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隙梢陨洗和?,郎咸平沒戲
李昌平
編者按:8月30日,在北京順義舉行的“市場化三十年”論壇上,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做了關于“中國的經濟制度”的長篇演講。9月11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摘要刊登了演講的內容。依筆者所見,張五常教授的演講中有三項說法值得商榷:一是“中國農民收入年增長20%”;二是“農轉工”的農民已占農民數量的70-80%;三是關于中國的制度,他稱“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就以上三點,以下筆者試一一提出商榷意見。(本文所引張五常觀點,均出自9月11日出版的《南方周末》)
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不想當經濟學家了,多次公開表示,希望替代“忽悠大王”趙本山上春晚。同為香港經濟學家的張五常教授對上春晚的興趣更濃,最近表現出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在奧運會期間一連給中國發了3塊“大金牌”。一是“中國農民收入年增長20%”;二是“農轉工”已經達到70-80%;三是中國制度“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張五常教授實在是“太有才了”!據傳,央視春晚總導演趙安先生決定:今年春晚隆重推出張五常!趙本山和朗咸平,啪死!
農民收入年均增長20%?
張五常先生說:“我個人保守估計,中國的農民在2000年到2007年的收入增長率,每年都有20%”。
官方的數據是這樣的: 1998一2004 年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年均增長僅為4 . 3 % ,2004-2007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6.8%、6.2%、7.4%和9.5%
前不久上海的王煉利大姐寫了一篇文章,題為《1985年到2007年,農民純收入實際僅增長1.73倍》,文章對中新社發布的 “改革開放30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4元,增長近31倍,平均每年增加138元,年均增長7.1%”的消息提出了質疑。
王大姐認為,中新社這個新聞發布得不完整、并且有錯。
不完整在哪?不完整在僅發布了用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而不發布用可比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新社新聞中“1978年的133.6元”和“2007年的4140.4元”都是指當年價格,而不是不變價格。
錯在哪?一錯在中新社把“4140.4是133.6的30.99倍”誤解成“4140.4比133.6增長30.99倍”,二錯在只將以當年價格計算的人均純收入作比較,沒有將以可比價格計算的人均純收入作比較。
王大姐給出的正確答案是這樣的:
1978年,用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是133.6元,2007年,用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是4140.4元;用當年價格比,2007年比1978年增長了2999%,即29.99倍;但是,2007年相對于1978年的通貨膨脹率是376.7%,這樣,就需要求出一個去掉通貨膨脹因素的農民收入,這個新求出的收入,就叫做“以可比價格計算的收入”。那么,“可比價格”又從何而來?這通過國家統計局給定的指數關系得出。指數反映了什么?指數反映了以某年價格為基準價格,其余年份的價格變動在縮減了通貨膨脹因素后,與基準價格的倍數關系。例如,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數的統計語言表達式是:1978年=100,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數734.4,也就是說,在縮減了通貨膨脹因素后,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1978年的7.344倍,或者說,比1978年增加了6.344倍。
這樣計算的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就是133.6*7.344=981.16元。981.16元也就是以可比價格計算的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1978年可比)。
王大姐的結論是,1978年以來,農民收入實際上(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只增長了6.34倍。王大姐另外還以1985年397.6元為基數算了一帳,結論是1985年以來的農民收入實際上(照可比價格計算)只增長了1。87倍。
筆者這兩天認真研究了張五常教授和王煉利大姐的說法,得出的結論是:王大姐的結論比較可信,與中國的基本事實相符:從90年代開始,農民逐步從農村出種植業、養殖業領域外的加工、運輸、儲藏、銷售、土地非農用等領域被迫退出了,而最近兩年逐步又被迫從養豬業退出,再加上農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農民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獲得的收入一直是下降的。農民主要是依靠勞務收入維持“小農家庭經營”。
勞動力已經“70-80”%“農轉工”?
