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開征房產稅是近期媒體的一個重要話題,在“改革是個筐,大事小事往里裝”的歷史條件下,它也被貼上了改革的標簽。對于這項改革,上海、重慶等地表現積極,其房產稅方案據稱已經上報中央。而改革開放的領頭羊深圳卻表現不積極,其所上報的方案也被中央打回,中央相關部門還斥責深圳的方案“大而空”。
眾所周知,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最大“試驗區”。那首著名歌曲的歌詞中所唱的“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主要講的就是深圳。那個圈可不同于別的圈,它意味著最高權力的格外寵幸,意味著滾滾而去的巨大好處,意味著……。于是,那里立即就創造了“奇跡”,堆起了“座座金山”,從而率全國之先地“富裕了起來”。
既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在過去30年持續的改革開放中,許多重大的改革舉措都是在深圳“先行先試”,而后再推向全國各地。深圳地位那個崇高哇,中國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企及。然而,這一回,深圳卻因表現不積極而落在上海、重慶等城市之后了。這是30年來的第一次。
為什么領了30年改革開放之頭的羊,在此次房改中卻不積極了呢?據說,“第一,不管是地還是房,房價越高,政府獲得的財政收入越高;第二,地產商對政府的公關能力太強;第三,過兩年再推房產稅,房產稅征收的基準價就高了,稅收可以收得更多”原來,不積極是出于地方切身利益的考慮。因為覺得沒有利益,所以就不積極。為什么過去30年的改革中深圳人那么積極?因為如上所述,那些改革對這個最大特區都有利。常言道:“沒有利益不起早。”道理就在這里。這也體現出深圳人的思想覺悟。
深圳是改革樹立的城市的先進典型。這使人想起了另一個先進典型——安徽省的小崗村。據說,盡管小崗村地處平原,土地肥沃,人均土地有4畝多,可是合作化后的20年里他們沒有向國家交過一粒公糧,更沒有賣過一粒余糧(交公糧,賣余糧,是當時農村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的兩個基本形式),而是年年吃返銷糧(即國家對受災農村和農民發的救濟糧)。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小崗村從干部到群眾都認準了一個理:“吃虧為別人為國家的事我們堅決不干”。現在看來,深圳人似乎也有這個特性——對我這里沒有明顯利益的事,即使是改革,我也不積極。
其實,深圳的走下坡路自不從今日始。早在此次世界經濟危機之始,由于深圳根據“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設計,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過大,因而在經濟危機中受到了重創。至于那里的黨風、官風和社會風氣,也早就是每況愈下的。關于這方面的典型事例,媒體經常都有所披露。比如,就連它的市長也腐敗了,被判處徒刑了,等等。
看來,一個單位和地方要能久盛不衰,還得要靠思想過硬。比如說罷,隨著小崗村的走紅,大寨村是倒霉透了。可是,真正說起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卻是大寨。紅極一時的深圳看來是再也紅不下去了,是走到了紅得發紫的盡頭了。這使我想起了《紅樓夢》里的兩句詩:“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是的,今后還會再續種深圳這塊“試驗田”么?如若不然的話,已到天盡頭的深圳再想有“香丘”恐怕就難了。畢竟而今已經世易時移,事過境遷了,30年前開始的那種改革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