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的國際比較計劃(ICP)4月30日發布的題為《根據購買力和實際支出的世界經濟》的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于美國的87%。這是對2011年兩國GDP進行PPP換算后的結果。據稱,ICP是進行國家間經濟實力比較研究的最具權威的研究組。
與此同時,英國《金融時報》和《經濟學家》、美國《華爾街日報》等西方主要媒體紛紛以上述ICP的分析為基礎,預測認為中國的GDP有望在2014年內超過美國。ICP是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11年至2014年中、美經濟增長率作為依據進行計算的。在此期間,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24%和7.6%。
按照世界銀行和西方媒體的預測,美國在1872年超過英國后,時隔142年將把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位置讓給中國。據分析,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這場大“超越”本應發生在2019年,但在更新了商品與服務的成本之后,經濟學家發現美中經濟規模之間的差距大為縮小。這些變化意味著,始于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主宰全球的時代幾乎宣告結束。
不過,將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計算工具進行改變,讓人感到有些費解。這也許就是中國成為世界首強的緣故。然而,由于這種計算方式的改變,也讓全球經濟格局圖景發生了深刻變化。
例如,印度此前是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用新方法換算,如今印度已變為全球第三。而2005年,印度經濟規模是美國的19%,到2011年達到美國的37%,該比例提高了將近一倍。俄羅斯、巴西、印尼和墨西哥都進入了全球經濟前12強。
相比之下,由于成本高、增長低的緣故,英國和日本相比2005年排行榜與美國的差距拉得更遠,德國的相對排位略有提高,意大利則維持了原有排名。這一結果將加劇有關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性國際機構投票權的爭論,國際金融機構與全球經濟實力對比越來越脫節。
事實上,世界銀行新評估的數據并不說明中國有多富,美國人均GDP接近5萬美元,排名全球第12,中國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排名全球第101位。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馬克·佩里稱,2012年中國的人均GDP是9844美元(按購買力平價),這是美國在1912年首次達到的人均經濟產出水平,這是100多年前的事了。
那么,西方國家為何突然把中國捧為“世界首強”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試圖借此壓迫中國承擔與其能力不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同時影響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在當前國際格局下,中國真的變成了“世界首強”嗎?這個“捧殺”中國的論調站得住腳嗎?西方國家唱紅臉者拋出高帽,溢美不斷,主旨是“捧”,試圖捧得你對號入座,然后提高“要價”,要求中國承擔超出實際能力的“責任”。
其實,中國官方對西方將其捧為“世界首強”不以為然。因為政府高層擔心上述數據可能帶來的國際責任。因此,他們并不愿意被推上國際舞臺——至少目前不樂意。盡管近年來中國GDP總量快速增長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更需要強調中國GDP的質量及人均擁有量:從這兩個指標來看,中國仍然和西方國家差距很大。
因此,不管西方突然對中國褒揚也好,還是捧殺也好,作為中國國民都應理性看待自己與世界關系中的“變”與“不變”。誠然,中國在不斷變化,并通過變化去贏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然而中國自身發展定位仍然沒有大的變化,仍然面臨著自身的諸多難題,也仍然沒有能力擔當超出自身發展水平的國際義務。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應只看經濟總量,更要看到居民實際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當前,中國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中國人口2020年將增加到14.5億。人口老齡化是中國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到2040年左右,中國將面臨1280億美元的巨額社會福利赤字……這些都是中國將來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