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人、借款人都很不舒服:
商業銀行三大不公
凡事必須要琢磨。我因為琢磨外匯儲備的巨額虧損問題,順便也“發現”中國商業銀行的三大不公。
一是銀行亂收費不公。據4月6日《經濟參考報》載:日前,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勤國領銜做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現在銀行收費項目達3000種,而2003年時僅有300種。其中銀行卡收費涉及的消費者人群最廣,且存在未充分告知用戶、將一個業務拆分后重復收費等情況。3000多種收費當然不都是亂收費,但2700多種是近六七年增加的,這種“大躍進”式的收費,肯定是“潛伏”下了相當多的亂收費。
二是銀行高利差不公。上周我談到,在負利率2%的情況下,按易憲容先生計算,全國儲戶每年存款“縮水”6000億。這個“縮水”是一種財富轉移,儲戶虧了,銀行和借貸者賺去了。根據銀監會2010年報,去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8991億元,同比上漲34.5%。其中,僅工商、建設、中國、農業、交通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狂賺了5392.02億元。這些商業銀行賺錢的辦法或途徑很簡單:高利差。如農業銀行全年實現利息凈收入2421.52億元,占據了該行全年營業收入的近83.4%;工商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占到營業收入的近80%;其余三家銀行的占比也都在70%以上。五家銀行僅靠高利差每天賺14.77億。
三是加息轉存不公。每次加息后,從銀行貸款的人,不用跑銀行辦理手續,銀行就主動執行新利率。而在銀行存款的人則大多陷入兩難境地,不僅要自己跑到銀行排隊辦理轉存,還要計算轉存過程中損失多少利率。每次加息后,媒體都有提示,1年期定存的轉存臨界點為33天。如果超過了臨界點,儲戶所獲得的利息收益還趕不上損失的利息,不如不轉存。不管臨界點不臨界點,其實儲戶總是要有一部分虧損,白白給了銀行。對存款人一個政策,對借款人一個政策,通過“不平等條約”,每一次加息都使銀行成為大贏家。為什么不能公平對待借款人與存款人呢?給借款人自動加息就理應給存款人自動加息,要辦理手續都辦理,不辦都不辦。這沒有技術困難,純粹就是要在儲戶身上撈錢。
商業銀行的三大不公,嚴格地說,不完全是銀行自身的問題,更多的是銀監會和央行的問題。學術語言叫做“制度安排”。銀監會是干什么的?商業銀行因為壟斷性經營,其實是掛著“商”的招牌,從來沒什么好商量的。銀行亂收費和區別對待存款人與借款人加息,這種公然踐踏商業道德倫理的行為,難道不應當由銀監會出面來管理嗎?這么明顯的不公,銀監會不管,納稅人為什么要掏錢養著銀監會這幫官員?
商業銀行高利差的問題不是銀監會的事情,而是央行規定的,商業銀行只不過是坐享其成。央行每次加息時,只要通過不對稱加息,縮小一點利息差即可扭轉負利率。這樣,讓存款人虧得少一點,借款人的壓力也可以相應減少一點。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息差是世界最高的,大多數國家的商業銀行利息差在1%左右,我們在3%左右,未免也讓銀行過得太舒服了,難怪央行副行長說“很舒服”。銀行一家“很舒服”了,存款人、借款人都很不舒服,公平、正義何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