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在抨擊了校長之后,又寫了下面這段話:“有位叫馬云人,從小就是一個傻孩子,功課不好,數學考過1分;小時候愛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挨過處分。從小到大,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流、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高考數學也只得了21分。高考失敗后,弱小的馬云做起踩三輪車的工作。而現在,馬云是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之一,擔任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阿里巴巴公司主席和非執行董事、軟銀集團董事、中國雅虎董事局主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下工商咨詢委員會會員、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院長、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北京華夏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成為了IT界的精英。”
給學生戴綠領巾的校長當然不對,但是,斷章取義地拿馬云的“發家史”來忽悠小學生,這種行為就更不應該了。
“有位叫馬云人,從小就是一個傻孩子,功課不好,數學考過1分;小時候愛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挨過處分。從小到大,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流、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高考數學也只得了21分。高考失敗后,弱小的馬云做起踩三輪車的工作。”這些話,都是愛飛翔的蟲先生從百度百科里的“馬云”詞條上抄來的,這些話應該也都是事實,但卻并不是全部的事實。
如果小學生們看了上面那段話,一定會以為:這位看起來一無是處的馬云先生,就是僅僅靠“踩三輪車的工作”而成為“IT界的精英”的。
事實呢?事實并非如此。就讓我們來看看百度百科上的介紹。
在百度百科的《馬云》詞條里,馬云并非一無是處,而是學會了一項非常管用的本領:“只有英語特別好,原因竟然是:“爸爸罵我,我就用英語還口,他聽不懂,挺過癮,就學上了,越學越帶勁。”從13歲起,馬云就騎著自行車帶著老外滿杭州跑。”
“從13歲起就騎著自行車帶著老外滿杭州跑”!有幾個13歲的小孩能夠做到?又有哪位家長敢讓自己13歲的孩子帶著老外滿街跑?
上面這段話里,其實就已經暗藏玄機了。
經過改開三十多年的宣傳,很多人都以為,文革期間如果有人膽敢學習外語,那就是反動派,會被“批斗”的。
但是,百度百科給出:馬云的出生時間是1964年10月15日。因此,他13歲的時候,正好是1977年文革剛剛結束。那么,他的英語口語顯然是在文革期間學的。13歲之前,他作為一個小孩,當然不可能自學英語。所以,肯定是在學校有老師教外語,而且課后還有人愿意冒著“被批斗”的危險教他練英語口語。
這段話還告訴我們:1977年杭州就有不少“老外”了。難道這些“老外”都是一聲春雷之后才突然出現的?當然不是的。其實,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之前,中國就已經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72年之后,中美建交談判雖然陷入僵局,但兩國人民的民間來往是已經恢復了。所以,到了1977年才會有不少老外。
“從小到大,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高考數學21分。高考失敗,弱小的馬云做起踩三輪車的工作。”百度百科里的這些內容,都與愛飛翔的蟲先生寫的一樣。但是,這里其實也隱含著一些玄機。
前面已經說了:馬云的出生時間是1964年10月15日。因此,他6歲該上小學的時候,應該是在文革期間的1970年左右,“大奪權”已經結束,開始恢復正常秩序了。而文革期間,哪來的“一流小學”“二流小學”“三四流小學”這種概念?把小學中學大學按照專家們制定的各種“標準”劃分為“上流”和“下流”,學校里的老師按照學生的分數來區別對待學生,這些都是文革期間不會出現的事情。
所以,馬云當時就算是真的想上“一流小學”,也是不可能有“一流小學”給他上的。而文革期間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也都是不講究什么分數的,老師們是不敢也不會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所以,馬云從小就不重視考試、不重視分數,這應該是文革這個大環境帶給他的“時代特點”。
那時候的學制是小學5年,如果他正常小學畢業(文革期間好像沒有哪個老師敢隨便不讓小學生畢業的事),那么小學畢業就該是1975年,這時候文革還沒結束。而當他要“初中考高中”的時候,就該是1978年了。這時候已經恢復高考一年,教育界也已經開始重視分數了,初中升高中肯定也要看分數了。這顯然就是不重視考試、不重視分數的馬云“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和“高考數學21分”的原因:從小學開始他就沒覺得分數和考試有什么重要的,老師也是這樣告訴他的嘛。
于是“高考失敗,弱小的馬云做起踩三輪車的工作”。
但是,請接著往下看:“直到有一天在金華火車站撿到—本書,路遙的《人生》,這本書改變了這個傻孩子:“我要上大學。””
然后:“1984年馬云幾番辛苦考入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是專科分數,離本科差5分,但本科沒招滿人,馬云幸運地上了本科。”
這里又有一個問題:馬云先生“踩三輪車的工作”持續了多少年?
