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從人員架構上講,可以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教材編寫將變得更為規范。然而,如果該委員會僅僅只是以一種象征性指導機構的形象出現,那么,我又要打開始就給潑盆冷水:新瓶裝舊醋,輪換醋品牌。
為了讓教材委員會真能夠為中華民族的教育大計搞好教材規劃,個人建議,在今后工作中,“委員會”必須抹去神秘面紗,一定要開門聽意見,一定要把“教材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權貴服務”作為最高宗旨。(特別說明一下:下面提到的教材專指人文社科教材)
站在民間視角,我會給“委員會”提下面幾點粗淺意見:
★★★教材的中國版獨立體系建設應該成為規劃重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二十幾年的教材是有獨立體系的,后來被徹底顛覆,經過無數輪的教材改革后,今天的教材已經談不上獨立體系。幾十年,年年改,其實一直在模仿,腳從未停歇,路一直沒走出來。教改專家考察西方,教材學西方,考察日本有感觸,又摻入日本元素,大陸跟臺灣省交流越多,教材的臺灣味又越濃。諾大的一個中國大陸,教材居然成了專家手上的玩具!?文化自信哪里去了?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流行一個特別搞笑的說法:中華文化在臺灣。信眾還特別的多。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呢?說是臺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較多,青少年背誦的經典也較多。因而,語文教材開始慢慢學臺灣。有個叫什么龍應臺的人在大陸就火得不行。
我也就笑笑!文化這個東西真不能粗淺化去認識,臺灣學生多背了幾篇傳統經典,中華文化就在臺灣了?
中華文化的精髓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不滅信仰——認祖歸宗。現在,臺灣很大一部分人都不認自己是中國人了,都數典忘祖了,他們能是中華文化的繼承人?他們真學懂了中華文化?背幾篇經典是沒資格代表中華文化的,他們只是在學中華文化之表。
再舉個例子,中國大陸游客去臺灣旅游,經常會去臺北故宮,說那里的國寶很多。
但是,我會告訴你們,國寶再多,那都是擺設,偷過去的,參觀一萬次,你在那里也體驗不出帝王氣息,那里的“國寶”,是真品,看起來也象是贗品。再看北京故宮,即便里面空無一物,你走了進去,那也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腳下的每塊磚都寫著。
臺北故宮承載不住文化,它的一座宮不如北京故宮的一片瓦,這就是文化差異。再往中國大陸各地走走,中華五千年文化都寫在“故里”,都寫在“遺址”,都寫在“劇場”,都寫在“民俗”……移不走的,切莫輕言中華文化在臺灣,更別胡言亂語中華文化在日本。
再說點歷史教材。據說,近二十年來,中國歷史編寫者們一直被西史灌著迷魂湯,一直在努力用所謂的“文明史觀”、“純歷史觀”取代“民族史觀”和“階級史觀”,一直在用西方史家的所謂“真史觀”來取代所謂的“假史觀”,影響極壞,流毒極深。
可笑的是,中國歷史教材編寫者們從不問:歐洲侵略者們在自己的教材里面如實描述侵略中國近百年的真歷史嗎?西方教材里描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后燒殺奸擄的純歷史嗎?為什么不問?因為他們的骨髓已經被西化了。
有一次,我參加某學校的一種會,會上,歷史老師反復提醒大家:你們一定要告訴孩子,今后的歷史考試不再那么好考了,光會背歷史教材不行了,歷史答案也可以不唯一,只要你能自圓其說,答案就可以算對,關鍵是要能自圓其說。
問題嚴重不?歷史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了,這還叫歷史嗎?這是什么歷史觀啊?
其它的教材問題不再列舉,總而言之,象中國這么大個國家,如果人文社科教材沒有自己的獨立體系是非常可怕的,相互學習不可少,永遠模仿絕不行。
★★★教材既要反映國家意見,還要反映人民意志。
一個國家的教材反映國家意志能有什么錯?中國的公知們在這一點上揪住不放是無理取鬧,還到處宣揚什么“文化無國界”?哪有什么無國界的東西?美國教材、德國教材、英國教材愿意反映中國意志嗎?它們的教材里面有幾篇代表中國文化的文章?它們每個年級的語文教材里面是不是也要求必須包含有“中國名著”選摘?如果沒有,憑什么我中國教材里面都得選它們的?
在人文社科教材里面,最不能反映國家意志的是大學教材,這里面的問題不是一言兩語所能說清,國家教材委員應該專門組大班子進行調研和查漏。
大家不妨反思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這幾十年來,為什么接受教育越高的人,國家意識越淡薄?洋奴意識越強烈?
#FormatImgID_1#
難道不是與教材有關嗎?難道不是大學教育出了問題嗎?
