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始為全球化付出代價
原文:http://www.zaobao.com/yl/tx081009_502.shtml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
奧運后的北京,本來應該更加國際化,但是,除了首都國際機場,無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大學校園,外國人的身影比以往似乎少多了。在有著英文報站名的公交汽車和地鐵上,其實,真正需要英文服務的旅客不多。
前幾年,中國不少官方經濟學家和國際問題專家,幾乎異口同聲地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的一個贏家,已經從全球化中受益良多。事實也確實如此,中國從參與全球化中獲得許多直接和間接好處。這是前所未有的積極局面。全球化改變了中國的演變進程。但是,僅僅看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顯然是片面和天真之見。如今,中國正在遭到全球化前所未有的沖擊。
與全球化關系在逆轉
以下兩件大事最好不過地說明了中國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正在逆轉。這是中國面對的一個嚴重挑戰。
第一,從中國“出口”到世界的、以勞工和環境為代價的“中國制造”商品,正在受到世界各地這樣或者那樣的檢驗、質疑和抵制。
中國轉型了30年,結果成為了“世界工廠”。今天,無論在世界哪個市場上,都可以輕易發現大量的中國貨。當然,這些“中國制造”的中國特性并不多,因為它們的品牌大都是美、歐、日、韓以及港臺跨國公司商標。
這些年來,“中國制造”的問題日益暴露,其質量和安全性受到的批評最多。最近的奶制品和與奶制品相關的食品危機,只不過是這個危機的最新故事而已。
上個月在德國柏林開會,會議主持人正好在我旁邊,她拿起桌子上的一個開瓶器打開飲料,沒有想到,這個開瓶器不爭氣,非但沒有打開飲料,反而斷裂了,差點傷了這位女士。她向我指一指,這是個“中國制造”產品,但卻是外國商標。我的表情比較復雜,不便說任何話。
第二,中國“市場經濟”或者“資本主義”的“前輩”和“師長”、“(在)中國制造”貨物的主要出口市場的美國,在蘇聯解體將近20年后,終于也遭遇大的麻煩。從去年以來,傷及下層民眾的美國金融問題逐步暴露。如今,以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破產、風險資本主義的大危機為標志,令人吃驚地告訴中國人:美國的資本主義模式并不像冷戰剛結束時有的美國學者說你的那樣,是完美的和典范的,而是存在大問題的。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人天真地崇拜、認真地學習、勤奮地模仿“美國模式”,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個模式的內在問題。
海外利益遇到巨大風險
一個基本事實和趨勢是,美國實體經濟已經越來越受其金融問題連帶,進入一場嚴重的衰退已經毫無疑問。不管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在乎不在乎“中國制造”的質量和安全性,美國市場對“中國制造”的需求將繼續下降。這使已經因為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勞工和環境(生態)成本上升的“中國制造”行業雪上加霜。
最近這幾年,中國遭遇的全球化風險越來越多。不少“走向全球”的中國企業和個人,已經品嘗了全球化苦澀的味道,體驗了全球化的陰暗面。比如,中國一些國企在美國的購并行為遇到美國政治家和利益集團的抵制。他們僅僅以美國的“國家安全”為理由,就輕易地拒絕了這些中國公司更進一步美國市場。
再比如,中國一些開拓第三世界市場的公司和個人,不得不面對當地的政局動蕩、武裝沖突、海盜、綁架等風險,以及以西方為基地的“非政府組織”的指責。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和歐洲的一些組織和個人把蘇丹達爾富爾問題與中國公司在蘇丹的投資和經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直到現在,不管中國如何反駁,他們也不讓這兩件事情脫鉤。
隨著中美兩國利益更加相互交織,美國布什政府就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他們希望中國成為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的responsible stakeholder。該術語的始作俑者是美國前副國務卿、現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許多中國官員和學者一時難以準確理解其含義,忽略或者不情愿看到“stake”中的風險意涵。在只重利益、不問風險的盲目意識驅動下,中國把這一美國對華政策的新術語片面地翻譯為“負責的利益攸關方”。今天,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重創中國在美國的證券投資,中國開始為華爾街主導的全球化付出慘重代價。不僅如此,中國還有更多的海外利益實際上處在巨大的風險之中。中國人有必要重新思考全球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