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菜賤傷農”?
賀雪峰
一,
去年一年,各種農產品(尤其是水果蔬菜)輪番漲價,“菜貴傷民”,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今年開春以來,菜價持續下跌,甚至已跌破生產成本,山東農民因此自殺,“菜賤傷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其實,只要我們稍作回顧就可以發現,在最近20年,菜賤傷農的事情幾乎年年發生,且在菜賤與菜貴之間惡性循環:菜貴,農民擴大種植面積,政府也積極鼓勵農民種植,供過于求,導致菜賤;菜賤,農民種菜不劃算,減少種植面積,供不應求,導致菜貴。菜貴,市民受不了,菜賤,農民受不了。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菜賤和菜貴的這種循環?能否保持果蔬供求的相對平衡,及因此的價格相對穩定,既不傷農,又不傷民的辦法?
目前有兩種關于果蔬價格惡性循環的解釋及相關政策建議。一種解釋是流通環節有問題,主要是流通成本太高,包括流通中間環節太多,收稅收費太貴,運輸成本太高,最近的汽油漲價也是導致運輸成本太高的一個原因。解決辦法是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收稅收費,降低運輸成本。更具體的建議是,農業部與商務部應該聯合推廣“農超對接”,即讓果蔬供求市場上,一端連接農戶,一端連接超市,果蔬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見面,降低農民銷售果蔬的難度,方便市民購買質優價廉果蔬。
還有一種解釋是生產環節有問題,主要是小農經營規模太小,無法與市場對接。若農戶經營規模比較大,他們就有能力收集信息、尋找市場,從而減少種植果蔬的盲目性與增加對市場的適應能力。擴大經營規模的辦法,左派與右派有不同的建議,左邊的同志們認為應該將農民組織起來,最有效的辦法是組織合作社,右邊的同志們認為,應該支持成立公司加農戶的產銷集團,鼓勵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左右兩邊都認為,目前小農經營無法適應市場經濟。
我認為,以上從流通和生產環節的解釋,都有流于表面的嫌疑,其對策最多只能治標,甚至可能造成惡果。理解果蔬價格的波動,根本上還是要回到市場經濟最基本的供求關系。從流通環節找原因,無法理解為什么只是有時候才菜賤傷農。果蔬都是高度市場化的接近完全競爭的商品,沒有誰可以通過壟斷流通環節來人為地讓菜賤或菜貴。從生產環節找原因,認為應該擴大經營規模,增加資本投入,從而提高生產者與市場的對接能力,其后果卻很可能是,資本的進入,經營規模的擴大,果蔬供給能力更強,供過于求更為嚴重。且,因為資本進入,經營規模擴大,使之前尚可能通過種植果蔬致富(或獲取收入來源)的小農不得不退出果蔬生產,無法再從果蔬生產中獲益。這個時候,即使不再有菜賤傷農,菜得貴賤又與農民有何關系?
二,
是什么原因造成菜賤傷農,能否及如何走出惡性循環?
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國家,具有十分特殊的國情。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人口為13.39億,其中流動人口2.61億,大部分為進城農民。按居住地統計,目前中國城市人口總數接近農村人口,但我們要特別注意,進城農民大多數并沒有也不可能在城市安居,他們僅僅是在年輕時進城務工,年齡大了還得返回農村。當農村年輕人進城務工時,他們年老的父母仍然在家務農,年幼子女也留在農村。一個農民家庭,正是通過代際分工基礎上的半工半農,來同時獲得務農和務農的兩筆收入,才維持了“溫飽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水準。也就是說,進城大部分農民并未真正在城市安居,而是要依托農村來完成勞動力再生產。若將進城農民中未能真正在城市安居的人口仍然計算為農村人口(即我們所說依托農村生活人口),則農民數量就還是約有9億。
與以上代際分工基礎上的半工半農勞動力再生產模式相一致,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以承包制為基礎的,所有農村戶籍人口都有承包耕地的權利,“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的小農經濟,使每個農戶有了獲得農業收入的基本條件。
小農經營,風險小收入也少的是種植糧食作物。就全國來講,糧食作物的種植要占到全國耕地的70%左右,而果蔬種植面積一般只占到耕地面積的10%,種植面積高于這個一般數,就很可能供過于求,低于這個一般數,則會供不應求。
糧價穩定,原因一是種植面積大,二是耐儲藏,三是國家重視,保護價收購。最近30年,中國糧食供求關系保持了相對平衡,糧價也保持了相當穩定。種植糧食,投資少,風險小,收入穩定,同時收入也少。風險小和收入少,應該是中國農民種植糧食的基本特點。