我們已經知道,他“初中考高中”應該是1978年,而且“考了兩次”,那么上高中就該是第二年即1979年,三年之后高中畢業,該是1982年。因此,馬云先生“踩三輪車的工作”應該不會超過兩年。
然后:“到了大學,因為他的英語太好了,總是班上前五名,閑得沒什么事可做,馬云就做學生會主席,廣交朋友。”
然后呢?
“大學畢業后,馬云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HOPE,希望的中文譯音)。結果第一個月收入是600元,房租是1500元。
大家動搖的時候,馬云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去義烏,賣小禮品,賣鮮花,賣書,賣衣服,賣手電筒。“喏,看見那個大陶狗嗎?當年我就賣過它。”記者采訪馬云時,他興奮的指著一個賣小玩意兒的人說道。
兩年馬云就干成了這件傻事,不僅養活了翻譯社,組織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而且他是全院課程最多的老師。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譯社。“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
再往后,就進入“正式履歷”了:“1988年-1995年 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1995年,在出訪美國時首次接觸到因特網,回國后創辦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黃頁”。1997年,加入中國外經貿部,負責開發其官方站點及中國產品網上交易市場。 ”
畢業之后“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經過努力又是“全院課程最多的老師”,這些都是馬云先生的“硬指標”。我們應當相信,馬云先生13歲就能帶著老外滿街跑,本科期間又廣交朋友,絕對不是不會“來事”的人。那么,當這個“電子工業學院”有了“出訪美國”的機會的時候,馬云先生要從領導那里爭取到這個機會,就應該不是困難的事情了。
然后,回國之后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那時候因特網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可說是剛剛起步。馬云先生搞出了“第一家”,又很能“來事”,得到外經貿部領導的賞識,“加入中國外經貿部,負責開發其官方站點及中國產品網上交易市場”也就不奇怪了。畢竟,領導雖然需要拍馬屁的人,但更需要能出政績的人。
有了“官方”的經歷,加上“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學歷,下海經商開公司,應該就不是難事了。當然,我們應該可以想到,以馬云先生如此會“來事”,在官方期間一定也交了不少朋友,在電子工業學院里也一定認識了一些真正懂業務的人。那么,他在開公司初期,能夠請教一些真正幫得上忙的人,也應該是不難的事。
可以說,馬云先生的成功,一部分源于他的堅持和努力,另一部分則源于“幸運”。
他很幸運,在文革期間接受小學和初中教育,沒有受到“分數萬能”的毒害,而是從小就建立了對英語這項技能的學習興趣。然后,他又很幸運地考上了外語系。當然,如果沒有那近兩年的自學,他也不會有后來了。然后,由于英語底子好,本科期間自然如魚得水,畢業之后又找到了教英語的職業,個人愛好與大學專業和職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然后,在業余搞翻譯社期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馬云先生依靠堅持而挺了下來,最終獲得成功。
“綠領巾只是一個人生路上的過客,你們的未來就在你們自己的手中”這話并沒有錯,然而,用來“證明”這個觀點的馬云的“發家史”,其實并不是“從小就是一個傻孩子,功課不好,數學考過1分;小時候愛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挨過處分。從小到大,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流、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高考數學也只得了21分。高考失敗后,弱小的馬云做起踩三輪車的工作”這么簡單,馬云先生也不是靠“踩三輪車的工作”就成為“IT界的精英”的。
馬云先生的成功,可以說是在文革期間打下了基礎,而在改開期間抓住了發家的機會。然而,本網友要問的是:這樣的成功,真的具有仿效的意義么?或者說,這樣的成功道路可以“復制”么?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