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澄清仍難抑質疑
http://bank.hexun.com/2008-06-27/107027441.html
外資入股比例不變 銀監會澄清仍難抑質疑
作者:唐瑋
本報記者 唐 瑋 北京報道
爭議之下,愈加審慎。
銀監會起草的《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曾一石激起千層浪,對于其中的外資控股中資銀行的比例問題、境外金融機構取得中資銀行控制權的相關規定,質疑一片。
6月25日,中國銀監會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部主任黃毅表示,正式發布的辦法不涉及外資入股中資銀行的比例限制問題,僅對商業銀行控股股東的權利和責任作出規范,不涉及任何銀行業開放政策的調整。
但這并未平息業內的質疑。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宏良即在當日撰寫博客,以《狐貍送葡萄》的童話故事寓意金融過度向外資開放的危險后果。
而中美第四次經濟對話收兵不久,對于金融不對等開放的討論又起。專家認為,雖然兩者沒有必然的關系,但表明監管部門對于開放的態度越來越審慎。
爭議過后愈加審慎
黃毅表示,依照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規定,銀監會起草的《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基本結束。在法定征求意見時間內,銀監會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100多條意見和建議,目前正在逐條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以進一步改進相關條文。
雖然與中美第四次經濟對話時隔不久,但黃毅表示,此次對于征求意見稿的說明與其并無關聯。
今年3月27日,銀監會在官方網站發布關于征求《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意見的公告,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5月30日。征求意見稿發布后,質疑接踵而來,焦點在于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比例的上限是否放開,有專家認為,20%的金融改制的底線已經被逾越。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本報記者說,監管機構試圖澄清市場上的誤解。此辦法出臺時間可能過早,其實《辦法》是著眼于一個長遠問題,不僅涉及外資控股銀行,還考慮到中資機構對控股的可能性。但市場上普遍理解為外資持股比例上限要放開了,現在監管機構澄清了比例不作改變。外資成為控股股東可能性不大,涉及的一些具體條件和細節應該也不會詳細規定。
郭田勇強調說,毫無疑問,銀監會等監管機構對于銀行業開放問題的態度越來越審慎。
而目前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的外資機構,已有外資成為第一大股東的現象——深圳發展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即為來自美國的新橋資本,其在深發展所占比例為18.35%,而其第二大股東所持股份卻只有3.28%。
廈門大學金融系客座教授余云輝就曾質疑由監督機構制定境外金融機構取得中資銀行控制權的標準和規定是否妥當。他認為,境外金融機構取得中資銀行控制權的標準、審批的流程、監管機構的授權應該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法律來規定。而且,從國際比較來看,《辦法》中關于境外金融機構取得中資銀行控制權的相關規定過于簡單。
黃毅認為,市場誤會了《辦法》的意圖。他解釋說,銀監會2003年頒布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其中規定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在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非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不能超過25%),和2006年12月28日修訂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第十一條有關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的比例限制沒有任何變化。
他強調說,在有關銀行業開放方面,銀監會在制定相關規章時,將繼續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方針和指導原則,深入研究銀行業的新情況、新問題。
繼續改進模糊性條款
但征求意見稿中,的確有很多歧義和模糊性條款。郭田勇認為,一個法律法規,在表述上應該準確、清楚、無歧義。
如征求意見稿的第十六條指出,對取得控制權的審查,銀監會應在3個月內作出批準或者不批準的書面決定。對于3個月期限的制定,受到了質疑。境內機構審批和境外金融機構審批是否有區別?審批時間應該是無法量化的,中國的銀行到美國設立分行就遭遇了極其漫長的審批時間,所以有觀點認為,境內和境外機構的審批時間應該區別對待。
對此,黃毅認為,我國的《行政許可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對此類行政許可事項規定了明確的時間限制,制定《辦法》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相關規定。
再如,征求意見稿的第三十條表述為“銀行取得其他銀行控制權,不適用本辦法規定”。此處的“銀行”指的是中資還是外資?如果提到外資,那么有很多復雜的情況,如花旗銀行是廣發銀行的控股股東,其完全可以因此而規避監管。
又如,征求意見稿的第八條、第十條對金融機構的分類為境內金融機構、境外金融機構,但外資銀行在中國注冊的法人銀行該如何歸類?不同歸類將有不同規定。
黃毅對此表示,在《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正式發布前,銀監會還將會就其中的一些重要意見和核心條文進一步與專家學者、相關人士和相關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力求在更大程度和范圍內取得共識。他強調,《辦法》還只是征求意見稿,本身就有一個修改和改進的過程。銀監會起草人員在進一步修改過程中,將充分重視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注意這幾個辦法有關條款之間的銜接,力求條文表達準確。
短 評
銀監會制度打架難自圓其說
眾所周知,足球比賽每隊上場11人,這時,如果足協出臺一個《足球上場人數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你會怎么想?并且這個辦法是針對每個球隊上場超過12人進行管理。
銀監會正在這么干。
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外資控股中資銀行總比例不能超過25%,而后銀監會又發布征求意見,對入股比例超過25%的外資進行監管。這是多么的矛盾??!既然你要求外資控股比例不能超過25%,怎么又會下文對超過25%的外資進行監管?這豈不等同于足協下文對上場超過12人的球隊進行監管?
