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現行全國高校統考招生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瓶頸,深入分析統考招生歷史和應試教育產生條件,從而明確改革高考制度既要雙向自主選擇又要堅持公平原則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從高考內容與形式同時著手,書面考試以能力為中心設必考工具課和自選專業課,統考內容要加強基礎防止偏繁,可以借鑒全國自學分期考試模式,考生自選科目成績一年有效。依托團中央教育部志愿者活動,常設組織考生社會實踐分項考察以了解其品德、特長和創新能力,把分項考察量化成績與書面考試成績合成輸入全國統考網站。高校和考生依據全國統考網站成績資料,每年春夏兩季定期在網上多次雙向選擇自動排隊錄取。建立高考招生社會實踐考察制度,必將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有力推進素質教育,成為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的科教興國戰略措施。
Summary:The practice of China’s national matriculation currently in effective has proved to be the bottleneck for progress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full range. Follow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triculation system’s history as well as the factors giving birth to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n objective of system reform is hereinafter presented adhering to principles of bilateral selection and equity. The test along with its form have to be addressed in the reform, to be specific, written test shall focus on capabilities covering basic subjects as compulsory and specialized subjects as optional, while the test may be given by stages similar to the national self-taught examination. The achievement of optional subjects shall remain effective within 1 year. The candidates’ involvement and performance in social practices & volunteering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hall be inspected regularly and recorded under categories of merits, specialties and creativity. The inspection results and written examination achievements shall all be inputted to database of a national examination web site to which every spring and summer in a ye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ll access to enroll the candidates meanwhile given full consideration to candidates’ individual selections of schools. The establishment of candidates’ inspection system reflecting moral & legal governance shall become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in line with the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prosper nation by promoting overall developments of adolescents and quality education.
關鍵詞:統考招生、素質教育、自主選擇、社會實踐、公平原則
從1997年李嵐清同志考察各地素質教育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十分重視教育改革,各級政府下達文件推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1999年6月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江澤民同志在會議上講話指出:“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于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1]次年2月1日,江澤民同志就教育問題發表重要談話[2],號召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從而掀起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潮。李嵐清同志指出:“再過幾年,人類社會就跨入21世紀,我們要把一個什么樣的基礎教育帶入21世紀?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這是基礎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盵3]
