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新中國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100 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為什么?因為我們落后,西方工業國有能力打敗我們。新中國的前30年,中國共產黨做了一件最大的好事,就是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一個財力微薄的農業國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裝備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相應的技術能力,為后來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基礎。今天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這是第一條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同富裕,首要條件是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堅持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動搖,這是保證 14 億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要通過促發展和深化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高梁,經濟學家,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經濟導刊》雜志總編輯。主要著作有《挺起中國的脊梁:全球化的沖擊和中國的戰略產業》《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理直氣壯地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等。
01
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主義
工業化的首要保障
瑪雅:新中國 70 年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在 2010 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創造了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工業奇跡,我們走了一條什么樣的路?
高梁:這 70 年走過的路,是一個偉大的中國特色工業化歷程,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雖然兩個階段在工業總量上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如果沒有前 30 年夯實的工業基礎,就不會有后 40 年的總量激增;有了量的擴大之后更實現了質的提升,才有中國今天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從工業發展來看,我認為,改革開放 40 年的巨大成就既是在前 30 年基礎上的飛躍,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超越。這個過程中的“起承轉合”構成了我們獨特的工業化道路。
瑪雅:具體來說,獨特在哪里?
高梁:中國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一百年前的今天,我們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被人奴役、任人宰割。為什么?因為我們落后,西方工業國有能力打敗我們。新中國的前 30 年,盡管在政治上犯了不少錯誤,包括在經濟建設上也走過彎路,但是中國共產黨做了一件最大的好事,就是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節衣縮食,在一個財力微薄的農業國基礎上,以最大的努力提高積累率,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裝備工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相應的技術能力,為后來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基礎。我們今天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這是第一條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瑪雅: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工業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撐。
高梁:這個意義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沒有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中錘煉出來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沒有黨對人民強大的感召力和組織力,沒有一代共產黨人的廉潔奉公和忘我奉獻,中國的工業化就是不可想象的 —— 在短短 30 年時間里,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形成自己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基礎,邁上了工業化的第一個臺階,這在“常規”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的。
后來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想學我們,依靠本國力量發展工業,搞進口替代。可是他們的官僚體系擺脫不了低效腐敗頑疾,本該用于工業積累的資金大量流失,進了官員的腰包;本國工業沒有競爭力,工業化目標遙遙無期。這和中國當年的洋務運動非常相似,說明靠舊的官僚體系搞民族工業是很難搞成的。很多后進國家因為能力不足,就把希望放在引進外資上。這樣當然可以很快形成工業能力,GDP 也好看。但問題是,工業積累的財富不是你的,很大一塊兒利潤外流,而且很難形成本國的技術能力;不能形成自己的積累,將來的發展道路就非常難走。
這一點恰恰是我們和其他大的發展中國家不一樣的地方。新中國前 30 年不但政府清廉,有超強的組織力,而且社會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差距。全國上下同心,要窮一塊兒窮,大家一起勒緊褲腰帶,甚至不惜付出血的代價,把社會經濟剩余和潛力盡可能挖掘出來,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就是共產黨的傳統。共產黨對中國的工業化奠基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
02
前 30 年打下的基礎
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瑪雅:中國改革開放后,每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 的數額一直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2002 年更是超過美國,成為最大外資投資國家。我們大量利用外資,為什么沒有像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難逃受制于人的命運,卻在經濟全球化中異軍突起,取得成功?
