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盡快調整國家發展戰略
田忠國
縱觀世界歷史,所有強國的發展,都是國家戰略形成民眾共同意志,全體民眾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有發揮民眾的共同力量,激活民眾的創造性智慧,這個國家才有可能走上強國之路。而我國1949年前近百年的歷史,從反面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如果一盤散沙,就永遠無法逃脫受奴役、受壓迫的悲慘命運。正是基于對歷史的這種認識,1949年后,凝聚人心,團結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激活我國人民沉眠已久的創造性智慧并發揮出人民群眾創造的主動性,就成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共同責任。無數歷史事實證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和我國人民的共同智慧,創造出令世界震驚,也令敵對勢力痛恨的、光照千秋的偉大業跡,為我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條件。試想,如果沒有老一輩人共同努力打下的堅實基礎和條件,哪里又有改革開放?我個人認為,改革開放是前三十年歷史的延伸,那種否定歷史、否定前人偉大功績的態度,是歷史虛無主義,喪失主體價值判斷能力的表現。有人在我一篇短文后留言,建議刪除那個短文,理由就是別因那篇短文激怒了美國。殊不知,一個國家民眾的共同意志,永遠是另一個國家制定對這個國家關系戰略的重要依據,因為,民眾的共同意志代表的是國家意志,而政府意志不過是民眾共同意志的表達。如果一個政府的表達不是民眾的共同意志,那么,這個政府就會陷于背離民意、民心、民志的泥淖。
事實上,中國政府是中國人民的政府,代表的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立體的展現我國人民共同的利益訴求和捍衛國家利益的共同意志,是一個國家必須具備的、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基本能力。
一、思想文化戰略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線,因為,一個國家的立國思想,是這個國家形成主體精神和主體價值觀的源泉,也是形成價值邏輯、價值秩序和制度秩序的本源。也就是說,沒有立國思想,就沒有一個國家的主體精神、價值邏輯、價值秩序和制度秩序。我認為,維護立國思想,就是維護一個國家的生命。因為,一個國家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于這個國家擁有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價值邏輯、價值秩序和制度秩序。
根據我國六十年歷史的得與失,我以為,加強我國思想文化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管理思想文化呢?一般認為,思想文化管得過死,社會就失去了創新的活力,放任不管,則會因為思想文化的矛盾沖突導致社會動蕩。根據我的觀察與思索,認為,以立國思想駕馭多元文化,但多元思想文化不得挑戰、解構立國思想是所有國家的基本原則。比如,被某些人崇拜得五體投地的美國,左右兩派無論怎么爭論,但是,華盛頓建構的“民主、共富”的立國原則不得挑戰,但我國的現實是,人民民主和平等分享發展成果的立國原則,卻每每受到挑戰。而對于挑戰立國原則的行為,有人還美其名曰“言論自由”。
立國原則是一個國家民眾共同追求的理想,也即一個國家民眾的共同意志。如果一個國家允許某些人挑戰或解構立國原則,就是允許某些人挑戰民眾共同追求的理想和民眾的共同意志。這種現象說明,民眾的自由民主權利已經喪失到非常危險的地步了。因為,捍衛立國原則的主體永遠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如果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失去捍衛立國原則的基本權利,國家的未來是值得憂慮的。
由此可知,管理思想文化的關鍵在于,交給人民群眾捍衛立國原則的自由權、民主權和創造思想文化的自由權、民主權,這才是我國應該選擇的思想文化戰略。
二、政治經濟戰略
在經歷了經濟后,世界上必將出現新一輪政治上民主化、經濟上均衡化,新的歷史發展潮流,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并且,有的國家可能嘗試構建經濟系統還原機制,為經濟發展提供民主機制保障。當然,這可能是五年以后的事了。因為,從構建動態均衡經濟發展機制,到形成機制模型,再到構建經濟系統還原的民主機制,估計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我的這個分析、預測沒有錯的話,我國將如何選擇呢?
