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為什么都賠錢
剛剛參加內蒙古衛視財富非常道的節目錄制出來,覺得很多話剛剛開頭就被主持人給噎了回去。比如我談為什么國內金融機構和大多數企業只要沾上外匯投資就賠,這其中大有文章,但人家不希望我往下談。
最近,我看了許多有名有姓的人物談為什么中國不敢減持美國國債,為什么要積攢那么多美元?這與我上面的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記得早在去年我與幾個親朋好友聊天時就談到,中國的金融高層基本已經被海外軍團占領,很多高官是海歸派,甚至有高官的老婆就是美國人(綠卡)。而在許多銀行包括金融機構,擁有“海外關系”成為時髦,仿佛與國際金融巨頭拉上了關系就能掙錢,久能使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馬上提高一大截。
毫無疑問,外國的金融管理肯定比中國人高級。但是,外國人的高級正是以賺你的錢來體現的。因此,所謂“海外關系”實際是內奸。
總結起來,在過去的金融危機中為什么中資銀行遭遭重創,為什么中國非要買那么多美元?他熱愛相信外國人,尤其是身邊的“外國人”了。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事件是,在數年前幾大國有銀行改制時,海外金融機構以非常少的資金入股,不但成為國有銀行的戰略投資者,而且擁有非常大的話語權和知情權。如高盛、安聯、美國運通之于工商銀行,美國銀行之于建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之于中國銀行等。這些金融巨鱷不僅以非常便宜的價格擁有中國金融機構的股權,而且具有越來越大的發言權。它們不但輕松地取得巨額財務收益,而且通過介紹業務的途徑將它們的爛賬轉賣給中國。目前,它們的目的基本達到,或者說已經變臭,于是大規模減持中國金融機構的股票成為首選。據外媒報道,自分別出任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中資銀行戰略投資者的淡馬錫,自去年就開始減持中行、建行股票,而建行的另一戰略股東美國銀行也表態有意將部分建行股份獲利套現。從現在的情勢看,一旦這些股份限售令解禁后,外資戰略投資者還有很大的動機去減持股份,而當年入股價格和現在市價的巨大差異則意味著,這些外資機構就是全部賣出,也會賺得盆滿缽滿。
更惡劣的是,它們將中資銀行引入套中。從去年年中至今,我們就已經看到多起這樣的事例:去年7月,國開行22億歐元入股巴克萊;去年10月,工商銀行55億美元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今年,中行曾并購了瑞士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并以23億元入股法國洛希爾銀行(占比20%)。不過,事實已經證明,這些資金大多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以高價買入的“傻蛋投資”,幾個月的金融危機已經使這些投資大幅縮水,從而造成了巨額浮虧。其虧損程度從平安對持有富通股份的資產減記中可見一斑--自2007年10月以來,平安買入富通股票成本為人民幣238.74億元,而日前平安對富通股票投資的減值規模達到了人民幣157億元!
在股權上相互投資,價格卻低賣高買。為什么這樣傻?都是內部人被收買,或者干脆就是拿著中國人工資卻為外資金融機構打工的內奸。據此前各商業銀行中報披露,建行其時持有美國“兩房”相關債券賬面價值32.50億美元;工行持有的兩房債券面值合計27.16億美元;中行集團持有兩房發行債券的賬面價值為106.37億美元,“兩房”擔保住房貸款抵押債券的賬面價值為66.49億美元。截至9月18日 ,工行持有雷曼相關頭寸1.518億美元;中行對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貸款余額為5000萬美元,此外還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這些投資基本全部打了水漂,而多少人因此發了大財,我們只能想像。當我們看到今年中行的業績要遠遜于農行時,可不要驚訝,因為農業銀行的“海外關系”很少,而且進不了決策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