高梁:中國為什么能成功?有人說,市場是唯一的靈丹妙藥,前 30 年一無是處。但是他們回答不了一個事實:為什么同樣實行市場經濟、對外開放,中國能夠成功,其他很多國家不成功?這個問題,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看清楚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相互關聯,恰恰是前 30 年打下的基礎,為改革開放創造了條件。
在我看來,中國改革開放得以成功有三個重要前提:一是我國在 20 世紀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贏得了與西方平等相處的政治地位;二是通過計劃經濟的動員體制,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初步建成獨立自主的工業、科教、基礎設施體系,同時全民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從而在對外開放中能夠保持民族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家調控能力;三是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凝聚了全社會,政府的社會管理及社會動員能力空前提高,從而形成了多數發展中國家無法相比的政治優勢。
瑪雅:新中國前 30 年建立的政治大國地位、工業和科技基礎以及人力資源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初始條件。
高梁:還有一點值得強調,就是人的精神。毛主席當年說,不吃嗟來之食,吃嗟來之食肚子疼。有學者說得很在理:新中國前 30 年的經濟建設,一是靠經過革命斗爭考驗的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二是靠自力更生;三是靠全國人民上下一心,艱苦奮斗。這種精神不僅集中體現在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在各行各業的建設中也都得到了體現。
瑪雅:前 30 年不僅為改革開放積蓄了物質力量,也積蓄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高梁:這些為后來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中國就是一般的發展中國家。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就只能受制于人,因為你的高科技永遠上不去。中國不一樣,有自己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基礎,有自己的工業管理隊伍和技術隊伍,能夠組織自己的人才和資源進行攻關,這樣科技才能上去。
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經濟主權都是國家政治獨立的基礎,而科技進步的主導權是經濟主權的基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關鍵技術被人卡脖子,受損失的不僅是經濟利益,也會對國家安全利益造成損害。正因此,新中國前 30 年打下的基礎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沒有這個基礎,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就會缺乏積累。那樣就只能依靠外資,依靠外資就會被外資所控制,這就是今天拉美一些國家的狀況。
概言之,中國規模巨大的工業體系,是在社會主義體制框架內起步的。新中國前 30 年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舉全國之力,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后來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
03
在以我為主的基點上
開放引進、學習吸收
瑪雅: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蓬勃發展,也帶動了科技的不斷進步。
高梁: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借鑒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即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在市場拉動下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帶動本國的技術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拜前30年所賜,中國工業界有了系統化的學習機會,并快速取得進步。日本、韓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工業增長的側重部門有所不同,最初是輕工業、紡織業,然后是重工業,再后來是高技術產業。而中國在對外開放之初,已經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工業結構,有很強的內生的消化吸收能力。這使得我們可以“輕重并舉” —— 在輕工業出口加工業起飛的同時,著力推進重工業的進步,通過引進學習吸收,得到了一個整體的系統性的提升。這一點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所不具備的,是我們的優勢。
瑪雅:我們是兩條腿走路,所以走得更快更遠。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上世紀 60 年代以后有過 20 多年超過 7% 的增長,被稱為東亞奇跡;中國改革開放 40 年以平均每年 9.4% 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奇跡。
高梁:從上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紀的前 10 年,國際市場拉動出口加工業高速增長,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特別是在 2001 年以后,中國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工廠”。我們看中國工業產值的曲線,從 90 年代開始上升,2001 年以后急劇加速,2002 年到 2012 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 23% - 26%。工業連續 30 多年持續增長,這么大的體量、這么高的速度,在世界發展史上只此一例。2018 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 90 萬億元,大約是美國的 65%。
瑪雅:在技術進步方面,我們也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
高梁:總體來看,我們在發展中國家中是優等生。以高鐵為例,從 2004 年大規模引進到現在才 15 年時間,在總量上已經全球第一。中國高鐵總里程超過 3 萬公里,高鐵覆蓋面擴大帶來的出行便捷,今天大家深有感受。在技術上,我們消化吸收,兼收并蓄,超過了三家先行者 —— 法國、德國、日本。我們的進步絕不是單純靠引進,而是有多年積累,引進國外技術后通過學習消化再創新,否則不可能成功實現國產化。高鐵在引進之前鐵道部做過多年的前期研究,積累了很多技術力量。我們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帶著問題去學的,所以學得非常快。
瑪雅:有篇文章談中國高鐵的發展,很精彩。其中一段寫到:協商沒產生期望的結果。面對德國人的獅子大開口,中方首席代表把剛點燃的一根香煙按滅在煙灰缸里,微笑著扔下一句話:“各位可以訂回程機票了。”
高梁:高鐵在引進后能夠這么快國產化,跟鐵道部的壟斷地位有直接關系。談判引進時只有鐵道部一家出面談,西門子要價太高,那就換別的客戶。外國資本家在中國“橫”慣了,跟誰打交道都趾高氣揚,沒有中國人的話語權。所以,對中國的國家壟斷最恨的恰恰是跨國資本家。他們巴不得中國一盤散沙,沒有競爭力,由他們這些寡頭來分而治之,占據壟斷地位。
高鐵的成功還證明,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在技術上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想要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適當的集中,強調政府的作用 —— 組織協調和統一對外競爭,是有好處的。
瑪雅:中國作為技術后進國家,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且是相當有效的。
高梁:再比如三峽。三峽水電站機組是 70 萬千瓦的,而我們當時能做到 20 萬千瓦、30 萬千瓦就不錯了,所以只能引進。當時和英國公司談,以市場換技術,左岸 14 臺機組由你設計并供貨,但條件是你得轉讓設計圖。右岸電站是我們自己建的,在他設計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質量更好了,發電量超過了當時的設計水平。這方面是中國人的長處,善于學習。
瑪雅:香港中文大學王紹光教授說過一句話,“善于學習是中國體制的活力所在。”
高梁:中國人的學習模仿能力非常強。所以這幾十年來盡管國門大開,外資“呼呼”都來了,我們還能保持核心的部分是自主的,還能支持自己的國防工業上去。改革前期的 20 年因為沒錢投資,中國的國防工業一塌糊涂,人員大量下崗;后來有錢了,國防工業很快就上去了。這樣的事別人看著也暈呀 —— 很多技術都是封鎖的,中國人怎么自己就搞出來了?