一、改革現行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已經形成共識,教育界由上而下著手現行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3+X”的高考模式經試點逐步推向全國各省區,開設研究性課程的指示也已經下達基層學校,所以教育界的權威說:“當前素質教育的形勢到底怎么樣?可以說是越來越好。”[4]
但時過不久,在新世紀全國兩會中,人大代表激烈地批評了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素質教育成了一句空話。”[5]事實上,在政府號召和檢查督促中,全國各地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非學科教育,搞了許多音樂和書畫比賽,學校組織學生科技創新也出了不少東西,如果評功擺好的話每個學校都能寫出經驗來。然而現實情況怎么樣呢?今年高考剛剛開始,網上就報導湖北和浙江有男女考生跳樓和自殺,這種情況據說每年都有人們已經見慣不驚。但我認為這恐怕絕不能因此而叫做正?,F象,正如同我們不能認為范進的發瘋和孔乙己的惰落司空見慣而熟視無睹吧。
如果客觀地進行全面的調查,絕大多數基礎教育學校都會說,他們實際上是在兩手抓:一手抓素質教育,那是給政府領導檢查評比看的;另一手抓應試教育,那是真抓實干要保證完成高考升學指標的。因此出現素質教育表面上轟轟烈烈花樣翻新,而實際上應試教育扎扎實實愈演愈烈的怪現象。過去單方面搞應試教育,知識轟炸題海戰術,學生已經如牛負重苦不堪言了。現在還要加上彈琴畫畫,綜合研究和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學生在題海中掙扎負擔更加沉重,教育部三令五申減負而補課復讀仍然有禁無止。筆者1980年代能夠在石油技校組織多年“向導教育”實驗[6],總結經驗很重要的一條,是因為沒有全國統一高考招生的制約。教育界上下已經漸漸認識到,不徹底改革現行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于是改革現行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迫在眉睫。
二、現行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產生的歷史條件
那么,什么是現行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呢?應該說,這種制度產生于我國五十年代消滅了私有經濟制度,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社會基礎,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觀歷史條件。如果比較教育學者考察一下世界各國高校招生制度,象我們中國這樣由政府組織的用一種試卷決定數百萬青年學生從業方向的全國性考試,恐怕是絕無僅有和空前絕后的獨特現象。這一獨特現象的出現,從現實來講是完全公有制經濟基礎上高度計劃經濟的需要,從歷史傳承來講應該說它又是科舉考試制度批判的繼承。因為科舉和統考都是國家組織的定期書面考試,而且一次考試關系應試人的命運和前途,尤其是統一考試統一分配一次定終生的集中計劃時期更是這樣。但是與科舉不同的是統考的內容已摒棄八股和詞賦而是科學文化知識了,這樣就同科舉考試的教育導向大相徑庭了。這種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試卷,統一時間,統一閱卷、統一錄取,其明顯優勢是對全國高校有一個統一的錄取標準,既保證高校生源起碼的整體素質,又具有對弱勢群體考生按分錄取相對平等的客觀依據。而且這種考試由國家組織,全民關注各方面配合,考紀嚴格、監督有力,每年一次性完成過程簡潔,因而得到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認同。
這種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在1950年代中期已經出現,那時全國農村和城市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大家興高采烈、載歌載舞,唱著“鄉到城呀,城到鄉呀,合作社是橋梁”,城鄉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小學課本上有一篇“邢燕子給畢業生的一封信”,號召青少年到農村去做新一代有文化的農民。1957年各地城鄉組織了大規模統一考試,農村小學畢業升學率估計只有5%。但那時沒有出現應試教育,因為回鄉生產不僅光榮而且實惠,城鄉之間沒有戶口和口糧供應的差別。1958年大躍進涌現許多高校和民辦中學,生源嚴重不足甚至高校到中學去提前選拔學生,工農兵學員經過速成都上了大學,當然這時候根本不存在應試教育。
如果不把科舉制度也算在內的話,應試教育在我國是從1960年代開始的。因為那時候不僅有城鄉戶口和糧油供應的巨大差別,而且全國性饑荒和大躍進的盲目性,不得不實行國民經濟各方面調整的方針,工礦企業下馬,大學下馬,干部下放,全國高考統招數量銳減,農村學生除升大專院校和參軍之外,幾乎沒有可能招工招干,后來雖有部分以工代干的農村知青經文革后才得轉正。但這個時候包括文革十年,階級斗爭“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只要有三塊鋼板走到哪里都吃香,沒有三塊鋼板的只有“規規矩矩”,而打成黑五類及其子女的就“不準亂說亂動了”。1960年代高校招生政審越來越嚴格,考生階級成分1962年之后成為第一標準,那時候雖有全國統考且招生人數少,但學生早已政治分流各安其分,所以也沒有產生片面追求升學率問題。文化大革命取消高校招生,到1974年以后由工農兵推薦上大學,當然根本不存在應試教育問題。
三、應試教育的產生及其制約因素的分析
