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微博用戶“北電侯亮平”發長微博舉報北電攝影學院部分老師存在師德作風和經濟腐敗等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大批網友轉發微博力挺。
北京電影學院9日對此回應,稱學校對此高度重視,已經責成紀檢等相關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調查處理,“學校保護每一名師生的合法權益,支持師生依法維護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這件事情目前還在持續發酵之中。究竟能不能調查清楚?調查與處理結果出來之后,學生和公眾能不能接受?會不會開高走低,熱鬧一陣子就無聲無臭的從公眾視野中消失?所有這些問題都在未定之天,只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教師形象再遭重創,什么園丁、紅燭、人梯、鋪路石,什么學高為師,行高為范等等,都說不上了,人們想到的只是性侵、貪污、為非作歹,以及眼鏡蛇——這是民諺中給教師的新形象。
不要說這僅僅是大學教師的問題,中小學教師的問題可能更嚴重。這幾天,各微信群再傳一個談論“師腐”說是字字血、聲聲淚也不為過。相信每一個有兒女在讀中小的家長都會心有戚戚焉——
更多的個案不舉了。在百度上用“教師腐敗”搜一下,可以搜出280萬個網頁。
2015年“開心麻花”推出的電影《夏洛特煩惱》,其中的中學王老師腐敗、勢利、下流,居然沒有聽到任何來自老師的抗議,可見老師們對自己的形象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
教師的形象并不是從來如此。我讀中學的時候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印象當中,學校的老師多親切嚴厲,穿洗的發白的藍色中山裝,上衣口袋插支鋼筆,可謂如兄如父,女老師也博學、端莊。他們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給你,你考的不好他比家長還急。至于給老師送禮,或開補習班之類的事情,則聞所未聞。
那時候看電影《園丁之歌》,把老師稱為“園丁”,稱為“靈魂工程師”,大家都是發自內心的,毫無違和感。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時代竟如此短暫,僅僅是前三十年的一種“余韻”,師德處在一個高峰,但很快就急轉直下了。諷刺的是,1985年正式設立“教師節”,反而是師德漸次下滑的一個轉折點,教師節差不多成了“給教師送禮節”,送花、送月餅、送話費、送微信紅包、送購物卡……
八十年代后,師德為什么會每況愈下呢?原因當然是復雜的,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教育產業化的口號下,無論是制度還是價值觀,都在鼓勵(或強迫)教師利用自己的優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后果是教師經濟收入盡管增加了,但教師在同學和家長心中的形象卻垮塌了。
現在沒有人在談論“靈魂工程師”了,如果有人在談,那也只是在諷刺的意義上談。
教師道德形象的垮塌,和醫生道德形象的垮塌路徑是完全一樣的。由于病人的需求缺乏彈性,同時存在著無法打破的信息不對稱,所以一旦醫生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拉開肚皮要紅包”——那病人及家屬也是完全缺乏討價還價能力的。這其中積蓄的能量,往往以“醫鬧”的形式釋放出來,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殺醫”這樣的惡性犯罪。
“白衣天使”也沒有人提了,因為這也太像是一種諷刺或者調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惡謚:白蛇。
說起來好像有點不合邏輯。新中國的前三十年,雖然政治上強調改造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反而非常好。工人、農民對教師、醫生、科學家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因為在勞動群眾看來,知識分子是樸素的、善良的、謙虛的、是愿意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人民服務。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很可能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唯一公然反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得文武藝,買與帝王家”這些似乎不證自明“公理”的時代;是唯一強調知識和能力不應該僅僅屬于個人,更不應該是索要個人名利的資本,而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的時代;是唯一強調知識分子不應該做高高在上的精神貴族,而應該與勞動群眾打成一片的時代……這些“反常”造就空前良好的師德,也造就了空前良好的知識分子分子形象。
以至于一般老百姓對知識分子甚至隱懷歉意,這一點只要回顧一下當年展示知識分子悲情的《人到中年》收獲了多少熱淚就明白了。
我無意苛責教師、醫生或知識分子,在很多時候,他們也是惡劣的制度環境和文化的總體性腐敗的受害者。
但這種狀況是不能持續下去的,因為繼續往前走,我們很可能會進入一個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叢林社會,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會因為信任成本過高而趨于瓦解。
總要有人先邁出一步來終止這種惡性循環,誰呢?可以期待教師嗎?一個國家,哪怕其他領域腐敗,只要教師還在堅守,就還有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