我對教材體現國家意志的一個最大隱憂是:教材所學被現實擊碎。
簡述了國家意志,我們必須提人民意志。
近幾十年,有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是——教材改革被專家把控,人民聲音被忽略。再具體一點講,中國教育和教材改革的主導權幾乎全掌握在教育部、北大、清華、復旦、人大、北師大等高校教授手上,其它各類教材編寫都是以它們的為綱,這么幾所學校的一小撮子人路走偏了,全國都跟著偏了。袁騰飛這個小丑以歷史娛樂化出名,以反體制、反毛的極端化而獲得資本青睞,這樣的一個流氓式人物據說曾經被邀請參與過某版歷史教材選修三的編寫?某版教材在全國影響力是極大的。
教材怎么體現人民意志?我個人認為,比較簡單地做法是:全國通用教材定稿前要在一定范圍內公布到網上征求意見。這個“一定范圍”不能是全國人民,什么教材都讓全國人民討論,很難定案,但可以通過教育部網站進行總發布,要求在大中小學網站可見且可以提意見。
★★★新中國的教材一定要把新中國以一個整體的面貌進行描述,三段論模式應得到修正。
1978年以來,新中國的教材開始慢慢被切成三段,越到后面越明顯,還加上一個“特別是”。經過這種模式的持久性教育,中國一代一代人都在思維中刻下了印痕,不同群體之間漸漸分歧嚴重甚至是撕裂,本該是越來越和諧的時代反倒是變得越來越矛盾尖銳,“相互否定”成為人與人之間的天然隔膜,有些是不挑明,但肚知,有些是挑明對抗。
本來,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不應該長期陷入到中國的歷史糾纏中,但是,經過教材的一代代灌輸,后來不斷出世的新生代都被拖入到沒完沒了的歷史車輪中去輾壓,制造了仇恨,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和國家綜合競爭力。
我曾經多次撰文反對三段論的教材敘述,但沒人聽。現在,“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了,我要繼續提意見,希望未來的教材編寫能還新中國一個完整模式。
就生活方面,我想引一點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包曼在《極端年代》中的說法:根據世界糧食署統計,中國70年代的居民消費水平按卡路里計居于世界所有國家的中游水平,比非洲大部分國家高,比亞洲二十多個國家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中國農村合作醫療模式給世界樹立了榜樣,中國人均壽命增長率居世界前列。
描述新中國,必須按整體,無論是在何種教材中,都必須貫穿這一主線。至于講到錯誤,也必須把各個時期的錯誤平行敘述,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是完美的,對錯大小輕重不同而已。
★★★教材不能繼續讓毛澤東成為新中國歷史唯一一個有錯的建國者。
在中國的讀物中,歌頌贊美毛澤東的書籍多不多?多。
教材當中肯定和歌頌毛主席的表述多不多?也多。
既然有這么多,為什么毛澤東卻被80后、90后、00后視為新中國唯一犯過錯誤的建國者呢?都是近幾十年教材編寫者的功勞。盡管有贊美有歌頌,但是,就是那么一些“關鍵的錯誤”足以否定其畢生的偉大貢獻,教材編寫者的“技巧”滿足了很多人想要達到的效果。
有了教材中的“否定”,再加之商業出版的資本化,造謠書籍滿天飛,丑化抹黑嘲諷毛澤東的出版物層出不窮,毛澤東,不被妖魔化可能嗎?
我不知道美國教材是如何描寫華盛頓的,是不是也把他的錯誤寫了進去?是不是除了華盛頓犯錯誤,美國其他政治人物也是全優秀偉大?
國家教材委員會在新的教材規劃中,一定要想清楚,對新中國開國領袖的歷史評價必須慎重慎重再慎重,不能再延續八十年代那種對立性的評價了。
我個人建議,在新教材體系中,盡量不對領導人進行孤立評價,要評價,就把對錯的來籠去脈交待清楚,盡量不留出造謠空間。事實上,讓百年之后的人去給歷史人物下結論恐怕更為公正,當事者都健在的情況下,所有的評價都含有“利益成分”,“勢”決定了“論”,不科學。
始開路者,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成大道,豈能無過?
后隨行者,握鼎執劍,東成西就,再創輝煌,焉妄從前?
★★★教材選用的材料是否盡可能回避現實中的人物?