綜上所述,應試教育不單是一個高考問題,尤其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生存環境巨大反差造成了人口集中加速流動的一種反常態勢。人們常說:“鳥往高處飛,水往低處流”,用來比喻人們都在向往和爭取美好的生活,這是一種無可指責的客觀規律,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呢?這就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人的不同人生觀決定了他的價值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隨乎潮流之發展,合乎人群之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觀。1957年國家主席劉少奇接見清潔工人時傳祥,握著他的手說:國家主席和清潔工人只是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人民服務。這是何等寬廣的視野,何等高尚的情操,何等美好的新社會的憧憬呀!在一個充分就業的國家,社會保障日趨完善,兩極分化得到遏制,教育機會充分而且平等,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就沒有了產生的條件。所以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政府實施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全社會都要為之不懈努力。
那么,為什么政府三令五申減輕學生負擔,中央號召大力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而應試教育卻愈演愈烈呢?這就要研究與高考競爭強度相關的幾個變量了。一般來說,城鄉和貧富分化越大,參與高考的期望值越高動力也越大,這是市場競爭的需求一方就越強烈。高校普及率越大,則高考的競爭力減弱,這是市場競爭的供應方;上高校以外的就業途徑越多,則參與高考的人數減少,相應減弱高考的競爭,這種人力資源分流等于擴大了供應。如果把貧富分化率設為H,高考普及率設為S,上高校以外的就業途徑設為m ,這三個變量與高考競爭烈度K的函數關系,可以用公式示意如下:K=H/m.S。這個公式明白地顯示,要切實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除了教育評價和人生觀教育的改革措施以外,必須降低高考競爭的烈度K,因而必須遏制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鼓勵國內外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高校以擴大高校普及率;而國家制訂普及中等職業教育規劃,則是廣開上高校以外的就業途徑的重大決策,這是適應西部大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也是減輕高校招生壓力的有效措施。
四、現行高考制度改革既要雙向選擇又要堅持公平原則
上面談了轉變應試教育的綜合社會措施,那么現行的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又怎樣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呢?如前所述,現行高考制度的產生既有其歷史的淵源,又有現實社會的客觀條件。而且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度比世襲封建制度要進了一大步,我們現行高考制度當然也有其產生的必然性。應該說,現行高考制度最大的優勢,乃在于它所體現的在錄取分數線上的社會相對平等性,這是社會腐敗日趨嚴重情況下廣大群眾最看重和關切的焦點。說“相對平等”是指“錄取分數上的人人平等”,不包括貧富和地域的許多因素。所以,高考盡管嚴重扭曲了教育發展,但一說取消全國高考統招,弱勢群體皆大呼反對。高考統招,還有一大不可忽視的好處,是保證了高校的入學基礎水平,既縮短了各個高校的質量差距,又便于宏觀調控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同時是我國教育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條件。其三,這種高校統招的辦法簡單易行,評價標準客觀明確量化操作,有利于比較選拔檢查和監督。但是,現行高考制度之所以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瓶頸,當然也有其自身存在的問題。柳斌同志說:“問題是現在高中離高考很近,壓力很大。有的同志說,高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雷區?!盵7]現在已經到了不改革高考統招不能推進素質教育的相持階段了,采取掩蓋和回避的辦法是無濟于事的。
有人說“應試也是一種素質”,這話當然也有道理,書面考試要考的知識很多,這里就包含記憶能力、計算能力、寫作能力和部分分析能力,也能考出臨場不亂的冷靜思考能力等等。然而書面考試,無論如何考不出人的道德品質,考不出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力,考不出操作技能和技巧,考不出創新思維所需要的非智力素質。書面考試成績優異的考生,往往是刻苦學習和記憶力較強的人,因而死記硬背已成為應試教育的唯一選擇,知識轟炸和題海戰術,正在殘酷地摧殘著青少年的心靈和健康。為了分數、文憑和學位,強行灌輸知識的大腦,越來越失去了自主思考的余力,更談不上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了。也就是說,現行單一書面高考形式,無法考察人的內在的更加重要的素質,因而現行高考這種素質的選擇是片面的,常常會遺漏善于深入思考的有創新能力的好苗子,忽視實踐能力和個性特長的青少年發展,卻出現了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怪現象,長此以往必然成為束縛我國蓬勃發展民族精神的桎梏。
