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國有經濟規模的底線應有客觀標準
2008年10月16日 《董事會》
我們這樣的大國,國企的數量跟規模,必須有個底線,就是保證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國家安全、發展戰略的經濟基礎不受到威脅和損害
文/本刊記者 彭金濤
(高梁,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董事會》:自國資委成立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便是聯合重組,對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包括央企和地方國企在數量和規模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此你怎么看?
高梁:國有企業的數量與規模應該有多大?不能盲目按照一些自封的權威的說法,國企不是越少越好,甚或有稱全部退出競爭領域,那當然不行。多種所有制競爭有利于國企提高素質,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讓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我們調整國有經濟的結構和布局的工作,大體達到目標。我們這樣的大國,國企的數量跟規模,必須有個底線,就是保證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國家安全、發展戰略的經濟基礎不受到威脅和損害。在社會公益服務、基礎設施、基礎產業(交通、能源、物流、信息)、戰略性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等領域,是必保的。
對于國資委的中央企業大規模重組的方案,我希望這一方案對現有不多的中央重點企業,不會傷筋動骨,而是有利于理順領導關系,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董事會》:在央企和地方國企大規模整合的情況下,如何保證這樣的底線?
高梁: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則我們要了解:
首先,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和追趕型發展戰略的核心力量。
我們要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就必須不斷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壯大。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國家引導、推動、調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199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既是推進工業化和產業升級的主力,也是維護分配公平和社會穩定的主力,這一功能是不言自明的。
實際上,所有成功實現追趕戰略的后起國家,其工業化進程無一不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機結合的過程。在全球化條件下,后進國家的幼稚產業必然受到發達國家的強勢競爭和打壓。國家要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就必須保持對戰略性產業的絕對控制權,既要經受競爭的鍛煉,又要給以適當保護和扶持。積極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要以保持經濟主權,即以國家的戰略利益為前提。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同樣要遵循這一基本規律。
我國經過6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自主工業體系。即使在今天,我們的重化工等支柱產業和多數戰略高技術產業中,國有經濟仍占主體地位。這是我們已經初步形成的“比較優勢”,是未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礎。
《董事會》:除了國有經濟占主體地位的支柱產業和戰略高技術產業,中國的很多產業是面臨危機的,我們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
高梁:我們必須牢記,今天我們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搞經濟體制改革,進入WTO后,國際資本正在加緊向我國各產業領域滲透和蠶食,擠壓我國內市場。在強大的國際資本面前,剛剛興起的民營資本實際上是沒有多少抵御能力的。國有經濟國有工業過去和將來作為工業現代化的中堅力量的地位,決不能動搖。國家必須在這些戰略性領域保持絕對控制權(即控制產權、經營權和技術進步主導權),這是我們在面對國際強手的競爭面前,最終能立于不敗之地的最后保證。
關于壟斷企業的改革,由于所涉及的行業都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并且牽涉到各重要行業獨特的技術經濟特點,就不能一刀切地通過“國有產權退出”的方式進行,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
其次,國家控制支柱性、戰略性行業的產權和控制權,是貫徹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戰略的基礎。
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最基本的體制保障就是建設以本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是落實自主創新戰略的根本體制保障。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本土企業的企業規模、行業組織程度、研發能力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目前我國科技資源主要集中于國有科技部門和大型企業中,而作為科技資源主要部分的科研團隊不是用錢能買得到的。要充分發揮現有的科技和產業資源,發揮好市場競爭機制和部門協同機制,現有的大型國有企業作為自主創新主體的地位是不能動搖的。必須指出,所謂“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在華建研發機構也是自主創新的主體”的說法,既缺乏邏輯,也沒有事實根據,是根本錯誤的。
第三,國家控制支柱性、戰略性行業的產權和控制權,是國防安全戰略的需要。
獨立自主的科技和工業體系是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基礎,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國防科技工業是任何大國的安全支柱,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尤其要由國家絕對控制軍事科技和工業核心部門。但是,軍工如果與國民經濟脫節、自成封閉體系,就是低效浪費且不可靠的的體系。只有依托整個國家的科技和工業,保持與民間企業的互補互通,才能保持國防工業的活力和整個工業結構的彈性,優化宏觀資源配置。所以,一個國家保持對關鍵工業部門領域的自主性,既是保證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當前,在民營企業的實力相對弱小、無力抵御全球資本向我本土工業體系的市場積壓和產權滲透的情況下,國家保持對重點產業和企業的控制,就是絕對必要的。
有的經濟學家主張“國有經濟是重化工業趕超戰略產物、違反現階段比較優勢”,“除軍工企業外的國企均可退出市場或賣給外資”,這是缺乏國家安全戰略和發展戰略的基本概念,不懂裝懂。照此辦理,勢必誤國誤民。
《董事會》:國企改革最初是要充分放權,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后來又再提某些領域退出市場,是回到了起點,還是跌入了陷阱?
高梁:過去國有企業涵蓋所有行業,比重過大,而且實行全面的計劃管理,是很難管好的。經濟規模越大,這個問題越突出。調整國有經濟的結構和布局,讓國家控制的資本集中在關系國計民生的、經濟命脈和戰略性產業,這是十分正確的。問題在于,上述部門很多也是競爭性領域。那種要求“國有經濟退出所有競爭領域”的主張顯然是錯誤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