課題。其中,毛主席紀念堂,那是不能不研究的。
01
這是以前毛主席紀念堂開放時的場景
毛主席紀念堂位于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華門舊址,總建筑面積33867平方米,全部占地面積57200平方米,始建于1976年11月,1977年5月落成,1977年9月9日舉行落成典禮并對外開放。
1976年10月9日公布了前一天,也就是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決定》:
“為了永遠紀念我黨我軍和我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國際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的偉大導師毛澤東主席,教育和鼓舞工農兵和其他勞動群眾繼承毛主席遺志,堅持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決定:一、在首都北京建立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二、在紀念堂建成以后,即將安放毛澤東主席遺體的水晶棺移入堂內,讓廣大人民群眾瞻仰遺容。”
這似乎與毛主席逝世的“訃告”相銜接的。
而同時出版《毛澤東選集》和籌備出版《毛澤東全集》的決定,是由中共中央單獨作出的。
毛澤東文化里有一個維度——應,呼應的應,答應的應。
建立毛主席紀念堂,是對人民的呼之應。理所當然是得人心的。
02
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全國人民的心愿
王志強《文匯記憶 | 1976年,我在毛主席紀念堂設計雕像》:
【1976年10月8日,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建立毛主席紀念堂。11月上旬,上海市文化局收到文化部的函,要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派兩名雕塑家參加《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創作。我和老師李唐壽十分榮幸被挑選進京。陳逸飛等同事得知此消息后向我倆表示熱烈祝賀。陳逸飛說:這是你們的喜事,也是單位的喜事!他和另兩位同事快步到辦公室,領了一張大紅紙在辦公室立即寫了喜報,紅紙上的墨汁還未干透就急匆匆拿起漿糊桶和漿糊刷,跑向長樂路165號大門口,在黑色的大鐵門上貼上喜報,當進進出出的同事看到大紅喜報時,似乎和我倆一樣沉浸在歡樂中……】
有一位叫王龍良的作者寫過一篇文章,提供了許多毛主席紀念堂建設的資料,令人感動:
【毛主席紀念堂于1976年11月24日奠基,1977年5月24日建成,前后僅用181天。有這樣一組照片,記錄著工地上萬人奮戰、日夜拼搏的場景,今天翻看,依然能感受到熱火朝天的氣勢、萬眾一心的力量。
有這樣一張照片,記錄著毛主席紀念堂的建筑設計者們圍坐在一起討論設計方案的場景。設計團隊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建筑設計研究院等26個單位,共59人。他們通力協作精心配合,共同設計紀念堂的建設方案。他們中有當時建筑界的泰斗大師,有梁思成先生的同事和學生,有后來的兩院院士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他們是楊廷寶、陳植、戴念慈、吳觀張、洪青、吳良鏞、齊康、張錦秋、徐伯安、佘畯南、馬國馨、錢學中、章又新、黃遠強、王煒鈺、揚蕓、莊念生等等。這些建筑大師共同研究建筑規劃設計方案,這在我國建筑設計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在我國建筑史上應該也是空前絕后的。
有這樣一份檔案,記錄著全國人民全力支援毛主席紀念堂建設的相關情況。毛主席紀念堂主要由北京市內的54家單位負責施工,5萬余人直接參與建設,每天還有成千上萬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自愿到紀念堂建設工地參加義務勞動。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軍人,有年逾八旬的老人、剛入少先隊的學生,還有老紅軍、老戰士、英雄模范和少數民族同胞。他們在工地上揮汗如雨,用勞動寄托哀思,為早日建成紀念堂拼搏奮斗。據估算,累計有逾百萬人參加紀念堂工地建設。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曾經參加過紀念堂建設的一些人,當他們講述那段歷史時,臉上依然洋溢著激動的神情。有不少設計者和建造者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感人至深的回憶文章。
毛主席紀念堂的建筑材料由全國各地支援敬獻,有來自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河北、新疆等地的花崗巖和大理石石材;有來自上海、安徽、湖南等地的鋼材和水泥;有來自江西、四川、貴州等地的木料……紀念堂四周的綠化樹木也來自全國各地,有山東青島的雪松、河北易縣的油松、陜西臨潼的石榴樹、廣東的柏樹;有湖南韶山的蜜桔樹、云南大理的山茶樹、四川康定的杜鵑;有臺灣同胞送來的櫻花,還有延安人民送來的13棵青松,象征著毛主席在延安度過的13個春秋歲月。
當年,人民日報先后刊登了20余篇報道,介紹全國人民支援建設毛主席紀念堂的相關情況。】
還有很多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者發了很多這方面的信息:
這里還要特別說一下,當年看紀錄片的時候,我有個同學說永貴大叔在毛主席紀念堂奠基儀式上的表現突出,他鏟的土格外多。
這位女同志好像是大寨黨支部書記郭鳳蓮,她左手邊埋頭干活的好像是宋玉英(大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賈進財的夫人)。
那個時候除了北京本地的外,各地到北京出差的同志,都是自覺自愿到毛主席紀念堂工地上找活干,那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
02
瞻仰毛主席遺容也是來訪外賓的愿望
1977年8月31日,正在北京訪問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總統約瑟夫 ·布羅茲·鐵托在汪東興(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陪同下前往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
鐵托總統敬獻的花圈
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儀式是在1977年9月9日,即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時舉行的。也就是說鐵托無疑是第一位走進毛主席紀念堂的外國元首。
1978年5月3日,粟裕(前排右二)、李德生(前排右四)陪同突尼斯國防部部長瞻仰毛主席紀念堂
在毛主席紀念堂剛建成的那幾年,一般外國元首、首腦來華訪問,都有一項安排——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圈,然后到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我方會有專門的陪同人員。
后來,外國貴賓和一般的游客,自發前往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
記得朱明瑛演唱《咿呀呀噢雷噢》嗎?那個國家的總統剛瞻仰毛主席紀念堂了
最近,2025年1月來華訪問的斯里蘭卡總統迪薩納亞克,他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自己當天參觀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恭王府和毛主席紀念堂。他表示,通過參觀自己“了解了中共黨史和中國的歷史文化”,“向毛主席紀念堂敬獻花圈更是自己的榮幸。”
李克勤后記: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這個高和長,具有無限的含義——人民群眾的真誠到永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