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是個業余體育迷,酷愛籃球且常下場,雖然據說球技欠佳,但終究算玩得轉的。
和籃球相比,政治皮球對他而言就更駕輕就熟:當地時間8月30日凌晨、針對敘利亞“8.21化武襲擊指控”的一番公開講話,就把其“球技”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次吸引眾多關注的講話中,他一方面再次直接把“化武襲擊”的責任歸咎于巴沙爾當局,甚至以“當然可信”為由,原封不動照搬了親反對派機構所提供的、“化武襲擊”所造成傷亡人數各估值中最大的一個數字,強調“化武威脅”影響以色列、土耳其和約旦等美國盟友的安全,以至指責安理會“長期以來無所作為”,明確表示“要行動”,公開了軍事干預的意愿和決心,另一方面,他卻給這種“行動”自我設置了許多先決條件。
先決條件之一,是“有限的目標”,即不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先決條件之二,是“國會授權”,即把是否打、何時打、怎么打的選擇權交給美國參眾兩院,自己只有在參眾兩院授權情況下才會拍板動手。
正如法國《世界報》所分析的,自去年底起,在大半年時間里奧巴馬劃出一條“化武即動武”的紅線,如今這條“紅線”卻成為他本人最大的難題:不承認巴沙爾當局“化武責任”,則自己任期內最大自主外交成果——從開羅講話起便鼓勵“阿拉伯之春”變革,就顯得“義理不足”,而一旦認定這個“化武責任”,不動手就意味著政治失信;反之,則不僅冒違反國內外民意的忌諱,如今適逢伊拉克戰爭開戰10周年,一旦所謂“鐵證”貨不對板或“芝麻變西瓜”,自己則干系非輕。更何況,敘利亞內戰至今兩年多,反對派“和平民主斗士”、“手無寸鐵平民”的光環早已在歐美褪色,對此心知肚明的奧巴馬也不能不考慮軍事卷入的后果。簡言之,對奧巴馬而言,下決心打或下決心不打,政治風險都不小。
8月30日奧巴馬的講話實際上是一記“傳球”,把“下決心”這個難題“傳”給了國會,其潛臺詞不言而喻:如果國會表決打,那么是國會要打,“投籃得分”的是國會議員們,總統奧巴馬只送出一記助攻,將來打出問題,責任首先在“得分手”;倘國會表決不打,那么是國會不要打,“得分手”不肯投籃,總統奧巴馬傳球無誤,只是“順從民主的意志”而已,將來不打引發后遺癥,責任同樣在“得分手”。只是如此“傳球”,對于一位法理上的美國武裝力量總司令,顯得有些不那么光明磊落。
一記“傳球”外加飄忽不定的“行動”時間(按一些歐洲傳媒的話,是“明天、下周。下月或隨便啥時候行動”),讓原本一口咬定“立即開打”的預言家失望不已:美國參院可能在9月9日表決,而參院直到同一天才開始討論,如果奧巴馬說話算話,至少在這一天前是打不起來了。
自越戰之后,美國總統歷次用兵都是先斬后奏或斬而不奏,很少玩這種“得分手變傳球手”的“球技”,尤其在結果叵測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從目前情況看,表決結果殊難預料。民主黨方面,盡管大多數前座議員呼吁支持總統,但許多后座議員態度曖昧,或索性反對;共和黨則更有趣——麥凱恩和格雷厄姆等強硬派認為奧巴馬“太膽小”、“應把推翻巴沙爾政權而非懲罰化武襲擊當作干預目標”,而另一些共和黨議員則認為干預本身不符合美國利益,大多數人對是否動武不置可否,但對奧巴馬的“傳球”、把責任推給國會嘖有煩言,看似出發點迥異的三派,得出的結論卻驚人一致:反對奧巴馬提案。反正這些年來共和黨的習慣,就常常是“只要奧巴馬反對的一定贊成,只要奧巴馬贊成的一定反對”。
奧巴馬“秀球技”導致的拖延,可能引發的后果不僅在于國會否決的風險。
在國內,身為“總司令”和“紅線”首創者、“阿拉伯之春”第一個推手,在需要拍板決斷時“傳球”,對其政治聲望可能構成不小的損害,甚至未必比決定打或決定不打更小;在國外,奧巴馬的曖昧態度會令原本就不利于軍事干預的國際空氣更甚。
近日來,美國一直努力構建“國際同盟”,但明確表態支持武裝干預的只有法國和土耳其,英國卡梅倫政府雖很早高調喊出干預口號,卻因國會否決而動彈不得,其余國家或重申對大馬士革當局的譴責和對敘反對派的支持,但并未明確宣布是否支持或參與對敘武裝干預(如大多數海灣國家),或強調“必須先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等),或直接表示“不參與”(如德國、日本、加拿大、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等)。奧巴馬的“傳球”動作一出,原本不買賬的更加不買賬,原本支持的也平添許多困擾。
如法國,本來支持軍事干預的就是民意少數,各主要政黨中除了執政的社會黨,左、中、右各派其它政黨一邊倒反對,本來這種反對也只能是在媒體、網絡上喊一喊,奧巴馬這一記“傳球”,倒讓他們來了靈感:短短十幾小時內,各在野黨派及其領袖們紛紛呼吁,奧朗德應仿效奧巴馬,將戰與不戰的選擇權交給議會,不論奧朗德如何回應,都將是極為艱難、高危的抉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