從歷史角度看,我國的立國原則,一是人民群眾的當家作主問題。二是建構動態均衡和諧經濟發展模式問題。三是人民民主專政問題。三大原則,互為因果,又相互保障,其立足點之高,令人嘆服老一輩革命家的宏遠目光。但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我國雖經六十年之努力,也經歷了不斷實踐社會共同理想的十年歷史,但至今缺少完整的、表達立國原則的程序系統,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理想,亦即,人民群眾對政治經濟機制的選擇權、決定權和管理權,還停留于向往中的理想階段。因此,構建人民民主的程序機制,促進動態均衡的經濟科學發展模式的形成,就成了我國首要的戰略任務。也就是說,我國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移到以建構人民民主程序機制為中心的關鍵時刻。
因為,沒有人民民主程序機制,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平等分享”就失去了保障。失去“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平等分享”的制度保障,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我國能否形成新的價值目標共識,即,改革發展的共識,在價值目標共識下,形成發展的、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標、共同意志,直接決定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三、教育與科技戰略
人們常常說,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但為什么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又如何培育這個發展基礎?回答卻很不一樣。我國近二十年的教革事實證明,我國選擇了教育標準化的改革路徑。為此,我在“標準時代的教育沒落”一文中進行了批判。批判的目的,旨在引起人們對扼殺創造能力的教育方式重視,尋求更好的、有利于激活創造能力的教育路徑。我在“標準時代的教育沒落”一文中曾這樣說:“教育的唯一標準就是開發出思維能力沒有,傳授知識再其次,科學的唯一標準就是創新,創新就意味著和原來的知識不一樣,就沒有標準。但是,事實上我國教育和科學界,制定的標準全是扼殺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而本該屬于教育標準和科學標準的,偏偏被視為異端邪說。”因此,調整教育和科技戰略,從標準化的教育科技模式,扼殺創新能力中走出來,就成了我國的重大任務。
在教育時代,培育不羈的思維能力就是培育創新能力,傳授知識永遠是為培育創新能力服務的,而不是相反。如果我國繼續實施標準化加傳授知識的教育戰略和標準化加實用性戰略,再過幾十年,我國的創新能力必將喪失殆盡。科學創新永遠源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叩問,而叩問未知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哲學思辨,而不是實驗與實用。當然,由哲學思辨到實驗,再從實驗到實用,可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對于科學發展來說是十分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如果沒有這個代價,就不可能產生劃時代的科學成果。試想,如果人類歷史在鉆木取火時代,就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或科學標準,到今天人類是不是還完全處于鉆木取火的標準時代?我想,這個簡單的問題是值得今天的人們深思的。
四、軍事國防戰略
從軍事國防戰略的角度說,世界上不外乎有兩種防衛方式,一種是主動防衛,另一種是被動防衛。主動防衛占有先發制人之機,被動防衛擁有車馬炮擺好,靜待來犯者的優勢,所謂以靜制動。但以靜制動的關鍵,在于靜中有動,主動出擊,轉以靜制動為先發制人。在我國前三十年的歷史上,從軍事戰略的角度說,主要是以靜制動,并據戰略底線,靜動互換;從文化戰略的角度說,主要是先發制人,以動制靜。這種軍事、文化交互作用的結果,就是解構了形成大的戰爭的霸權機制,為我國的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國后三十年,由前三十年的主動防衛和被動防衛互動戰略,轉為以禮相待為主的被動防衛階段,如果以以禮相待為主,輔之以主動防衛,形成互動,或許不失為戰略上的上上之策。但是事實上,我國只有前者,沒有后者,王者風范就成了霸權主義者手中的七寸。所以,我個人認為,王者風范需要王者風范的硬件,如果沒有硬件光有軟件,王者風范的軟件就成了被動挨打的告白。
近一個時期以來,胡錦濤總書記一再強調,我國要有打贏局部戰爭的能力,顯示了我國配置戰略硬件的決心,而梁防長的航母戰略,自然是我國國防戰略硬件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個人認為,海空戰略和空天戰略在我國國防事業中,都具有和核武器同樣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海空空間是我國拓展生存空間的首要條件,而空天戰略,則是成功實施海空戰略的保障。世界規則永遠是:弱國打贏強國,強國才會同弱國講理。也就是說,弱國只有打敗了強國,政治外交才具有實質性意義,否則,強國到弱國家里搶劫,最終還是搶劫者搶劫得對。因為,在搶劫者看來,影響其自由搶劫的力量,都是非法的,不合理的。而合法合理的唯一標準,在強盜看來就是強國可以到弱國國家自由搶劫。
所以,我以為,我國應該海空與空天互動,文化與戰爭并重,政府與民眾同行,構建我國的立體國防防護網絡,才應該是我國選擇的軍事國防戰略。
五、外交戰略
外交奏效的關鍵不在外交技巧,而在于國家綜合實力、國家意志和外交智慧的較量。技巧之說,不過是外交失敗方掩飾無能的遁辭。當然,我國對綜合實力的評價,陷入到純物質主義時代。其實,物質本身并沒有力量,所以,物質只有注入精神,其物質的力量才能顯示出來。比如,在朝鮮戰場,中美之間的武器裝備差距巨大,如果僅從武器裝備的角度,中弱美強,而且差距巨大。但事實上,物質弱的我方,在物質注入強大的精神之后,真正的強者是我國而非美方。由此可知,物質力量的強弱并非是強者的標志,精神的強大,可以使處于弱勢地位的物質力量變得強捍無比。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某些外交家,缺少宏觀的哲學觀照能力,僅從物質層面評判其背后的實力,縮頭烏龜式(打不死我就賺了大便宜)的外交策略,就成了某些外交家的首選。但對于國內的愛國力量,概不手軟,一律稱之為民族主義者。