張五常教授說:“從2000年起,農轉工的速度難以置信,我的統計,五年之間,農民70%的勞動人口都轉去工商業了……任何歷史上的奇跡都沒有中國這么奇……我去貴州參觀農村,跟村長爭論起來。我問你們農村的人離開了多少?他說三分之一。我說全中國的農民已經轉出去四分之三了,你們怎么才走了三之一,你在騙我?!?/p>
對張五常教授的估計,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幾乎都不認同。但我既相信,又不相信。
說相信,是因為張五??吹搅诉@樣的樣本,譬如貴州,人均只有不到五分山地,并且灌溉條件極差,無法依靠農業生存,70——80%的勞動力被迫外出求生存。我在貴州做扶貧,跑過很多農村,張五常先生看到了這樣的村莊,硬要以這樣的村莊代表全國,我只能說在貴州一些村子是事實。假如張五常教授以“農轉工”70-80%為依據,確認全國農民數只有5億左右了,得出農民收入年增20%的結論是不奇怪的。
說不相信,是因為張五常先教授統計農民收入時,將70——80%“農轉工”的工人收入,統計進了農民收入了,所以才得出農民收入年增20%的結論。
張五常教授計算農民收入的時候,說農民工是農民;統計農民數量的時候,農民工卻成為了工人。
我的研究是,如果將農民工看成農民,農民數是接近9億,農民收入年增長不會超過7%;如果將農民工看成工人,農民數接近7億,除去農民工收入后的農民收入從1985年至今基本沒有增長,如果用王大姐的方法計算,甚至是有很大下降。
眾所周知的:由于農民不得不依靠打工收入維持“小農家庭經營”,加上勞動力工資基數低,且2005年前基本沒有增長,多數農民工沒有社保,所以中國農民工是不可能轉變為“市民”或真正意義上的工人的。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的結論是: 30年改革開放,農民數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張五常先生說勞動力70-80%“農轉工”,這不是樂觀,只是自說自話而已。張五常教授也承認,他只是說給他的老師科斯先生一人聽的??礃幼?3歲的科斯先生比較好糊弄的。
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
張五常說:“回頭來看,1994年是很重要的一年,這年出現了增值稅,而且是全國劃一的17%……17%的增值稅對我來說很重要,這就是佃農分成。我是從事佃農理論的,這個17%不是稅,等于是租金……所以,這個到我手上時,我好像發現新大陸了。佃農分成我搞不清楚的話,誰也搞不清楚了。”“平生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這個合約的結構,每一個地區都等于一個公司在競爭(縣際競爭),通過層層承包,推動佃農分成?!?
我納悶,為什么“縣際競爭”就一定會出現17%的租轉稅,“17%”增值稅就一定是“佃農分層”呢?為什么就不是剝奪農民工工資或犧牲環境或犧牲社保而轉化的呢?難道剝奪農民的土地、剝奪農民的勞動力、犧牲工人社保和國民生存環境等等,獲得17%的增值稅,或農民收入年增20%和70-80%的“農轉工”就是最好的制度嗎?
張五常所說的“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是基于“農民收入年增20%”和70-80%“農轉工”這兩個奇跡。如果證明了這“兩個奇跡”都是張五常自己主觀制造的,是不是可以肯定“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也是張五常自己主觀制造的!不過張五常教授卻不說是自己創造了“奇跡”,而是說“兩個奇跡都是朱鎔基時期創造的!”
科斯百年之后張五常怎么辦?
張五常教授說:“我這篇是為科斯一個人寫的,他說好就好,說不好就不好。很多人給我評論說怎么修改,我說只要科斯滿意,其他我一律不管,因為這不是寫給你們看的?!?/p>
張五常教授40年前寫了《佃農理論》一文,據說他的老師科斯打了高分,一舉成名。此后,幾乎沒有見到張五常教授的學術成果,如果有什么成名之作的話,主要就是“演繹”如何指導鄧小平和朱鎔基改革的“往事”?!兜柁r理論》筆者在大學時看了好幾遍,說實在話,沒有完全看懂,也沒有明白《佃農理論》對指導中國改革的特別意義,所以敬佩張教授有學問,提到張五常教授就心存敬畏。
有人說,中國被稱為經濟學家的人,80%都不完全讀懂了《佃農理論》或根本就沒有看這本小冊子。只是因為張五常教授說,他的老師科斯說《佃農理論》好,所以圈子內的經濟學人見了張五常教授不得不打哆嗦。筆者不相信會這樣,可是張五常教授斜躺著身子對吳敬璉說:《佃農理論》是寫給科斯看的,“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也只是寫給科斯看的,科斯說好就是好,科斯說不好就是不好,其他(y)我一律不管。在座聆聽這話的茅于軾、張維迎等數十頂極經濟學家們不打哆嗦都不行??!非常遺憾,除張五常教授外,中國似乎沒有第二人看見或聽見科斯先生對張五常教授的文章說好或壞!既然張五常“全世界歷史上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制度”只是寫給科斯看的,何必總是把科斯綁在身上到處狐假虎威呢?如果不是狐假虎威,又何必總是拿93歲的科斯老先生嚇唬人呢?
科斯先生已經93歲了,當然希望科斯先生長命百歲。但科斯先生總有一天會升天的,不知道張五常教授在沒有科斯先生后會如何“忽悠”?
兩個奧運會,張五常教授給中國發了3塊“大金牌”,實在是“太有才了”!張五常教授已經創造了奇跡,央視不讓張五常教授替趙本山上春晚,黨和政府不答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