“北斗”就是個例子。本來我們想和歐洲的伽利略合作,形成中歐共有的一套衛星導航系統。但美國從中攪局,威脅歐洲不許讓中國進來,逼得我們只能自己干。結果因禍得福,現在北斗比伽利略厲害。
瑪雅:2019 年北斗高密度組網。6 月 25 日第 46 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上天。
高梁:類似這樣的事讓美國人也有點兒怕。所以,美國人的“中國威脅論”是有實在內涵的。他確實擔心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發展起來,最不能容忍后來者的趕超。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恰恰是在前 30 年積累了工業和技術能力,樹立了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的精神,我們才有今天的工業、科技和國防力量。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像現在很多人一樣崇洋媚外,什么都是外國的好,我們的國防工業就不要想,就是大陸版的臺灣。
國家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是堅持以我為主還是讓外國人為主,這是國家建設的根本方針問題,是一個不可不辯論清楚的大是大非問題。這個問題不說清楚,“以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就是一句空話。堅持獨立自主,在以我為主的基點上開放引進、學習吸收,這是中國經濟建設的基本國策;否則就會回到過去的依附狀態,從技術依附變為經濟依附。鄧小平說過,任何外國都不要指望我們做他們的附庸。我們今天在進一步對外開放中,要特別記住這句話。
04
后來者的追趕不能有任何懈怠
瑪雅:所以美國人杯弓蛇影,說我們“威脅”。中美貿易戰的真實指向就是高科技。
高梁: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好事。通過中美貿易戰,大家對我們的工業實力有了一個反思和更加清醒的認識。2010 年中國工業產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后,不少人產生了一個錯覺,好像我們用不了多久綜合國力就要世界第一了。有人說“中國進入了后工業時代”,他們只看到了表面,沒看到深層的內容。當代工業科學技術是在全球競爭中不斷升級提高的過程,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包括控制、網絡通信、檢測、數字化設計技術的應用,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技術邊界在不斷擴張。德國今天還在講工業 4.0 時代,也就是智能化時代,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所謂“中國進入了后工業時代”,不是一個準確的說法。
瑪雅:能不能說我們的工業化完成了?