使用民族主義概念的先生,其實并沒有搞清楚民族主義的概念。某個民族仇視其它民族的語言或行為,我稱之為民族主義者。和民族主義相對應的是愛國主義。但什么是愛國主義呢?以大無畏的精神,捍衛本國國家和民眾利益的語言或行為,我稱之為愛國主義。在國家概念存在前,泯滅愛國主義,或者仇視愛國主義,或者反對人民群眾擁有愛國的權利,其本質就是仇視人民大眾捍衛國家和民眾利益,剝奪人民大眾捍衛國家利益權利的行為。
明確了這些概念,我以為對我國分清事非,制定外交戰略是有好處的。
制定我國外交戰略,我以為一要堅定的捍衛我國國家和民眾利益。二要國內綜合實力為依托。三要夯實戰爭意志、戰爭表達的精神基礎。四要以國家意志為外交表達的最高標準。因為,政治與外交,是建構在國家綜合實力與戰爭實力基礎上的智慧的較亮,是國家意志的表達。
六、工業強國戰略
前面說過,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切的一切之基礎,因為,教育是開發智慧的偉大工程。而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開發新智慧,不斷創新的過程。那么,如果說教育是一個國家基礎的基礎的話,工業則是一個國家的骨架,是一個國家民眾共同智慧的標志。從全球視野上看,一個國家再富有,但沒有強大而又完善的工業體系,這個國家都不是強國。但拉動工業成長的最重要力量,就是打造海洋業(航母)、航空業、外空業、軍備業。因為,沒有軍備業、航空業、外空業、海洋業,就拉不動高科技產業體系和制造業體系的形成。
所以,工業永遠是強國的唯一路徑。
七、農業機械化戰略
我國農業的唯一出路在于機械化,但機械化的前提條件是可以擁有大面積耕種的土地,而不是私有化,把大面積的土地分割成零星的條條塊塊,或者讓資本吞噬農民的生存之源。因為,我國有九億多農村人口,既便取消城市與農村的戶口之分,九億多農村人口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還是土地。讓資本吞噬農民的土地,迫使他們離開土地,就意味著迫使九億人造反。因為,失去基本生存條件的人,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造反”獲取基本的生存條件,這是一。其二,由于計劃生育等原因,我國老齡化將會加速到來,城市是這樣,農村也是如此。因此,養老的責任就成了集體和國家的責任。因為,到那時,個人將會失去養老的能力。置此情況下,加強集體力量,為養老打下基礎,就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其三,除水庫之外,我國前三十年積累的水利條件,基本上已經損失殆盡。如果一旦遇到大災之年,我國將會失去抗拒風險的基本能力。所以,我以為,農村必須走集體化、機械化、水利化的路子,才能給我國的和平發展打下基礎。
八、內需帶動經濟發展,應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
廖子光 先生曾說,我國生產總值的75%依靠出口。這一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已經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也就是說,內需支持生產總值的能力,僅有25%左右。如果 廖子光 先生的數據沒有多大誤差的話,我國經濟處境可能比最壞的估計還要嚴重得多。我曾經估計我國經濟大約需要十年左右的調整時間,才能由投資、出口拉動型經濟轉變為內需拉動型經濟的形成。但從現在的數據看,這個估計還是過于樂觀的。
在此前,我曾寫文章多次建議,把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比率降下來,降到可以確保經濟安全的區間,并把降下來的比率拿出來平均發錢或以發購物券的形式,剌激消費。有人認為,我國擁有巨額存款,只要將其釋放出來,就能在經濟危機狀態下發揮出重要作用。事實上的確如此。但問題是,巨額存款中的群體大部分是不需要消費的人群,而需要消費的人群是沒有存款的,或者說,有也很少。其中所占的比率是微不足道的。當一個人的年收入水平超過數百人甚至數千人年收入總和的時候,經濟危機就成了發展中的必然。因為,占有率擊潰了整個經濟的循環系統。所以,建構動態均衡的經濟發展模式,才是我國經濟走出危機,步上良性發展軌道的唯一選擇。
結束語
我一直認為,經濟發展問題最主要的是個經濟思想和發展觀念的問題,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思想觀念的直接產物。這就是我把思想文化戰略放到首位的原因。思想文化決定政治經濟機制,政治經濟機制決定社會價值秩序、制度秩序,社會價值秩序、制度秩序決定社會機制,社會機制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胡錦濤總書記一再強調:“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同平等分享。”而這個“平等分享”發展成果,就是建構動態均衡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沒有“平等分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機制,擴大內需就可能成為中央和人民群眾無法兌現的共同向往。我曾經說過,內需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沒有內需,就沒有了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這是一。其二,拉動經濟發展的另一條路子就是海洋業(航母)、航空業、外空業、軍備業,因為,它是工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但內需和海洋業(航母)、航空業、外空業、軍備業的比率,一定要合理,相互促進,而不能使一方損害另一方。其三,教育和科技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是,過去我國一直認為,教育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徑就是收費,殊不知,這是損害內需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拉動方法,應該是政府對教育的投資。
從我國六十年的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上看,現在我國到了必須調整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因為,國家發展戰略,簡單的說就是黨和國家的生命。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