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極力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中國絕不能錯過戰略機遇。
最近,全球唯一的獨立海運信息發布機構波羅的海交易所(Baltic Exchange)數據顯示,中東至日本海運線油輪的每日收入增至9.7489萬美元,為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僅僅六個月前,這一海運費還不足2萬美元。這反映出日本已經在吸引全球石油運輸能力上遙遙領先中國。
雖然近幾個月中國購買石油有所增加,比如今年10月下旬彭博曾報道,大批巨型油輪源源不斷的駛向中國港口,數量觸及9個月來高點。僅10月18日當天就有80艘平均運能為200萬桶原油的巨型郵輪駛向中國,而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油的郵輪數量僅為63艘。但這一增量顯然不如日本。
自今年6月24日以來,美WTI原油價格最大跌幅已經達到了47%,現在仍然在60美元/桶以下。這是一個半年前很少有人想象得到的價格,出現這個價格得益于美國打壓俄羅斯、沙特打壓美國頁巖油氣的特殊階段需求。這一價格已遠低于全球石油生產約85-90美元的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最低的科威特65美元/桶的價格。
對于這個難得的買入窗口,中國顯得準備不足應對不力,原來主要承擔原油進口的中石油陷入了反腐風暴中,中石化高層更感興趣的是“混合所有制”。而外管局和中投公司歷來對于石油等戰略資源的儲備不感興趣,或者說不是它們習慣的常規行為方式。而光靠民間的力量短期內大增原油進口不僅有政策障礙,更缺乏大筆資金。
中國毫無疑問應當抓住這個難得機遇。雖然石油價格在未來5-10年呈下降趨勢,其在能源中的重要性也將有所下降。但是,目前石油仍然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血液,經濟形態對于石油的依賴度剛性很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石油對外依賴度已經可與其比肩——中國為60%、歐盟為67%、美國已經降到50%一下,但在石油戰略儲備卻差距很大,比如日本超過150天、德國為90天、美國為70天、中國僅15-20天。
而且,中國進口石油對于波斯灣依賴性較大,占比超過50%。美國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了10%左右。簡言之,石油對外依賴度高,石油戰略儲備少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硬傷之一。
然而,隨著人口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8億增加到如今超過70億人,工業化和西方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推廣,當今世界各大國各種族對地球有限資源的爭奪空前激烈,已經由常規的經濟、貨幣、金融競爭升級到地緣政治和軍事競爭,烏克蘭危機就是典型征兆。未來不排除向更大規模地緣政治危機升級。石油屆時就很可能成為非常重要的競爭武器,特別是如果波斯灣石油運輸中斷,將對中國和歐盟經濟造成重大沖擊,而美國卻可以成為最大贏家。
居安思危的中國應當未雨綢繆,乘當下石油價格低廉而人民幣價格高位的機遇,大規模增加石油儲備。國家安全委員會應當給中石油中石化等下軍令狀;給外管局和中投下在某一價格(比如80美元)下必須完成的儲備指標。同時全面開放民間機構石油儲備,實行以石油換資金策略,予其充沛的現金支持。
即現在是必須體現中國集權體制在戰略資源儲備上的優勢的時候了,而不是坐看日本搶占資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