高梁:從規模看,可以說基本完成了。門類齊全,哪一類都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好東西。從競爭力來說,比上不足,不如美英法德日,但是比起其他發展中國家,還是強了不少。
瑪雅:門類齊全,高精尖欠缺。
高梁:高精尖欠缺不少,這一點必須清醒,尤其現在國際環境不一樣了。現在美國把中國視為頭號競爭對手,今天收拾中興、明天對付華為,你不知道他在什么時候、什么領域會給我們出什么樣的難題。通過貿易戰,大家現在清醒了很多,看到我們現在的經濟還是一個大而不強的結構。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只會做大路貨、低技術產品,高端的都不會。我們在很多方面有很了不起的成績,有很多新產品、新技術。
瑪雅: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 2019 年 4 月發布報告稱,中美技術創新差距日益縮小,部分領域中國已超越。
高梁:在某個項目或某項技術上可以這么說。比如空天飛行器,速度達到了 10 馬赫。普通戰機 2.5 馬赫就不得了,要達到 10 馬赫,很多技術難關要攻克。這類新型裝備人家在做我們也在做,在實用化方面我們可能略強一些。所以可以說,在某些領域,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從過去只能望其項背,到現在能夠比肩而行了。
但是必須看到,我們在基礎科技方面,在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方面還有很多短板。比如集成電路芯片加工,人家現在精度達到了 5 納米,就是 1 微米的千分之五。這樣的極端制造,對加工設備的要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機械加工的理解范圍。類似這些領域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還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兒,得拼盡全力往前趕。而且你進步人家也在進步,可能你快趕上了,人家又往前進了一步。他們是先行者,工業化已經走了幾百年;我們剛剛在追趕,后來者的追趕是不能有任何懈怠的。
瑪雅: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高梁:現在中央提出,對卡脖子的關鍵環節、關鍵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加強國家創新體系,綜合利用政府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政產學研結合。政府要統攬整個過程,從基礎研究到產品研發到最后新產品的應用,產學研各部門協同,形成一體化創新機制。
瑪雅:政產學研結合和以前的國家組織科技攻關一樣嗎?
高梁:有相近之處,也有不同。當年在有限的重大項目上,“政產學研結合”是存在的。國家統一領導,全國一盤棋;一聲令下,上下聞風而動。比如兩彈一星,全國各地不管是大學、科研機構還是企業,只要有優秀的專門人才,海歸也好本土也好,說調就調。像鄧稼先這樣的科學家,調去以后一輩子就隱姓埋名了,獻身于國防事業。
我關注過的運-10 大飛機也是這個機制。中央下文件,空軍幾個將軍成立航空領導小組,國家馬上撥錢先做起來,再從全國上百個部門單位抽調人。那時是行政命令為主,靠人的覺悟和奉獻精神來支持這項事業。這種精神非常感人,到今天還有很強的感染力。我讀到那些事跡時熱血沸騰,覺得當時我要是在那兒多好啊!
今天情況有所區別,市場化了。但還是由國家決策,設立國家級領導機構,并提供一部分資金。根據任務需求組建隊伍,主要技術部分由主體科研團隊負責,有些分項目向社會招標或尋求國外合作。有關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和項目承擔單位形成合作關系,以合同為紐帶。
瑪雅:市場機制下,如何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是個新問題。
高梁:現在關于新型舉國體制,正在進行研究。各方協同,真正能夠形成技術的供給方和需求方聯系順暢,不同單位的合作無縫銜接,大家在市場上有競爭有協作,都能發揮所長,還能達到利益平衡,這是一門學問。實際上,美國大多數重大國防科研項目 —— 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等等,也都是實行類似的舉國體制。
以新型舉國體制來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不是一日之功。這當中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新產品開發、試制和驗證等諸多環節,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使用問題。高端技術市場在跨國公司手里已經三四十年了,我們的產品搞出來,在性能、價格上未必有競爭力。如果市場不認,用戶不用,你前面的創新就等于白費。所以,市場怎么能為本國企業的新技術和創新產品給出一點兒空間,讓它的資金能夠回流,來養育新的產品、新的高技術企業,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大問題。
瑪雅:發達國家為了支持本國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規定在一段時間內市場上只能使用某種技術和產品,我們可以效仿。
高梁:總之,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的工業化國家,我們追趕的路還很長。真要在技術上趕上歐美和日本,至少要以 10 年計算,一個、兩個、三個 10 年。這個任務非常艱巨,有很強的挑戰性。
05
保持戰略性產業的自主性和可控性
瑪雅:現在提出,金融改革服務于制造業。從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來說,如何認識這個問題?
高梁: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金融改革要服務于制造業,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所需的融資服務。特別是一些重要企業,必須加以扶持。比如集成電路或者 IT 類的,這類企業是高風險的,將來可能是高收益的。如果沒有這樣的企業成長起來,中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國。2008 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低迷,但發達國家在這些高技術領域還在不斷前進,一代一代往前走。中國必須跟著走,而且最好能先期布局。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金融對這樣的行業、企業,必須給予有力支持。
瑪雅:在投資方面要向這些企業傾斜?
