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軍事學者、解放軍現役少將羅援上周在一個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提醒人們注意臺灣“和平分裂”的巨大危險,疾呼加強武力統一的準備工作。在當前兩岸關系開始走向緩和、人們曾經緊繃的神經終于可以稍許松懈的情勢下,羅援的這番言論可謂振聾發聵――臺灣問題艱巨復雜,惟有日夜惕厲方能有備無患。
羅援在演講中列舉了臺灣相關的民意調查數據,以證明他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他指出,雖然大陸向臺灣釋放了很多善意,但島內支持統一的人數并沒有上升,支持獨立的人數也沒有下降,主張急獨和緩獨(先維持現狀,然后走向獨立)的民眾占25%,主張永久維持現狀的民眾占20-25%,而這個“永久維持現狀”,羅援認為就是“和平分裂”。
雖然“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是我們一貫的宣傳,但羅援所列數據以及我們所能見到的其它很多民調調查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臺灣,臺獨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充分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非暴力手段進行促統工作當然要持之以恒地進行,但戰爭的方式決不能排除掉,對戰爭方式統一發生的可能性絕不能低估。而一旦戰爭成為唯一的選擇,人民解放軍在大規模的軍事斗爭中以及在軍事斗爭結束后將會遇到哪些情況?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應對這些情況?是需要我們未雨綢繆,有所預案的。
我這里暫且撇開美國和日本的介入問題(假定他們在解放軍速戰速決的情況下不介入),也撇開解放軍與臺灣軍隊的兵力對比問題(解放軍占有完全的物質優勢),只提出一個方面的問題供大家討論,那就是臺灣軍民在未來可能的統一戰爭中的抵抗意志將會如何?
抵抗意志的大小,在決定戰爭勝負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時候,交戰雙方中看似弱小的一方的軍民會在愛國主義或其他熱情的鼓舞下與強大的對手浴血奮戰,盡管在正規的戰斗中會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但會使他們的敵人付出沉重的代價,使他們不能速戰速決,這就有可能在國際環境方面或者在其國內政局方面出現一些不利于強大一方完成既定目的的因素。更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正規作戰結束后,弱小的一方以游擊戰的形式繼續抵抗敵人對自己國土的占領,使敵人深陷泥潭,無法完成對占領地區的和平恢復和有效治理。蘇聯在阿富汗、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對臺灣的統一戰爭是中國的內部事務,與蘇聯和美國進行的侵略戰爭當然性質不同,但僅就戰爭的形式和內容上來說,解放軍登臺后是有陷入類似困境的可能性的。這個可能性的大小,很大一方面取決于臺灣軍民的抵抗意志、取決于臺灣軍民到那時堅持什么樣的理念――支持獨立?支持統一?或者不論統獨但決不允許大陸軍隊武力登陸、強行統一?取決于臺灣軍民對這些理念堅持到什么程度。
對敵人抵抗意志的估計是影響一個國家對于戰爭、對于戰爭方式和進程進行戰略部署的一個重大因素。這里舉兩個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軍隊在戰敗后會不會投降的問題成為美國決策層關注的重點,因為這關系到是否準備派遣大量軍隊到日本本土進行作戰以及需要為此付出的巨大傷亡代價。當時一般認為,日本民族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把投降看作是極端可恥的事情,比死還要壞。但是美軍的情報部門在研究日本歷史時發現,日本歷史上對外戰爭不多,但內部諸侯之間卻紛爭不斷,在諸侯之間的戰爭中,戰敗者從來不在戰場上壯烈犧牲,相反,他們總是選擇投降。因此,日本的投降是有很大可能性的。他們的這個判斷被美國政府采納,影響了此后的對日作戰部署。
上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在準備戰爭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對各國國民精神、民眾士氣的研究。政府為此派遣了不少心理學家到各大國進行調查。其中一位被派到美國的學者在研究報告中警告德國不要把美國人看成物質主義者和頹廢者,相反,美國人是理想主義者而且富有朝氣。他建議政府千萬不要激怒美國,不要刺激它參加戰爭,因為他斷定,美國人一定會在戰爭中獲勝。而另一位派到法國的學者則根據他對法國民眾士氣的觀察斷言,德軍一定會輕而易舉的打敗法國。后來發生的事實證明了他們的觀察是正確的。
今天臺灣民眾的士氣如何?抵抗大陸武力統一的意志如何?現在也有一些說法。比如認為現今臺灣青年貪生怕死,逃避兵役現象普遍;軍隊內部紀律渙散,弊案叢生;臺灣軍隊深受反獨反共教育多年,只會為民主而戰不會為臺獨而戰等等。民情民意似乎對大陸很是有利,但實事求是的說,在這一問題上不能過分樂觀。臺軍一觸即潰,臺灣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幻想絕對不可有。臺灣孤懸海外多年,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60年的反共教育,其影響決不可掉以輕心。
假如臺灣軍民的抵抗意志十分頑強,而大陸又沒有有效的應對之策,使統一戰爭陷入長期化,那將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態:外部勢力勢必公開介入,國內各利益集團的矛盾將會由于對待戰爭的不同態度而激化甚至最后攤牌,疆獨、藏獨勢力乘機而動,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因此,對臺灣軍民士氣進行調查研究、準確估計,對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總體戰略部署是非常必要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