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多月后,基地組織襲擊美國,美國隨機將矛頭調轉中東,國際局勢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背景下,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10年,十七屆五中全會延續這一判斷,認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過去十年,中國埋頭發展經濟,尋求“和平崛起”,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今天,是時候提出這兩個問題了:中國的戰略機遇期結束了嗎?中國抓住了這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了嗎?
“9.11”之后,美國在中東打了兩仗,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是兩場都沒真正打贏的戰爭,但美國已經決意從中抽身出來,將亂局留在了當地。槍口重又調轉,美國高姿態重返亞太,直接地說,又瞄準了中國。2011年10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外交政策》雜志發表長文《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亮出立場:“未來的政治將決定于亞洲,而不是阿富汗或伊拉克。美國將置身于行動的中心……今后10 年美國外交方略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將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經濟、戰略和其他方面——鎖定于亞太地區。”美國介入南海爭端,希拉里11月16日登上馬尼拉灣的美國戰艦,并稱南海為“西菲律賓?!?。
幾乎同一時段,奧巴馬的身影穿梭在APEC峰會和東亞峰會上。奧巴馬繼續對人民幣匯率問題向中國施壓,他對胡 錦 濤說,美國公眾和商界正在對中國的政策失去耐心。11月16日,奧巴馬訪問澳大利亞,宣布在澳永久性駐軍計劃。
東起日本、南朝鮮,至臺灣海峽,到東盟各國(尤其是對南海有主權野心的幾個國家),再到美國在南亞的盟友印度,延伸至以阿富汗為根據地的西亞大陸,美國已經策動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巨大的包圍圈?,F實主義的戰略學家們對美國共同的認識是,這是個時刻需要假想敵的國家。尤其是大選臨近,美國更需要在國際上制造些事端,滿足國內政治的需求。如果未來一段時間內,敘利亞局勢和伊朗核問題尚在可控范圍內,美國針對中國的動作會接連不斷,區別只在動作的大小?,F實地說,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始階段告一段落了。
那么,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戰略機遇期中,中國對內對外有所收獲嗎?稍加回顧,必須承認結果不足以讓人樂觀。這段時期內,中國在外交方面包括兩個較大的動作:一是重返非洲,以2006年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為頂點的與非洲的互動。但隨著“阿拉伯之春”尤其是利比亞戰爭的打擊,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被極大地削弱;二是與東盟國家在“10+3”框架下大力發展自由貿易區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但美國在APEC峰會上力推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攪局,同時拉攏東盟各國,指向鮮明,中國與東盟這些年來苦心經營的合作有可能被瓦解。此外,中國在南海問題上錯失多次機會,已經積重難返,只剩下共同開發、反對外部勢力介入等幾個空洞的口號。進退失據,中國的國際空間被壓縮殆盡。
內部問題更是讓人心焦。GDP數據很光鮮,2010年數據是2002年的3.89倍,將近翻了兩番,但這不足以掩蓋問題。首先,GDP(國內生產總值)是GNP(國民生產總值)有意識的替代物,具有足夠的迷惑性,統計的是中國境內的經濟活動產出,而不是中國企業和民眾的產出。中國的GDP有近1/3是外資產生的,GDP增長的同時,是資源的損耗和財富的外流,中國的GDP是超越日本了,但比GNP的話,卻遠遠低于日本。其次,GDP只是個總量數字,不合理的分配體制未能保證大多數人從中受益;第三,考慮真實的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沒有統計數據顯示的那么高,很有可能是負的。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中國經濟結構持續惡化。我們早在金融危機之前經呼吁調整結構,啟動國內消費作為發展的支點,2008年的危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調整機會,政府本可以化這場跟我們沒什么關系的危機為轉機,下決心擺脫出口依賴,刺激國內消費消化產能,走向健康發展的方向。但政府走了一條相反的路,通過4萬億的投入來保那個沒用的八,結果,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從2006年的52.5%猛增到2010年的69.9%。經濟結構從畸形走向更加畸形,未來數年,宏觀經濟將被通貨膨脹和產能過剩所困擾。
戰略機遇期結束了。戰略機遇期失去了。但中國終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幸,明年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2011-12-0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