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關于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座談會上,我發言說如果能培育出一個“增產基因”,那才叫高水平呢!一位轉基因專家馬上回答:能!他說:中美科學家合作研究,培育的轉基因抗蟲水稻比非轉基因水稻產量高出6%,減少農藥施用量60%。在進一步請教下他解釋說,節省的農藥費用即水稻增產的數量。轉基因專家給我解疑并證實了我的調研結論:現在所謂的轉基因作物并無“增產作用”。
1.轉基因作物是否增產要有一個“參照物”。以張啟發先生培育的轉基因水稻“Bt汕優63”為例:張先生稱:“Bt汕優63可提高8%的產量,可以保證糧食安全”,甚至“解決全球人的饑餓問題”。有點太“神話”轉基因了。
某一作物是否增產要有一個“參照品種”。張先生則是給“汕優63”轉進去一個抗蟲基因,命名為“Bt汕優63”,再與原來的品種“汕優63”自身進行比較,這樣比較即使增產(節省農藥)也沒有什么意義。今天我國實行的品種審定制度,即審定一個新品種,要經歷三年的預備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要比“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品種”增產5%以上才能通過審定。按《種子法》規定,轉過基因的“Bt汕優63”,必須再經過三年比較區試,并通過國家或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農業部安委會”只是一個技術鑒定機構,它可以作“安全性評價”,但無權決定推廣這個轉基因品種,不能違反《種子法》。
2.“Bt汕優63”原本是“借雞下蛋”。再說“汕優63”這個水稻品種,它原是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謝華安育種團隊1981年用明恢63與珍汕97A組配育成的。明恢63是用IR30與圭630采用“恢×恢”雜交方式,通過基因重組、累加恢復基因獲得的強恢復基因型的新恢復系。“汕優63”品種具有抗稻瘟病強、產量優勢大的特點,1984年開始推廣,在南方不同生態地區供作早稻、中稻、晚稻種植,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張啟發先生僅僅是采用轉基因技術給這個“退役”多年的品種中的明恢63恢復系,用基因槍“轉入”一個蘇云金桿菌的毒蛋白基因,更名為“華恢1號”,這樣“汕優63”組合就被重新命名為“Bt汕優63”了。張先生沒有經過常規稻或雜交稻最基本的選育程序,這怎么能稱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呢?我曾詢問一位轉基因專家,為什么不進行自主創新,而要把Bt基因轉入別人已經育成的品種呢?他說這叫“資源”,可以“資源共享”。我卻覺得這是“借雞下蛋”,或是“侵犯產權”,而且也不可能與20年后今天新培育的雜交稻品種比較產量,差遠了。
3.轉一個抗蟲基因就能抗百病?水稻生產上經常發生的病蟲害何止一種,最常見的就有十好幾種,比如水稻蟲害有稻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稻苞蟲、縱卷葉蟲等,水稻病害就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等,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發生種類和輕重不同。因為水稻分早稻、中稻、晚稻,還分秈稻和粳稻,對水稻品種的地區性要求十分嚴格。所以抗螟蟲的“Bt汕優63”僅只限于某一個生態地區種植,種植面積有限。如果當年螟蟲發生輕微或者不發生,而其他病蟲害大發生時,是否同樣還要給這個抗蟲水稻進行藥物防治?
4.培育出“增產基因”才叫高水平。嚴格意義上說,今天科學家還沒有培育出一種能提高作物產量的“增產基因”,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等。以應用廣泛的雜交玉米為例:自從上個世紀雜交優勢理論應用于雜交玉米,全世界玉米產量成倍增長。科學家研究發現,近百年來玉米的“雜交優勢”并未發生變化,而是通過雜交培育出不同抗逆性的玉米(如抗病、抗蟲、抗旱)、不同形態生理特征的玉米(如株形、葉型、葉色)。雜交優勢通過基因型與環境的互作表現出來,即通過農學家研究和運用合理密植、施肥灌水等一系列栽培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熱、水、肥使玉米產量持續增長。至今,農作物雜交培育新品種仍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張先生僅僅在實驗室里轉入了一個抗蟲基因就聲稱水稻可增產8%,把廣大農業科研人員的勞動擺在什么位置了?喧賓奪主了啊!
5.中國沒有必要率先種植作為主糧的轉基因水稻。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種植面積最多的國家,科研人員運用雜交育種和常規育種技術培育出許多高產水稻品種。現今全國年產稻谷約1.8~1.9億噸,基本滿足國人食用和加工的需要,還有一定數量的稻米出口。中國還沒有餓著肚皮緊迫地需要率先種植作為主糧的轉基因水稻。
連轉基因研究人員都承認,轉基因作物對人類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轉基因水稻對生命和健康存在直接風險和代際風險,可能要幾代人、幾代人才能顯示出來。現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權威機構能夠證明BT毒蛋白對人體沒有毒害,轉基因水稻研究者只用小白鼠進行了幾個月的實驗,就言之鑿鑿地說它是安全的,而危害一旦發生,其嚴重的災難性后果將是不可逆轉的。因此,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敢于把轉基因主糧商業化。中國人常年以稻米為主糧,不要輕易地被轉了基因,政府對批準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評價、特別是主糧商業化要持十分謹慎的科學態度。
有人著文說,美國早就批準吃轉基因水稻了,完全虛構;水稻主要分布于亞洲地區,非洲也有些,美國種植水稻的面積微不足道。還有人著文說,轉基因玉米是美國人吃的三大主糧之一,毫無依據。造惑自肥,其心可誅,不要有人說就有人跟在后面起哄!
6.我們應當研究新興學科。分子生物學及轉基因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我們應當增加投入加強研究,不落人后。科學家的職責是踏踏實實,埋頭若干,探索求知,不為名利。轉基因作物是否立即商業化,還要從國家全局出發,因時因地因作物決定。有網友評論說:國家投資研究轉基因,就像研究原子彈一樣,不能因為有了原子彈就必須商業化,每家必須買一個核動力電動車吧。我贊同成這個觀點。從農業發展和科學研究意義上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轉基因技術可能逐步成為農作物育種技術的一項補充技術,一個補充方法,怎樣運用這項技術應由農業育種學家綜合考慮決定。我再次建議分子學家或轉基因學家學一點農學基礎知識,真正地把自身的研究融入農業實踐中,就會把評價和認識逐步地統一起來了。
轉引自【南方周末】鄺飚漫畫:“跟著起哄:轉基因作物增產8%!”
佟屏亞新浪博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