人文社科教材直接影響青少年的“三觀”,教材內容正能量,青年人正能量,課文的作者經得起歷史考驗,學習教材的人就會成為作者的追隨者和超越者,反之,負能量的人有可能毒害青少年一輩子。
現代社會是一個相對浮躁的社會,現代名人也是很容易出現形象大轉折的名人,搞不好,今天,孩子們學習他,明天,孩子們就要批評他。有鑒于此,我個人建議不要把現實中的名人文章或名人故事放進國家級教材中,即便他們現在仍然是正面的。像周杰倫、劉翔、姚明、余秋雨等等都不適合。據說,某地中學思政教材竟然把揚言“釣魚島不屬于中國”的茅于軾的文章放進教材,實在荒唐至極!從各方面信息看,上海的那位“大師”品德也是很下腳的,他的文章留在語文教材中就是一樽“腐朽的道德牌坊”。回避現實人,不完全是否定他們,而是回避現實人的“不確定性”,從而避免給青少年帶來思想混亂。
為什么有信心不選他們的作品?因為我們有文化自信,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都擁有龐大的人文學術體系,素材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可以這么認為,到目前為止,現實國人及現實作品中,無論是從道德范式觀察還是從文化厚重度觀察,還沒有一個人或一部作品超越歷史,只要稍微持心公正,各種素材應有盡有,絕不用羨慕什么西方材料和臺灣省的材料。
我這樣講并非拒絕西方名著進入教材,該選的當然可以繼續選,但是,決不能以西方標準權衡中國教材的水準和質量,更不能以西方標準確定中國教材的方向。
★★★主要中小學教材要實現全國統編,不能再“版塊化”。
全國統編,不是新鮮事物,過去的中小學教材全是統編教材。后來,也是專家外出考察后,發現某些國家的教材不是統編,各地有不同版本,并且把日本當樣板來學習,于是,出現了千奇百怪的中國式教材版塊化,諸如人教版、湘教版、滬教版、蘇教版、鄂教版、新教版等等各具地方特色的教材。
表面看,五花八門多好啊!品種多,內容更豐富,可選自由度大。然而,本質上并不是那么簡單,對每一位學生而言,他的選擇具有唯一性,教材的取舍和側重點影響著每一位學生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甚至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宗教觀、民族觀、英難觀和地域觀,長此以往,國家意識會變得越來越淡薄,條塊意識和自由主義意識會占上風,大統一的國家觀會被遺棄,這種苗頭正在被公知們推波助瀾達到一定層級,風險不可小視。
統編教材既有利于育人,還有利于推進全國高考回歸原貌——全國統一試卷。同一套教材,同一張試卷,大家才具有可比性,高考招生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重點高校的指標分配均衡化才會有較高的認同感。“高招改革”應該在教材改革后逐步跟上。
★★★中小學教材編寫組成員身份必須全公開,以接受群眾的學術及道德風險審查。
在過去幾十年中,一些媚日精英居然成了中國抗日史的教材編寫主力軍,最后,“日本侵華”慢慢就演變成“中日爭端”了,一些親西方精英主導世界史,西方列強的侵略變成了西方向中國輸入文明,一批果粉主導語文教材編寫工作,民國范便擠占了魯迅、魏巍等人的位置…………
國家教材委員會是一個大的指導性機構,他們本身并不會去參與具體編寫工作,但他們的“指導思想”很關鍵,把不好關,新教材必是舊教材。
不管做什么事,用人最重要,國家教材委員會的人是國家頂層推出,老百姓決定不了。但是,希望各編寫小組的成員能夠接受百姓監督和考驗,不要再憑主觀用人,文、史、地、品、法、政等課程的編寫組成員,只要往網上一發布,大家就有辦法了解各人底細,群眾的眼睛現在真的很雪亮,妖怪不容易躲過的,學術水平也好,道德修養也好,一置于陽光,他們就會曬出原形。
事業成敗取決于人,人選錯了,教材委員會的級別越高,結果影響越壞,因為它的權威性決定了它的影響力。如果實在拿不定把握,不如采取中庸一點的策略,搞個左中右大平衡,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用人一失衡,思想就失衡,教材方向就會失衡。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教材的重要性,大家看看日本就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教材大做文章。歐洲學者,不斷地利用歷史教材對中國周邊國家進行滲透,試圖借此攪亂中國。就連中國臺灣省的部分小丑都試圖以教材為基實現分裂國家的目的。
由此可見,教材除了教育人以外,還具有駕馭人的天然屬性,標榜得再偉大的所謂西方文明國家都不例外,只有騙子才會告訴國人“教育與政治無關”的迷惑性言論,其真實目的是瓦解一代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最終讓中華民族變成被馴服的羔羊。
寄語新教材:
書中藏德三尺劍,墨帶真情一屋香;
學似春草千秋復,國運如山萬載興。
期待國家教材委員會:
塔頂儒牛,手執權頭撐白日;
書山學子,腳踏實地換青天。
寫于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