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誤判了中國》 谷棣等主編 華文出版社
過去30多年,外部世界對中國的預測有悲觀的,也有樂觀的。有意思的是,樂觀的幾乎都對了,悲觀的幾乎都錯了,而且越悲觀的,往往錯得也越離譜,預測中國要崩潰的最慘,不是中國崩潰了,而是中國崩潰論崩潰了。與此同時,西方卻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這一切引起了不少西方人士的反思,這種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也包括了對中國的重新認識和對西方許多問題的重新思考。這本《我們誤判了中國》,其中不少內容都涉及了這種反思。
記得西方自由主義的旗艦雜志《經濟學人》2014年3月曾發表過一篇封面長文:《民主出了什么問題》。文章坦承“(西方)民主在全球的發展停滯了,甚至可能開始了逆轉……1980至2000年間,民主只是遭遇一些小挫折,進入新千年后,民主的挫折越來越多”。文章認為,是兩個原因導致了西方模式的挫折:一是中國的崛起,二是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我們誤判了中國》中的許多認知也源于這兩大事件。
中國究竟做對了什么才帶來了自己的迅速崛起?西方究竟做錯了什么才陷入了今天的困境?從該書的訪談來看,中國至少做對了這么幾件事:
一是中國沒有照搬別人的模式,而是堅持了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中國自己的一黨執政、多黨參與的政治制度。曾任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的經濟學家鮑泰利如是說:“中國今日發展的關鍵之一,是在保留現行政治體制運行和設計的情況下,保持高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減少社會不公和保護好環境。”他還說:“有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應該尋求國內政治體制改革。然而,進入2000年以后,其他政治體制的缺陷也變得很明顯,特別是在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后,要求中國政改的聲音也因此變弱……目前中國不需要多黨制,實行多黨制將給中國帶來不可承受的風險。”
二是中國的戰略規劃能力。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指出:“長期以來,中國擅長將戰略性思維應用于經濟政策的設計中。從20世紀70年代第五個五年計劃引入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到最近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確定一套廣泛的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再平衡大政方針,戰略一直是中國現代發展奇跡中的精髓。”美國前勞工部部長趙小蘭也這樣評論:“中國的長遠戰略思維令美國人欽佩,中國強調內部和諧,對此也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表示欣賞。”
三是中國把重點放在高效率地解決人民最關切的問題上,特別是消除貧困、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上。“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在經濟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是中國共產黨軟實力和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倫敦大學的麥克萊倫教授也認為:“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都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所表現出的能量,經受住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考驗。當然,中國面臨的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西方總是批評中國是專制主義,但中國的體制有一個巨大優勢,那就是高效。”
與中國的迅速崛起相比較,西方顯然陷入了重重困境之中。記得西班牙前首相費利普·岡薩雷斯2012年訪華后,曾在西班牙《國家報》上撰文感嘆:“每一次訪問中國,無論時隔多久,反映世界新局勢的歷史現象都會令人感到驚訝:中國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崛起,而歐洲人在掙扎著不要沉沒……我們不知道如何阻止這一進程,更不用說逆轉了。”本書中,“歷史終結論”的作者福山也坦承,他沒有料到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沖擊會那么廣泛”。他認為“美國近十年來犯了兩大錯誤:一是伊拉克戰爭,二是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兩者都是保守派思想引發的后果。政府的政策運行也并不是很理想,它沒有按照世界的邏輯思維去發展”。
西方學者普遍對美國“極化政治”深表失望?!都~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說,“國會里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之間幾乎不再相互往來,而兩黨議員越不交往,就越難以進行政治合作,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經濟學家鮑泰利在感嘆中國的戰略規劃能力后,表示“希望美國主要兩黨能夠再次學會合作。這需要雙方有妥協的意愿,轉變政治思考方式,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是以各自黨派利益為重。近年來(美國)出現的政治功能障礙不能繼續下去了”。他還強調,“美國面臨的挑戰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如國際競爭力下降,財政和金融改革、養老保險改革、移民政策改革和基礎設施建設等,以及是否能夠建設性地幫助世界其他地區促進發展與和平,適應其他大國的崛起等。”
對于中國的持續誤判,也是西方學者反思的內容之一。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包道格說得很直白:“中國崩潰論已成笑料。”“金磚之父”奧尼爾認為:“中國成就是令人敬畏的標尺。”德國學者桑德施奈德談到了西方對中國意識形態的偏見所導致的對中國的誤判,認為“談到中國的時候,所有我們學過的有關共產主義體制的知識都一文不值。中國現在當政的是一批工作效率極高的政治精英。我們必須對中國領導人表示敬佩的一點是,他們在過去的20多年里使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保持了穩定。這是很了不起的”。
當然,細心的讀者也能看出,雖然西方對中國和對自己的重新認識已開始,但總體上看,并不那么深入,我們甚至可以說,西方學者主要還是依賴西方的經驗來判斷中國和世界,“西方中心論”仍在不同程度上繼續主導著西方學界的思維方式。換言之,一方面,西方對中國、對自己已開始某種重新認知,但另一方面,西方知識界的主流還難以超出西方的經驗和傳統來看待中國與世界。正因如此,我個人以為,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西方主流社會恐怕還會繼續誤讀中國和誤判世界,對此我們要心中有數。
總之,該書包含的信息極為豐富,許多內容值得慢慢品讀,它可以啟迪思路,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今天西方主流學者和智庫對中國和世界的認知程度及其局限性。作為中國學人,我們也可以在此基礎之上思考一個更大的問題:西方話語對中國和世界的解讀能力究竟如何,其長處和短處究竟在哪里,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其短處,并在這個過程中推動中國話語和中國標準的崛起。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