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失業職工最怕的一個詞
庫爽生
如果在原國企職工、現下崗失業職工中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你最怕的一個詞是什么?我敢肯定,“改革”這個詞必定位居榜首。
對于國企改革,工人們并非生來就怕。曾記得,1980年代中期以前,經濟體制改革以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中心環節,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增強企業活力的改革措施,諸如放權讓利、經濟承包制、員工競爭上崗、管理干部公開招聘、工效掛鉤等等,都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國企改革措施,受到了職工的歡迎和支持。
但是,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化,工人們對改革開始怕了。1992年開始的國企“砸三鐵”改革,即以“鐵心腸、鐵鐵面孔、鐵手腕”,砸爛職工的“鐵交椅、鐵飯碗、鐵工資”,改革矛頭指向工人,很多工人聞而喪膽。
隨后,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的口號叫響全國,很多工人含淚告別崗位。但是,這個時候,大多數工人還只是暫時下崗,廠籍尚在,一旦企業經營形勢好轉,就可以奔赴戰斗崗位,重新端起自己久違的泥飯碗。因為“國退民進”的颶風尚未橫掃神州大地,只是在局部刮起旋風。
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國有企業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的提法,開始甚囂塵上。原來的“砸三鐵”深化為“砸國企”,產權私有化改革隆重上演。在全國各地,只要還是公有制,就被改革者虎視眈眈“盯”上了。如果是資產優良的企業,就“靚女先嫁”,趕快“嫁”出去,賤價沒關系,權且當作嫁妝;如果是經營比較困難的企業,那就趕快“送”除去,以免像冰棍一樣融化了,白送也沒人要,成為一輩子待字閨中而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豈不可悲?于是乎,快賣賤賣國企蔚然成風,地方國企成建制成批地從神州土地上消失,或者私而忘公,“城頭變換大王旗”。地方官員們為此創造了足以載入史冊、留名青史的“政績”。
這次歷時上十年的國企改革,披荊斬棘,所向披靡,一路凱歌高奏,捷報頻傳。國企是工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人們的飯碗被釜底抽薪:不止是下崗,下崗尚有崗位可以期待,當時稱之為待崗者(和厲以寧首創之“待富者”異曲同工);然而,企業沒了,原來的再上崗之希望被斬草除根,只能喪魂失魄地拿一點遣散費,無奈地卷鋪蓋走人。所以,在這個階段,說起“改革”二字,工人們不寒而栗,由怕生恨。實際上,眾多國企在內部實施“分塊搞活”的改革的時候,工人們就領教了改革的厲害。凡是被試點“分塊搞活”改革的分廠,其職工無不大呼上當:工資巨幅下降,崗位朝不保夕。
工人們是通情達理的,也是與時俱進的,絕非天然拒斥改革。他們心中有一桿秤,什么樣的改革措施對國家、企業、職工有好處,什么樣的改革措施對國家、企業、職工有災難,他們心里是亮堂的。私有化改革,使國有資產快速大量蒸發,也使他們喪失了勞動權,使他們的生活面臨可怖的危機,人格遭遇社會的踐踏。這樣開歷史倒車的改革,工人們會歡迎會理解會支持嗎?
數以千萬計的原國企工人生活水平不斷滑坡,說不清究竟倒退了多少年,可是,我們的主流媒體動輒來一句“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之類的歡呼,不知道這些媒體是否考慮過廣大下崗失業職工的內心感受?
是的,這些年,城市的街道拓寬了,樓房長高了,街上的高級轎車多了,別墅群像雨后春筍不斷從平地冒出……但是,這些與下崗失業職工關系不大,確切地說只有用目光欣賞的資格。而這種欣賞不是享受,而是一種心靈折磨。他們仍舊在自己的“貧民窟”里,為一日三頓飯而發愁。耳聽慶祝改革的炒豆子一樣的鞭炮聲,下崗失業職工的心,是落寞的,是凄涼的,是自卑的,是憤懣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