高梁:戰略性產業,比如裝備制造業的核心部分,包括一些軍工企業,眼前可能賠錢,但必須堅持經營,軍品民品并重,干到一定程度它就活過來了。裝備制造本身是資本密集型的低利潤行業。一些國有企業因為是生產國家重點戰略產品,任務不飽滿,所以研制成本和運營成本很難收回。對于這類企業,國家應該給以一定的政策傾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必須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
瑪雅: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現代裝備制造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脊梁。
高梁:說得對。由于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地位,國家必須對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部分保持自主性和可控性。從執政基礎、產業安全和國防安全的角度看,裝備制造業的核心部分不能放棄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對行業中的重點國企,應該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促進這些企業做優做強。
同時,在全面推進產業升級戰略中,必須確保本國產業的自主性,從而保證國家對戰略性產業的可控性和可動員性。國家必須掌握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產業、產品和技術,重點企業(包括骨干國企和民企)一定要由本國資本控股。在此前提下,使這些企業成為實施技術創新項目的主力、“軍民融合”的主要載體,以及響應國家動員和承擔重大任務的可靠力量。
瑪雅:國家要有一批重點企業在手里,這是共產黨執政的有力抓手。
高梁:關于金融服務于制造業,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指出。盡管中國經濟在體量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將來可能成為第一,但我們畢竟是近 14 億人口的國家,講人均還差得很多。企業的實力,包括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和美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大企業集團相比,還差著一個數量級。在金融實力和技術實力還趕不上人家、企業單個對等競爭比不過人家的情況下,如果過快地放開市場,我們肯定玩兒不過人家。西方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是集團化、跨國化,用跨國公司這種強大的組織力,來和你一個國家單個的企業競爭。我們在工業競爭力或者整體經濟競爭力比人家還差一截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國家金融和政府行政做后盾,是有很大風險的。
06
國家產業進步和經濟安全是大道理
瑪雅:說到風險,雖然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于私有化,但在實際操作中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
高梁:很多人把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解為進一步私有化。一些地方在推進國企改革時,也是這個思路。按這個思路走下去存在很大風險,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大連機床集團公司。該公司曾經和沈陽機床廠一起并列世界機床前十,后來改制私有化了,前不久老板因為騙貸被抓,企業負債累累,陷入困境。所以,并不是私人經營后企業就一定會成功。
特別是某些行業的骨干企業,有的承擔著國家戰略任務,如果貿然私有化,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十幾年前有過很沉痛的教訓。世紀之交,一些地方通過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推進國企改制,致使一批裝備制造龍頭企業被跨國公司并購,企業多年積累的技術能力頃刻散失,或者被國際競爭對手所利用。這種令人痛心的例子太多了。這不是生產力的進步,這是局部性的破壞。我們現在已經破壞不起了,因為國有經濟所剩不多了,都在國家命脈的行業中。
瑪雅:現在國有經濟在我國全部經濟中還占多大比重?
高梁:大約 20%,都在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比如中石油、中石化,這是全國人民的能源依靠,如果變成私人企業,它隨便提價怎么辦?國家不掌握這些決定性的資源,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損失。不要說中國,中東國家石油產業基本都是國有,有些不是國有的還收回國有。
工業關乎國計民生,也關乎國家安全。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把改革與國家發展戰略、人民群眾的利益綜合起來考慮和權衡。有些經濟學家抱怨“改革空轉”,實際上是抱怨國企私有化“改制”太慢了,還動不動就大喊“又國進民退了”。他們這是無稽之談,你看看統計年鑒,到底誰進誰退了?
進一步說,國企壟斷行業,鐵路、電網等,這種行業在任何國家都是壟斷的。比如鐵路網,實行統一調度是技術上所必需的。這叫自然壟斷,或者由政府企業壟斷,或者私人壟斷。私人壟斷一點兒也不比由政府壟斷強,管理上不一定強,社會責任感、公益性更差。這屬于公共服務性行業,如果私人企業利用這種壟斷性獅子大開口,社會大眾能不能承受得了?或者它有充分的理由向政府要補貼,這比由國家公司經營,交易費用高了還是低了?
