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對話中的文化角力
韓詠紅
進入第三次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離開了人民大會堂,搬到中國河北香河的旅游度假兼會展中心“中信國安第一城”舉行。在會議地點公布后,有美國媒體推測,中國大概已經對這個對話機制感到“疲勞”,才把對話放到北京市區外45公里的地方。
這個說法得到部分中國政情觀察人士的贊同。
中國《東方早報》本周引述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沈丁立的訪談時說,對話地點轉移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態度:在美國的咄咄相逼下,中國越來越不喜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了。沈丁立對該報說:“前兩次對話,美國從中國得到許多利益,而中國所得甚少。”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可能出現疲態,在今年5月舉行上一輪對話時已引起部分人士憂慮。
華盛頓呼吁北京加速匯率改革,副總理吳儀則堅持中國要以自己的步調進行改革,當時激怒了部分美國議員。對話一結束,議員就發出對華實施制裁的立法威脅。北京當時承諾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和航空運輸業,他們并不領情。
這一次,美國財長保爾森在雙邊貿易繼續擴大,美中發生食品產品質量尖銳矛盾的更不友善環境中,前來中國扮演說客兼微妙施壓者。
其實,保爾森明確說了,對于匯率體制市場化、開放金融市場的重要性,他和中國同僚并無分歧,歧見只在改革速度的快慢。
保爾森認為,改革越是進展緩慢中國經濟面對的風險越大;中國的意見反之。
一次又一次的中美戰略對話,于是變成一場雙方放不下、又走不快的拉鋸戰。
中國或許覺得每次都作了讓步,美國方面繼續不耐煩。
部分美國國會議員認為應該對中國采取“美式”應對方法——文攻“法”嚇,美國商務部則就貿易糾紛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準入議題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然而,這些舉動卻犯了中國文化大忌,是極度不友好、合作欠誠意、對他人的努力毫不領情的表現。
從與會美國貿易官員的私下談話中,美國代表在這次對話中大概也感覺到中方的情緒。
一個要求匿名的官員對本報說:“我們要讓中國了解,把案子帶到世貿組織并不是針對個人的。在美國,人人時常都告來告去,有時候交給第三者公斷反而是給彼此留面子。”
跡象顯示,中國正開始用“中式”做法來回報美國。在對話舉行前不久,美國電影公司反映中國好像悄然對美國電影實施了“禁入令”。有媒體查詢后發現,12月到明年2月的圣誕假期和春節檔,中國電影院線將不放映美國片。
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言人斯派塞(Sean Spicer)說,在過去幾天里,美方幾乎天天當面問中方,美國電影是否被禁,竟始終得不到答案。
貿易代表施瓦布和商務部長古鐵雷斯昨天被美國媒體問到時,無奈地回答:“我們不知道?!?/p>
這個問題的奧妙在于,中國入世時承諾每年入口20部美國影片,但沒有明確20部影片是否得全年持續進口。中方不答復美方詢問,其實已微妙地表達了態度。這種姿態,成本低,卻能達到一定效果,可能是中國文化所擅長的。
然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最終還是在友好氣氛中結束,也拿出了成果:中國表態要進一步改革金融市場,雙方也將推進能源、環保、食品產品安全等多領域的合作。
這場拉鋸戰還是會持續,這是中美經貿相互依存的大局所決定的。只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塊頭越來越大,雙方的矛盾難免增多,從不久前小鷹號事件看,中國的外交手段正趨向“軟硬兼施”。未來,美國在各領域面對“中國式”回應的機會,大概會更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