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爭論社會主義公有制好于不好時都以朝鮮為例子,說如果中國再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會像朝鮮一樣貧窮,我們一說到這里就沒有辦法用例子來說明白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勢,而處于被動,但我們是對朝鮮與中國情況的分析透澈嗎?同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大家的對國家的改造都不同,導致不同的效果,在經受過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后,68年后期毛主席就號召有志青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從此拉開生產兵團的序幕,中國人對自然的改造從大禹治水開始,對自然形成對耕作不利的土地進行改造,從而使大地為我所用,這符合老子所說的,天人地三才學說,天是萬變,地是不變,人要改變地從而使地為我所用來適應天的萬變,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
而朝鮮就沒有進行這樣的土地改造,朝鮮地方山多,土地貧瘠,兩面環海的國家,由于歷史原因分成兩個國家南北朝鮮,導致南北經濟不平衡,南面相對較平坦物資較豐富,而北面是較寒冷,山多土地少所以導致糧食產量不足,人口又比較多就算提高產量也不能滿足需求,但他們的糧食都是放心糧食,不像我們現在給化肥來撐飽我們的肚子,還不夠還要吃轉基因。
糧食和資源制約了朝鮮的發展,國家為了不受外國的干涉而大力發展國防工業導致民生出現問題,旱災和水災就導致朝鮮民眾受苦國家經濟損失,需要外界來幫助度過難關,從而制約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發展。讓一些西方普世派用來攻擊社會主義拿到真憑實據。
朝鮮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造運動才可以自給自足,對應朝鮮山地多沒有太多的平原,需要把一些山推平,推平山前先把植被挖起,等把山推平后再鋪上植被,這樣既可以馬上就能農作而不用荒廢太久,推平山體不要把推到山的根部,在山巒的中間推平,把余泥推到山谷中間,在適當的地方開河和開湖,,象朝鮮地方臨海不能把海邊的山體去掉,這樣會容易遭臺風吹襲,而且有的山比較高或獨特不能推平就留著,在旁邊的山盡量不要動其根基否則會水土流失。當然也要開鑿多些溝渠和湖泊來防止旱災和水災。開山后多余的土就向海去要地,把泥土推進大海擴充土地,當然不能把土向深水區,而是與島嶼和陸地接通或把土用船運到島嶼進行開闊。經過改造耕地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5%左右,這樣可以農副產品自足,滿足出口剩余的可以做加工產品內需和出口創造經濟收入豐富資源布局,從而社會主義就能真正的為民,社會主義優越性就特顯。
這樣的改造可能會暫時對生態有影響,可能會有些自然現象的發生,這是必然的,但土地改造要符合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掌握了就不會犯很大的錯誤,當然要有思想準備和動員準備,社會主義的優勢是可以把資源最少而做出難以想象的效果,當年我們中國的長城、快道、靈渠、大運河都是對中國以后經濟和國家完整都做出很大的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