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門”事件的曝光像什么?西方媒體有多種議論。美媒認為,斯諾登“棱鏡門”更像一顆原子彈。這個觀點不無道理。而今,圍繞著“棱鏡門”主角斯諾登,不但美政要急得團團轉,連美總統奧巴馬也不得不出面進行辯解。在近日召開的G8會議上,“棱鏡門”同樣成了與會各國首腦關注內容之一。而世界媒體更是接二連三對此事件進行剖析。事件主角斯諾登偏偏選擇在香港“發聲”,更成了香港時下香港議員、官員和各國媒體的議論焦點。
一個昔日名不見傳的斯諾登為何能有這般“魅力”引發了世界輿論旋風?
筆者認為,“棱鏡門”曝光至少已經證實,美國幾大網絡通信巨頭紛紛透露迫于美國情報部門的壓力提交數以千計萬計的通信數據。這就證明,長期以來,美國以反恐為名,以國家利益為名,利用其在互聯網的優勢,進入谷歌、雅虎等9大網絡服務器,秘密在網絡上對國內外民眾進行大規模的信息收集、監控、滲透。近日,盡管美政要有“監控成功挫敗了50起恐怖襲擊”那樣的“圓場”,但由于監控的面積太廣,牽涉的國家太多,事實上已構成了對公眾的危害,此“圓場”令媒體感覺很牽強。因此,“棱鏡門”引發世界一片質疑和持續發酵也很自然。
人們看到,美國官方和議員在指控“棱鏡門”問題上表現驚人相同。之所以認定斯諾登為美國“叛徒”,就是認為斯諾登泄露了美國的秘密。但此說法連美安全局的官員也不認同,3名前美國國家安全局官員接受采訪時則確認斯諾登所泄露的情報內容屬實,報道稱他們本身也是泄密者,促使他們轉變的原因是“一手打造的信息收集系統竟然被用于搜集自己國民的信息”,他們認為美國政府的這種做法是對公眾隱私的侵犯(《新京報》2013年6月20日)。其中一名官員威廉姆·賓尼表示,若斯諾登被引渡回美國,等待他的將是拷打,然后是移交并繼續被監禁、審判、拷打,甚至被處決。而斯諾登卻這般解釋:我并沒有泄露任何美國針對合法軍事目標的行動。我指出的是美國國安局對民用設施,如學校、醫院和私人企業的黑客行為,這是赤裸裸的犯罪行為。針對美退休政要指責斯諾登為“中國間諜”之說,斯諾登更反駁:美國官員拋出這種說法是為了轉移外國對他們行為不當的注意力。又反問,我若是“中國間諜”為何不直接飛到北京?可見,斯諾登的“反擊”不無道理。
那么,斯諾登的“棱鏡門”曝光為何會發出原子彈般的爆炸力?
人們知道,長期以來,西方一直宣傳的是歐美式的“民主自由”。在美國歷屆總統宣誓就職中都不會忘記宣誓維護“民主自由”。美國、西方對亞洲、中東、北非等地政治改革進行所謂“指導”,其銳利武器同樣是那個“民主自由”。
應該說,民主自由是人類社會的向往。在美國和西方國家政權建立之初,其民主自由確實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實際上,西方的平民大眾和平等意識從一開始就被西方精英階層關進了政治領域的狹小籠子,后來在平等意識上成長起來的民主制度,也是同樣的命運。歐洲在二戰后左翼政黨執政期間,美國在羅斯福時代和約翰遜時代,民主政治也曾在一定范圍突破過邊界而進入經濟活動領域,但這種突破終究有限,而且很快又被趕了出來。從總體上看,英美的政治文化一直在呼吁把政治關在籠子里。200多年來,主張嚴格限制政府,主張政府越小越好,一直是西方社會非常強大的聲音。但是,很多推崇這種思想的人都回避了,限制政府活動的范圍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限制政治活動的范圍,而限制政治活動的范圍歸根結底就是限制民主原則的范圍,因為民主原則主要體現在政治活動和政府的選舉和運轉之中。把政府關進籠子,相當于是把民主政治關進了籠子。
多年來,西方憑借著其技術壟斷、財富壟斷和銀行壟斷以及輿論壟斷,事實上對民主自由已設限;一切以維護西方國家利益為核心為標準。這樣就等于,凡符合西方國家利益的就給民主給自由,反之,就要進行抓捕,就要實施監視。這樣, “民主”、“自由”與“人權”一樣,“反恐”已成為某些國家拿來捅人的另一把匕首,理直氣壯的旗號之下不知隱藏了多少罪惡。其實,不要說斯諾登這件事,就是今年初以來,僅美國已經發生多起價值觀沖突的丑聞。比如,美國司法部曾對美聯社、路透社等一系列媒體監聽。這一切直接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條款??梢哉f,“棱鏡門”只不過是西方這類所謂“民主自由”的一個大爆發而已。
當然,“棱鏡門”的震憾還在于,像追求民主自由之類的舉動,長期以來,世界人們一般都選擇投奔美國和西歐,極少選擇到亞洲。時下的斯諾登卻對此來個大顛覆,選擇在香港“發聲”。并多次稱贊的民主自由,這不能不令人深思。不言而喻,對歐美式民主自由,連有20多萬美元年薪,過著優厚日子的斯諾登之類的人們也感到失望了。斯諾登事件傳出后,“棱鏡門”持續發酵,6月11日,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正式起訴聯邦政府,指認后者開展“棱鏡”項目侵犯言論自由和公民隱私權,違犯憲法,請求聯邦法院下令中止這一監視項目。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為了維護自身聲譽,谷歌公司當地時間6月18日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為由,要求美國秘密的外國情報監視法庭放松長期以來的封口令。谷歌稱,根據憲法,它有權公布被迫向政府提供的信息。歐洲不少國家也對進行指責,形成了對“棱鏡門”的巨大效應,直接沖擊著歐美式的“民主自由”。 這似乎才是斯諾登問題引發西方政要、媒體震憾的原因吧。
“棱鏡門”還在繼續。但事實似乎已告訴世界,今日不同往昔,對民主自由不是看誰說得漂亮,而是需要切切實實維護公眾的權益,維護國家的利益。否則,人們會用各種方式進行抗議。斯諾登就是一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