由于現行高考制度是“一張考卷定終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高考競爭的強度K函數中,由于其他分流途徑m小于1而使K值迅速擴大給學生造成巨大精神壓力,特別是由于偶然的因素而使m→0時,考生因精神崩潰而自殺的現象就成為必然了。什么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就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市場經濟就是供需雙方自主選擇,即使供不應求價格上揚,但供需雙方仍然是雙向自主選擇。而現行高考制度卻實際上是政府包辦的選拔和淘汰制度,使大多數考生成為被淘汰的死記硬背的失敗者,他們作為需求一方幾乎完全成為被動拋棄的沒有自主選擇權利的人,哪里還談得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呢?所以,給考生多次和自主選擇高校機會,也讓高校根據自主發展和專業特色確定招生標準,確立雙向選擇和多次選擇的高校招生新機制,應該成為現行高考制度改革的重點任務。
五、高考內容和形式的改革必須同時進行
根據上述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任務,高考制度改革首先是內容的改革。為了全面了解考生的學習和發展的能力,高考內容應分為全國學科統考項目和社會實踐考察項目,這兩個項目的量化總成績輸入全國高校招生網中,作為公平合理的高校和考生雙向選擇的客觀依據。全國學科統考科目分為基礎科和專業科兩部分,基礎科實為任何專業通用的工具課程,是考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和發展的核心能力,科目不宜多,內容不能偏,重點在于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了解,可設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課程。專業課則根據寬基礎活模塊的原則,與高中階段的通用選修課相對應,設現有高校主要專業基礎所需學科,考試內容比工具課程要深入一些,但仍應強調基礎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高考內容的改革必然引發高考形式的改革,既考工具課程(必修科目),又考專業課程(選修科目),現行全國統一高考的辦法已不能完成了,我認為可以借鑒和納入每年兩次全國統一自學考試來進行。每年元月全國和各省高校在統考網上,公布各校各專業招生除基礎課外的專業課(不得超出兩門)要求和計劃招生名額;考生按自己實際情況和高校招生專業信息,自主選定自己參加統考的科目和時間。春季統考各科目完成的即可參加8月份統一錄取并于9月入學,春秋兩季統考各科目完成的則參加次年2月份統一錄取并于3月入學,而秋春兩季統考各科目完成的又可參加8月份統一錄取并于9月入學。這樣,一年內兩次統考成績有效,既允許一部分考生一次統考進入高校;又允許考生多次統考進入高校;既照顧到考生個性特長自主選擇,又照顧到高校專業特色自主辦學需要。實行雙向選擇全國統考按客觀成績錄取的辦法,實現了高校錄取的公開公正和平等的目標,又保證了各高校入學新生的基礎質量,同時給考生多次選擇統考和專業的機會,完全打破了“一次考試定終生”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尤其重要的是,這一舉措完全改變了科舉制度被動錄取的局面,體現了考生和高校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新的時代精神。這里,一方面要借重自學考試模式,使之逐步完善和規范成為國家考試。另一方面,凡公民均可參加這種國家統一考試,并把統考成績依照公民身分證號,按一年有效期輸入統考網站,供考生隨時查詢和高校招生作為依據。也就是說國家建立高信度的統考網站,是保證高考雙向自主選擇公開公正平等錄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如上所述,要考察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這里就包括了社會公德、人格品質、奉獻精神、個人特長、創新能力等等,這些內在素質的考察是不可缺少的,卻又是書面統考所無法完成的工作。歐美諸國雖然也有全國統考,但往往單科考試,也不都是政府行為,不是一紙考卷決定升學與否,而且對于高教普及的國家不存在應試教育問題。美國高校自主招生,既看書面考試在校成績,也看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表現,兩者各占50%左右,這樣評價考生就比較全面。但我們不能照搬,因為我國目前高考競爭強度很大,沒有政府統一考試和考察成績作為錄取客觀依據,則根本無法保證高校招生的公正和平等,從而使社會弱勢群體子女升學權利受損,導致高校入學質量的普遍下降。上面所講的是學科統考的方式,還要同考生社會實踐的考察結合起來,才能作為高校招生評價考生綜合素質的依據。
要考察學生社會實踐的表現,應由縣(區)級團委牽頭,教育和民政部門協同設立考生社會實踐考察辦公室,凡報名者按公民身份證號立檔三年內考察成績有效。應分別設立考察專項,比如:學校評比前3-5%,社會公益勞動項目,社會捐助項目,扶貧支教項目,競賽評比獲獎項目等。這里就包含了道德品質、勞動觀念、個人特長、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也考慮到了偏遠地區薄弱學校中刻苦努力學生[8],各個項目要相對穩定以便于考察和相互比較,各大項要細分為條目并制定具體量化標準,通過對比試驗取得一個合理的當量數值。各項目考察數據按三年有效合成,就構成考生社會實踐成績,經社會實踐考察辦公室考核確認,即輸入全國統考網站按公民身份證號碼與考生的學科考試成績合成或并列,作為高校和考生雙向選擇的客觀依據。