問題出在哪?為什么會出現外資控股中資銀行比例超過25%?那是沒有執行現有法規的結果。把入股超過25%的外資減持到合規的比例不就結了!如果一個球隊上場13人,裁判罰下兩個人不就結了?何苦再出臺政策對超過12人的球隊進行監管?
銀監會因機構而改制度不是第一次。此前,銀監會下文要求中資銀行股改時必須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郵政儲蓄銀行股改時堅決不引外資,銀監會在批準其成立前一天,把“海外”倆字悄然刪掉了。
6月25日,中國銀監會政策法規部主任、新聞發言人黃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有關銀行業開放方面,銀監會在制定相關規章時,將繼續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方針和指導原則。這些沒錯,但是,銀監會沒提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則:開放對稱、對等原則。
中國銀行業基本對所有海外大銀行都開放了在華設置分支機構,但是,工行和建行在美國設個分行,卻屢屢受阻。
銀監會難道不能對外資也堅持一回原則,而不是出臺一些自相矛盾的修補政策?如果此辦法獲得通過,就再次證明:你錯了,我改正;你違反制度,我改政策。
(賀江兵)
普華永道透露外資行并購新動向 非銀行金融機構成目標
作者:付剛 新聞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付 剛 北京報道
“盡管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開展并購活動還受到很多限制,但不少外資銀行都向我們表示,他們計劃在2011年前完成一些收購計劃,目標包括證券、保險、財富管理、租賃貸款及資產管理行業?!?BR>普華永道中國大陸地區金融服務主管合伙人容顯文6月23日上午向記者透露,由于可以合作的對象越來越少,外資銀行現在對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的興趣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它們對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收購愿望日漸濃厚。
收購欲望膨脹
容顯文與他的同事——普華永道中國中部地區金融服務主管合伙人梁國威等人一起,最近對42家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銀行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很多外資銀行都很進取地在私下和一些內地券商討論合作事宜”。
這種情況,在普華永道前幾年對外資銀行進行的類似調查中,從未出現過。
過去8年來,隨著監管部門不斷放寬外資銀行的準入限制,外資銀行正在從不同的領域展開在中國的業務。不過,不少外資銀行仍然抱怨他們面對的限制太多。
一家歐系的外資銀行中國區高管向記者表示,他們在新設分行時,需要拿到批準才可以成立,而獲得批準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導致現實發展的速度與自身制定的擴張預期往往不一樣。
此外,在分行網絡區域的分布上也面臨限制。
“銀監會希望外資銀行在西部等一些邊遠地區開分行,幫助當地經濟發展,而外資銀行普遍想在經濟發達地區多設立一些分行,因此,在區域發展方面,也與外資銀行的期望有些不同?!?BR>或許是基于預期難以迅速實現,這位外資銀行高管透露,他們希望能躋身一些非銀行金融類機構,從多個渠道得到快速發展。
記者注意到,目前,在資產管理領域,合資基金公司的數量已超過內資基金公司;作為開放最早的保險業領域,合資保險公司更是不勝枚舉。盡管這兩個行業外資“滲入”已十分密集,外資依然興趣盎然。
梁國威透露:“除去資產管理、保險業,外資銀行對進入信托公司和租賃公司也很有興趣。他們普遍認為租賃業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很多外資金融機構都能在汽車租賃、設備租賃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和財務支持。”
此外,由于中國的期貨經紀業務慢慢開始允許外資進入,在這些方面,外資銀行也在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工作。
