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熱點“邯鄲百名越南老婆集體失蹤”。點開《京華時報》的新聞報道,副標題是“家人懷疑遭遇騙局警方立案偵查”,通讀全篇,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本地媳婦太貴了、只能去娶越南媳婦、倒霉老鄉遭遇騙局”。
誠然,我國性別比失衡、許多農村男性“娶妻難”的確是社會/人口學意義上的問題。可是讓我難以相信的是:對此事的報道,居然能夠徹底無視其中“買賣人口”的元素。
去年春季學期,做《奴隸制、人口買賣與現代世界》助教時,專門講到性販賣:跨國婚姻交易和人口販賣的關聯極其緊密。人販打著“跨國婚姻”的幌子將年輕女子(特別是一些東歐國家、越南菲律賓、我國東北的)連拐帶騙賣到歐美南朝鮮等地,這些女性婚后常遭虐待、奴役、還會被轉賣;而我國的人口買賣,無論是境內還是跨國交易,都是個大問題;今年9月,央視國際已有報道,“‘團購’”越南新娘”多涉拐騙——然而,這次“邯鄲越南新娘失蹤”的某些新聞報道,對這一點徹底失明了,通篇講的,只是一個“老鄉受騙”的故事。
事實上,在《京華時報》的報道里,有一處很讓人心驚的細節:“吳美玉(注:介紹人)還特意將小婷(注:越南新娘)的個人證件交給朱先生家保管”——教《奴隸制、人口買賣與現代世界》討論課時,和學生反復講過,奴役/強迫勞動第一步就是把被“介紹”來的人證件收走(由主家或者介紹人保管),為的就是讓人不能跑(沒證件),也不敢求助(怕自己是“黑戶”反被抓)。
然而,這個看上去極其可能是“販賣人口”的操作,到了新聞報道里就成了平淡無奇的一句閑筆。
再說為什么會娶“越南新娘”,媒體的歸因中,一是“本地媳婦貴”,“越南新娘便宜”,二是“性別比畸形”。
《京華時報》微博號發布新聞時配圖如下:
“本地姑娘貴,越南新娘便宜”(聯想到前兩天“學渣逆襲烏克蘭女神”,新浪微博導語里那句“他說娶外國女人比娶中國女人容易,不用拼爹拼票子”)——就這么給女人貼上了價格標簽。而圖片里“只要20萬”“保證處女”“一年跑掉賠一個”,甚至“團購越南新娘”這樣的話語本身,“婚姻介紹”的幌子,我們看到的卻是,女性再一次、赤裸裸地被當成了“貨物”。
至于我國之所以性別比嚴重畸形——背后的深層原因是“男性偏好”與“性別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性別比畸形”本身就是性別不平等的畸形產物。而因為性別比畸形,娶不到本地姑娘,那就去“買老婆”——可買來了老婆,還是會不生兒子不罷休么?從這層意義上說,不針對“性別不平等”本身治本,我們有的,只會是無限的惡性循環罷了。
然而,這些反思,在媒體的報道中都失蹤了——于是我們讀到的,是娶不起本地老婆的男性,好不容易娶(買)了一個越南來的,錢花了人還跑了,被騙得好慘。
于是,拐賣販賣人口(與廣義上的“性別不平等”)中可能的(或許是不知情的)“共謀者”與“施暴者”,成為了“權益受損”的“受害人”,而真正的“受害者”,則在媒體的報道里,徹底失蹤。
有人說很多越南新娘是“自愿”的,她們又不傻,自己長了腳,不愿意怎么會來。然而,在談性交易與性販賣時,學者與相關領域的社會工作者,都提到了“自愿”這一重概念的復雜性。在鳳凰網的一篇報道里,引用了越南慈善活動人士這樣一句話:“我們還聽到某些被拐賣的越南女孩表示她們正面臨‘抉擇’。你是想當妓女還是新娘?”
很多學者認為,這樣的“為現實所迫”(under economic duress),并不能算真正的“自愿”。再加上還存在中介“誘騙”、女孩本身受教育程度較低并不完全知情等等因素,因而簡單粗暴地越南新娘歸為“她們想過好日子,自愿來的”,是非常草率的。
當然,必須承認,“娶不上媳婦(只能買)”這重現象里,除了性別不平等,還折射了區域、城鄉、階層的不平等。這篇文章,焦點是特定媒體報道中折射出的對“性別不平等”的徹底無視。因而我國婚配中的區域、城鄉、階層不平等,超越了本文的討論范疇。
《京華時報》報道鏈接: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12/11/content_151695.ht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