在每年8月和2月兩個高校錄取月內,各高校在網站公布招生專業、名額和特殊要求,考生自主選擇高校和專業然后輸入其公民身份證號,則高校網站自動調入全國統考網站學科成績和社會實踐成績,按由高分到低分排隊顯示至招生計劃專業額滿為止??忌看沃荒茉诰W上選擇一校一專業,自己根據網上自動顯示排隊情況確定取舍,還可多次選擇專業和學校。這就有點象是到火車站買票一樣選擇窗口自動排隊,也類似到大百貨公司各柜臺去選擇購買商品一樣,考生完全根據自己的愿望、特長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自然消除了被淘汰和失敗絕望的心理,也避免了考生填報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高校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以避免招生計劃的落空。在考生自動排隊錄取后即獲得高校面試資格,按高校專業要求面試合格的考生同時注冊入學。第一次錄取名額未滿學校專業,可在統考網站公布第二次和第三次排隊自動錄取直到開學前10日截止。這樣多次雙向選擇的高考統招,既保證了考試考察的全面素質標準,又有利發現特長學生和學校特色專業的發展,真正實現了高校招生的公平公開和平等目標。同時這種招生高校和考生的雙向自主多次選擇,完全打破了全國和分省高校錄取分數線,使高校和考生都有了多次選擇的機會,既避免了高校招生不足造成教育資源浪費,也避免了考生報考志愿的盲目性而造成高素質學生落榜的不正?,F象。因為學生都是自主選擇學校和專業,按自己的統考和社會實踐成績去權衡和評價,充分體現考生主體權利;如果考生選擇學校專業不滿意的話,還可準備下一期統考和提高社會實踐成績,從而實現自己的更高的愿望,我想因此可以減少許多考生失敗和絕望情緒所造成的惡果。
六、建立高校招生社會實踐考察制度是學生全面發展和以德治國的有效措施
今年團中央和教育部組織西部開發志愿者活動,這項活動一方面可以減緩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壓力,而更重要的是在市場經濟自發產生兩極分化以致出現拜金主義的情況下,這項活動則是提倡社會奉獻精神的一項極有意義的活動?,F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是建立穩定的民主政治制度,這種民主政治制度只能依靠嚴明的法制來提供保障。但法治是一種強制的亡羊補牢的措施,它對公民行為規范的要求是最低的標準,其事后的教育作用和覆蓋面也是有限的。德治則是依靠社會輿論而存在的行為規范,它是社會信念、習慣和傳統思想的融合,是一種內在的自覺的追求理想人格的巨大力量,它具有多層次性和覆蓋全社會的教育作用。德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民主政治建設的崇高目標。因此可以說,團中央和教育部聯合發起的支援西部建設的志愿者活動,決不能視為是短期的應急的辦法,正如同列寧提倡的星期六義務勞動一樣,這是我國以德治和法治相結合建設民主政治的重大戰略行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遏制拜金主義泛濫的有效戰略措施。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又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也為現行高考統招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為縣(區)團委、教育和民政部門,共同組織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使高教招生的社會實踐考察成為易風易俗道德教育的策源地。
現行全國高校統考招生是基礎教育的一個指揮棒,它不斷地用一個模式淘汰了許多青少年,使他們失去主動選擇生活的權利而在心靈深處永遠烙下失敗者的印記。同時,這個指揮棒又迫使所有學校進入一個模式,把如花似玉、千姿百態的青少年變成沒有思想的信息存儲器,乃至產生銅臭腐蝕高雅學術殿堂的腐敗現象,從死記硬背的書堆里走出一個又一個高分低能的碩士和博士!現行高考制度已經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攔路虎,萬夫所指群情激憤已經到不清除這個障礙無法實現科教興國目標的最后階段。感謝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梁敢會長,盛情邀請我參加虹橋論壇的教育改革討論,許多海外同胞給我介紹了美國和日本的教育情況,從不同角度對現行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見解。也感謝人民網和中華網為我提供了發表教改議論征求網友意見的機會,使我從不同層面得到現行高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的信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行高考制度改革的設計思路,是海內外同胞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是一項科教興國的政府宏偉工程,也是一項惠及后世的社會系統工程,這項偉大工程的建設有賴全民的共同行動,也有賴海內外同胞的竭誠合作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新華日報》1999年6月16日第三版;
[2]《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第3頁;
[3]國家教委1997年文件《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4]柳斌:《中國教育》2002年12月第5頁;
[5]新華日報2003年3月6日A4版;
[6]張俊杰:向導教學法初探,現代技能開發(J),2000年第1期;
[7]柳斌:《中國教育》2002年12月創刊號第5頁。
[8]薛涌:chinesenewsnet.com,2003年9月《取消現代科舉!》:“布希在德州當州長時, 就制定了這樣的政策:任何學生只要在本州的中學名列前5%,就自動獲得州立大學的錄取。結果,許多貧民窟中破敗的中學的學生,就有了上大學的機會。類似的政策,許多州都在執行。即使在沒有明確的政府法令地方,各大學錄取學生也都采取大同小異的政策,照顧弱勢階層。象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也都有這樣的政策傾斜?!?nbsp;
2003年6月30日 初稿于洪澤湖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