瑪雅:俄羅斯的所謂八大壟斷集團,都是和國防有關的產業,私有化以后,從國家拿到的保護補貼比以前更多了。
高梁:那你說,這些人一定要私有化,圖什么呢?是不是想學俄羅斯寡頭,成為中國經濟的幕后主宰?他們最眼紅的一個是石油,一個是電信,因為這里面肥呀。今天石油是什么?是絕對的戰略產品。中國又這么缺油,國家不壟斷行嗎?
過去有段時間,中國的國企產權改革出了一些問題。所謂的 MBO(管理層收購),其實就是監守自盜,侵吞公有資產,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這種“改革”以極不公平的方式造就了一個富人群體,加速了生產關系的“公退資進”趨勢,導致財富分布和收入分配差距急劇擴大。這個腐敗因素的影響一直殘存至今,一有風吹草動,說要進一步推動國企改革,很多人就覺得,是不是又要賣了?機會來了。他們也不想想,有俄羅斯的前車之鑒,中國人現在知道,全盤私有化是行不通的。
瑪雅:中央高層說得很清楚,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是死路一條。
高梁:自 1982 年黨的十二大以來,關于基本經濟制度說的都是一件事。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必須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作用。所以說,國有經濟在制造業關鍵領域要占據控制地位,這是底線啊!別的領域放就放了,關鍵領域絕不能放。有些人鬼迷心竅,鐵了心要私有化,試圖突破這個底線。但是真能突破嗎?怎么突破?比如十一大軍工集團,如果私有化,賣給私人你敢不敢?
瑪雅:美國的軍工企業也不真正是私有。政府不讓他賣軍備給誰,他就不敢賣,這不也是壟斷嗎?
高梁:核心的領域、核心的技術,比如航天航空、核武等,任何國家都不允許私人去經營核心戰略武器。軍工本來就是行政性壟斷的,任何國家都一樣。你去讓美國放開競爭試試看,這純粹是幻想。
國家產業進步和經濟安全,是人民根本福祉之所在,是最高位的大道理,改革開放必須服從這個大道理。我們在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中,對外資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別是涉及非壟斷型、非軍工型的競爭性大企業,這是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脊梁,如果私有化,被外國人分掉,或者被自己人搞垮,將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國有企業是我們國家安全的屏障,是中國國力的支柱,是產業升級的核心。這個要是垮掉,中國就是一灘泥。就像一個人腰斷了,站不起來了,這個國家就完了。所以說,這是一場國家經濟安全的保衛戰。
07
最終目的是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瑪雅:從現在到 2049 年,還有 30 年。中國在工業化道路上,怎么才能穩步扎實前進,不出大的偏差,從一個工業大國發展成為科技強國,實現國強民富的百年夢想?
高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三個方面:
第一是國有經濟。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如何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同富裕,首要條件是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堅持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動搖,這是保證 14 億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要通過促發展和深化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遏制“國退民進”勢頭。
第二是科技創新。這一點現在已經明確了,對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次中美貿易戰敲響了警鐘,西方對我們封鎖遏制,我們不要再心存幻想。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以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瑪雅:發揚當年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的精神。
高梁:說得對。第三是處理好三對關系:即市場機制和政府職能的關系、微觀活力和宏觀調控監管的關系、開放性和自主性的關系。在深化改革中,包括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中,都要處理好這三個關系。
2019 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說,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其中的主要內含就是產業升級。一般來說,后進國家的產業升級必須克服兩個根本性障礙:一是技術差距,二是先進國的強勢競爭和壟斷。這意味著,中國實現發展模式轉型和產業升級,必須作長期艱苦的努力。
國家在貫徹發展戰略中,一定要處理好開放性和自主性的關系、微觀活力和政府干預的關系。在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市場政策方面,要通盤統籌和配套。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改革要服從發展大局,兼顧社會公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開放也要服從發展大局,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正確處理開放發展安全的關系。
瑪雅:換句話說,改革開放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高梁:對。所以目標要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經濟發展方針要堅持以我為主,堅持和加強國家對基礎性、支柱性、命脈性行業的控制力,以自主科技創新增強我國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在接下來的改革發展中,只有明確這些基本目標,才能明確在多種經濟成分中,國有經濟的最低限度規模;才能根據實際發展需要,明確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管理領域,政府職能和“市場決定”的邊界;才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忘初心,實干興邦,在新中國百年華誕之際,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選自《當驚世界殊:走向復興的人民中國》,外文出版社,2020 年 1 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