梁國威向記者強調,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收購究竟會往哪個方向發展,除了與國內政策、國內業務需求等密切相關外,還取決于外資銀行母公司本身的一些戰略決策和自身優勢?!爱吘?,國內要有一定的業務量才能實現盈利,而母公司本身在相關業務方面要有一定的優勢,才能提供支持的后盾?!?BR>短期恐難成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中國證監會剛剛啟動關于證券業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評估,不少金融界人士對此判斷,這種“防御性開放”所透露出的對外資開放“佯攻實守”意味十分明顯。
香港一家投資銀行的董事總經理對記者分析說,證監會在回顧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成果后,用了“但是”二字。而緊接著“但是”后面出現的是——國際經驗表明,過度和過快的開放會導致潛在金融風險,對資本市場形成沖擊。
“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句話簡單理解為,為了避免金融風險和對資本市場形成沖擊,中國不會過度和過快開放資本市場?!?BR>在這位董事總經理看來,在越南危機曝光后的短短時間內,中國包括證監會、銀監會、國資委在內的多個管理部門均出臺了一些新政策或措施,顯示出多部門正在聯合行動,對國內潛在的金融危機進行防范。
“從我個人的理解看,這些措施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判斷,外資銀行最近要想快速拓展到證券、租賃等領域,恐怕難以實現?!?BR>梁國威向記者透露,他們在調查中還注意到,由于外資銀行有意收購兼并的行業如證券、租賃、資產管理等,分屬于不同的監管機構監管,比如證券、資產管理歸屬在證監會之下,租賃分別歸屬于商務部和銀監會,保險歸屬于保監會等等,外資銀行普遍感覺操作這些投資的具體路徑在現階段還不是很清晰,因此,這將成為外資銀行短期內期望收購成功的另一個障礙。
障礙背后的驚人收益
盡管多數外資銀行在接受調查時都向普華永道反映,目前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最大困難是監管條例不斷增加,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中國市場獲得驚人的收益。
容顯文向記者透露,大部分在華外資銀行預期未來數年都將取得強勁的收入增長。
“多家銀行預計年均收入增長率可達到40%至50%。42家外資銀行當中,有9家銀行甚至預期2008年的收入增長會翻一番,高達100%?!?BR>從普華永道的調查數據中,記者注意到,雖然內資銀行在網點等方面占盡優勢,它們給外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壓力卻非常小。
容顯文就此解釋稱,這并非表明內資銀行不具有競爭力,而在于外資銀行的產品普遍能實現多元化,且服務質量更好,而獨有的國際化等優勢更會讓外資銀行將自身的強項發揮到極致。
“比如外資銀行的本地網點很差,因此,它們根本就不會考慮通過這種途徑發展,而是會從重點的客戶群中主動去進一步拓展。它們的一個主要觀點是,不在于客戶的數目,而在于客戶的質量?!?BR>據容顯文透露,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盈利最好的業務板塊,主要來自公司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以及資金業務和貿易融資業務。
在他看來,隨著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不斷擴大其分行網絡及產品服務范圍,人才流失的威脅越來越明顯,外資銀行在吸引及挽留人才方面正在遭遇嚴峻考驗。
“有一半以上的外資銀行都預計今年的人才流失率將高達20%,不過,這些人才主要還是在外資銀行內部流動,而不是流向內資銀行。”
記者獲悉,目前外資銀行最難招聘的三大職位分別是高管人員、合規人員及財富管理人員。為了吸引相關人才,一些職位的薪酬在今年的升幅普遍為15%至20%,但個別情況會出現較高的加幅。
容顯文笑言:“如果你有財富管理方面業務的經驗,趕緊去外資銀行吧,在接下來的一年,你或許能獲得30%的加薪?!?BR>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