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帖《“老有所養”能實現嗎?--對本世紀中期養老壓力初步分析》,粗粗的分析了一下到本世紀中葉(2050),中國養老的問題。基本的結論已經有了:未來的中國很可能無法有效解決養老問題。今天繼續這個話題再談談。
之所以有以上悲觀的觀點,勞動力的相對短缺----相對于需要贍養的老人數-----是根源。“相對”這個話很重要。直到2050年,我們的勞動力總量還有6.9億,超過絕大數國家總人口,為啥還短缺?因為老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增長太快,養老撫養比提高太快。
通過延長退休年齡而增加勞動力供給不可取
有人要說了,社會發展了,壽命延長了,完全可以把“老人”的界定歲數延長嘛,60歲以上的憑什么都是老人?憑什么一定要退休?將來科技發達了,60幾、70幾的人一樣可以工作啊,那不就降低了撫養比,減輕養老壓力?
這種話聽聽有道理,也就是紙上談兵。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一件事情:所謂的現代化也好,幸福生活也罷,到底是需要人們工作時間越來越長,還是越來越短?難道所謂的“現代社會”必須得依賴于人們越來越多的工作年限?我倒是覺得,社會正常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人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才對。用更少的工作時間,就能生產出足夠的產品滿足需要,難道不是前進的方向?讓人,更早就能脫離謀生的壓力,享受自由的生活,這才是正道。從這個意義上講,“因為人們壽命延長了,所以大家工作年限就要延長”的思路,是荒謬的、邪惡的,典型的不把人當“人”看,以為是對待機器-----使用時間越長越好。
其次,“延長退休年齡”跟所謂的“高科技提高生產率”是矛盾的。如果認為高科技發展可以彌補勞動力減少的缺口,那就不應該鼓吹延長人們工作年限;如果認為必須要延長工作年限,那就表明高科技沒辦法彌補勞動力短缺,只能繼續依靠人力。搞笑的是,有些人在提出應對老齡化辦法的時候,居然同時說出這兩條------可以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率、可以延長退休時間------抽自己耳光不帶猶豫的。
再次,雖然科技進步有可能降低老人從事某些工作的難度(比如,搞個高科技,老人按電鈕就行),從而延長工作年限,但是這樣帶來的勞動力增加是非常有限的。第一,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靠“按電鈕”的,甚至,大多數工作是沒辦法光靠按電鈕完成的,400年后會發展成怎樣,不好說,但是40年后(到2050年),我還是有把握這樣說的。第二,即便“按電鈕”,年輕人照樣比老年人強!無論是體力、理解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孰強孰弱,一目了然的。如果某個電鈕老人能玩轉,那年輕人更不在話下,這樣來說,要是讓年輕人按,豈不是效率更高、做得更好?那么,即便是讓老人“按電鈕”,也間接證明了,此時的勞動效率肯定不高,勞動力肯定面臨短缺。
還要說的話,60幾70幾的人有勞動力,跟他們愿意繼續工作不一樣;60幾70幾的人憑著興趣主動發揮余熱,跟他們只能靠繼續工作謀生,也不一樣。如果社會發展到老人必須工作,不工作就不能生活,是進步呢,還是淪落?有些人坐在辦公室里,吹著空凋,上網扯淡,這種“工作”當然延長到100歲退休都沒問題。
畸形的人口年齡結構
延長退休年齡,從而緩解勞動力短缺------如果不是考慮不周的餿主意,那就是面對勞動力急劇減少的無奈之舉。不過,退一萬步,即便要延長退休年齡,也會遭遇其他的麻煩。比如,以2050年的人口結構為例,要把退休年齡延長到多少才行?
通過比較世界上主要國家的經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退休年齡的合理與否:一是人口中位年齡,二是工作年限與退休后生存年限的比值。
一般的,歐美國家的退休年齡要比其人口年齡中位數(以這個歲數為限,剛好把人口數量分成相等的兩半)大上20-25歲。目前歐美國家年齡中位數大約是40上下,于是他們的退休年齡一般在60-65歲。到2050年,中國的中位年齡將超過53歲!照這個規律,屆時中國的退休年齡要到73-78歲!!要知道,2050年中國的預期壽命也就80左右,73-78歲的退休年齡意味著絕大多數勞動者,要么干到死,要么退休之后直接進醫院搶救......這樣倒是緩解了社會養老壓力。
再看工作年限與退休后生存年限的比值。這個比值,一般是2:1,比如,20歲參加工作,60歲退休,平均壽命80歲,那么工作了40年,退休后存活20年,2:1........剛說了,2050年時候中國平均壽命80,這樣看來,60歲左右的退休年齡在2050年正合適,哪里來的延長空間?