經濟作物的種植,尤其是果蔬生產,具有與糧食生產相當不同的特點,具體有三,一是果蔬種植面積較小,二是果蔬相對糧食,不是必需品,三是果蔬較難儲藏,三點加起來,導致果蔬市場供求關系經常失衡,價格波動大。因此,種植果蔬的風險比較大,收入也比較高。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一個基本辦法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種菜不種糧。尤其是種蔬菜,一年幾熟,遇到好的市場機會,種菜可以在短期致富。一戶致富,戶戶效仿,地方政府出于好心,也積極號召、支持、推動。種植蔬菜農戶越多,供過于求就越嚴重,蔬菜價格跌得就越慘,最終,種菜農民血本無歸,就將蘿卜白菜西紅柿堆在政府門口抗議,并得出“政府號召我們種什么,我們就一定不能種什么”的金律。
換句話說,中國“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的小農若要追求高收益,就必須承擔高風險。在中國有2億多農戶,每戶都有生產經濟作物能力且每戶都有極強響應市場能力的情況下,高度市場化同時也是具有很高風險的果蔬種植就容易陷入前述惡性循環之中。
小農逐利的沖動和中國規模龐大的農戶,及因此而有的極為龐大的果蔬生產能力,所面對的卻是相對狹小的市場及幾乎沒有通過儲藏來緩解供求緊張關系的現實,一旦市場供過于求,必菜賤傷農,而一旦供不應求,又導致菜貴傷民。
三,
中國小農經濟還將長期存在下去,九億農民還要依托農業收入完成勞動力再生產。雖然種植果蔬的風險比較大,甚至屢屢出現菜賤傷農,還仍然有農民種植高風險的果蔬,而不種風險小的糧食,是因為果蔬種植可以帶來更高的經濟收入。
換句話說,農民種菜,是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主選擇的結果。農民是獨立經營主體,他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不能只看到菜賤傷農,而看不到,農民在承擔更大風險種植蔬菜的同時,也獲取了更大的利益(相對于種糧)。在中國農戶規模龐大且需要依靠農業收入情況下,只要蔬菜種植具有比較高的收益,就一定會有農戶愿意承擔更大風險來種蔬菜。而外出務工農民年齡大了,外出務工不太方便了,他們見過世面,也有點存錢,他們回到農村,也大多不愿種植利益小的糧食,而愿意作為投資來種植果蔬。在果蔬這個高度市場化的商品生產與供給領域,在市場風險和市場收益之間,是存在一個平衡的(雖然有點脆弱)。這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建議通過“農超對接”來改善流通,走出目前的惡性循環,至少不應成為主導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全國90%以上果蔬都是通過集貿市場交易,就是說,蔬菜產銷都是在高度市場化的背景下完成的,農超對接也就幾乎沒有實際意義。建議在生產環節作文章的建議也大多是不得要領。擴大經營規模,更多資本下鄉,從而可能使農業經營者具備更多與市場對接的能力,但是,經營規模越大,資本下鄉越多,生產果蔬的能力就越強,這些集結起來的果蔬生產者就越是可以占據農產品市場的利潤高端,也就意味著越少農民可以從農業中分享利益,且越難從農業高端產品中分享利益。若經營規模的擴大和資本更多下鄉,是由國家政策扶持促成,這就是比菜賤傷農對農民更加不利的結果,因為菜賤傷農的另外一面還是與高風險相伴的高收益。現在,因為政府扶持,資本下鄉,規模經營,之前尚可從果蔬種植中獲取收益的農民就徹底被排斥到果蔬生產之外去了。
四,
前不久“雙匯”瘦肉精事件,媒體報道和“雙匯”的總結,都說散戶養豬不可靠,“雙匯”因此下決心自辦大型養豬場。前幾年,豬肉價高,國家出臺政策扶持萬頭養豬場,以致房地產商都開始養豬。規模養豬的好處很多,擇要有二,一是便于監管,二是便于與市場對接。但是,中國農產品市場的蛋糕就那么大,資本進入養豬行當,之前農戶還可能通過養豬來獲取的收益,就被資本擠出,而不再可以獲得。
同樣,當前菜賤傷農,我們若應對不當,可能結果就是,不僅有市場原因的“菜賤傷農”,而且因為政策原因,一般農戶被擠出果蔬種植,而不再有從果蔬種植中獲取利益的空間。若如此,則政策對農民造成的傷害要遠大于市場的傷害。市場的傷害是可以修復的,因為還存在循環,政策造成的傷害則不可修復,因為農民被徹底擠出去了。
五,
總結起來,目前出現的菜賤傷農的問題,不是流通環節的問題,也非生產環節的問題,而是在中國特殊城鄉二元結構下面的正常市場波動的一個部分。某種意義上,這種市場波動是無法克服的。目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政府部門的不恰當行為和新聞媒體不恰當報道,擴大而不是減少了這種波動。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面,政府應該做的事情主要應是收集相關信息,提供市場預警,加強安全監管,減少市場波動的幅度,而不是直接介入到流通環節和生產環節中去。
2011年4月30日上午
三農中國 http://www.snzg.cn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