用兩個標準衡量,得出全然相反的結論。原因在于,2050年時候,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出現了嚴重問題。下列三表一目了然:
老齡化率
2050比 2010年增加
中國
美國
俄羅斯
英國
法國
日本
德國
意大利
西班牙
2010
12.3
18.4
17.8
22.6
23
30.5
26
26.5
22.3
2050
38.9
30
36.1
33.6
34
46.6
42.4
43
42.9
216%
63%
103%
48.7%
47.8%
52.8%
63%
62%
92.3%
中位年齡:
中國 | 美國 | 俄羅斯 | 英國 | 法國 | 日本 | 德國 | 意大利 | 西班牙 | |
2010 | 34.5 | 36.9 | 37.9 | 39.8 | 39.9 | 44.7 | 44.3 | 43.2 | 40.1 |
2050 | 53.4 | 44.6 | 49 | 47.9 | 47.5 | 57.3 | 54.2 | 54.4 | 54 |
2050比 2010年增加 |
54.8% | 20.9% | 29.3% | 20.4% | 19% | 28.2% | 22.3% | 25.9% | 34.7% |
預期壽命:
中國 | 美國 | 俄羅斯 | 英國 | 法國 | 日本 | 德國 | 意大利 | 西班牙 | |
2010 | 73.8 | 78.8 | 69.2 | 80.4 | 81.7 | 83.7 | 80.6 | 82 | 81.8 |
2050 | 79.1 | 83 | 75.5 | 84.3 | 85.8 | 87.4 | 84.9 | 85.7 | 85.8 |
2050比 2010增加 |
7.2% | 5.3% | 9.1% | 4.9% | 5% | 4.4% | 5.3% | 4.5% | 4.9% |
相對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目前中國人是最“朝陽”的------老齡化率低、中位年齡小。這表明中國人是比較年輕的群體。年輕就是資本,就有機會,就算國家遇到困難,一個年輕人為主的國家,怎么也比另一個老頭子為主的國家占優勢。比如養老。
然而,僅僅40年后,到2050年,我們以駭人的老化程度,自行抹平了這種優勢。而且我們的老化,是更加“畸形”的老化。雖然上表列出的所有國家,未來40年里,老齡化率都在增加,中位年齡都在增大,但是中國的增加、增大幅度遠超其他國家,這就導致,當2050年我們預期壽命尚不及歐美國家的時候,年齡中位數卻達到甚至超過了歐美國家水平。
從“勞動參與率”看養老壓力
在《“老有所養”能實現嗎?--對本世紀中期養老壓力初步分析》一帖里,我已經初步分析了,未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無法跟上撫養比增加的步伐,無法填補勞動力減少的空缺。
在那篇帖子里,我是直接用2010和2050的勞動力數量對比,事實上,如果要更精確,應該考慮“勞動參與率”。所謂“勞動參與率”,就是勞動力中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比例。名義上,15-64歲之間都視為勞動力,但是這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工作,比如學生、家庭主婦等。既然是“社會養老”,那么考慮養老金(社會財富)的創造時應該刨除這部分人,只考慮那些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人。
截止到2007年,中國的勞動參與率是75.1%,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65.1%,高收入國家更是低到60.8%!(中國勞動參與率高,主要因為工資低、福利待遇差、教育培訓落后等原因,導致大量的人不得不長期從事勞動來糊口,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
如果說我們現在還能解決養老問題,不僅是因為勞動力還相對充沛,超過8個勞動力撫養1個老人,還因為,現在的勞動參與率很高(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各國數據中,幾乎是世界第一高),相對的有很多人在工作,在創造社會財富。然而,這么高的參與率,能夠持續嗎?
前面說了,是工資低、福利待遇差、教育培訓落后等導致了中國目前的高勞動參與率,假如到2050年實現了“三步走”戰略,實現現代化,那么這個參與率肯定要大幅度下降;反過來,假如屆時勞動參與率還是居高不下,那么2050年的中國肯定出了問題,不可能已成為現代化的發達國家(養老能否解決,心知肚明)。就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尚且不需要那么多人參加勞動,若中國到了2050年成為發達國家------以2050年的發達標準衡量------居然還得保持高勞動參與率?
假定,2050年實現了“三步走”成為了現代化強國,那么勞動參與率以現在的發達國家標準(60%)為準。當我們計算實際勞動人口的撫養比(用實際從事經濟活動人口除以老年人),很快就能發現,2010年的比值是6.68(每6.68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養活1個老人),2050年比值只有1.26,也就是說,40年內,養老壓力增加了4.3倍。在《“老有所養”能實現嗎?--對本世紀中期養老壓力初步分析》一帖里,用勞動力撫養比計算出的,是增加3.2倍。也就是說,如果考慮實際從事經濟活動、創造財富的人口數量變化,則養老壓力的增加還要更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