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5年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分析,2015年及今后糧食面臨三大矛盾,一是,糧食供求總量緊平衡與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的矛盾。糧食高產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特別是玉米連續增產和消費需求持續下降同步出現,產需走勢逆向而行,階段性過剩特征十分明顯。稻米市場也呈現供大于求,銷售不暢。
二是,托市價格面臨雙重擠壓與保護糧農利益的矛盾。目前,廣東港每噸國產玉米、大米、小麥分別比同品種進口完稅價高出750元、900元和500元左右,玉米價差甚至一度超過1000元,三大谷物品種配額外進口(繳納65%關稅)的價格逼近“天花板”。與此同時,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高。
在這種雙重擠壓的狀況下,單純依靠敞開收購、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現行糧食收儲政策體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
三是適度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進口糧食沖擊國內市場的矛盾。據海關數據預計,2014年糧食進口量將突破9500萬噸,其中大豆進口約7000萬噸。任正曉說,近些年,雖然三大谷物品種配額內進口得到有序管理,但高粱、大麥、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額品種進口快速增加,2014年這些替代效應明顯的品種進口總量接近2500萬噸,擠占了國內玉米市場份額,加劇了產大于需的矛盾。
除此以外,大米除海關進口外,其他渠道低價進口數量依然不小,打破了國內稻谷產需基本平衡的格局,“稻強米弱”為期已久,稻米加工業經營困難。糧食生產和庫存分布逐步向核心產區集中的態勢,主產區收儲壓力巨大,托市收購政策還將延續,政策性糧食庫存連年“滾雪球”,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國家已明確2015年小麥托市價格維持2014年不變。2014年臨儲玉米價格也維持2013年的價格不變。這就發出強烈的信號,政策性糧食收儲在收緊價格上行區間,2015年度小麥、玉米產需、供求如果年景正常,加之1000億斤倉容建設可期,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增大,東北等糧食主產區收儲矛盾隨之縮小,糧食價格很有可能步入下行區間。
糧食購銷進入新周期,這是專家斷言。既然2015年小麥、玉米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收購和臨時儲備收購,在糧食目標價格補貼沒有完全實行前,改革現有的托市或臨儲收購方式和主體,應汲取經驗教訓,把地方糧食購銷企業和中儲糧一同作為收購主體,分貸分還,避免爭搶糧源,擾亂市場和價格,同時改暗補為明補,種糧農民或農村合作社,賣一斤糧給予一斤市場價和托市價的差價補貼。
近年糧食收儲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和矛盾,一是糧食主產區有效倉容不足,特別是東北地區收儲矛盾突出,倉容緊張。糧食主產區,特別是基層以下糧食部門大多是危倉老庫,“糧安工程”還未有全覆蓋,基礎基層工作量大面廣,亟需政策扶持和資金強力啟動。
同時有幾種錯誤思想或傾向,彌漫糧食行業,值得關注或澄清,一是國家掌握糧食庫存太多,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一無是處,嚴重扭曲市場和價格,抬高糧價,引領國際和國內糧價愈加差異。二是有錢就有糧,國際糧價低,可以大量進口糧食,還可以實現海外屯田。三是糧食安全是國家層面上的事,誰種糧誰賠錢,地方或基層糧食主產區認為糧食安全不創造GDP,實際上在經濟工作安排中沒有位置。
更多發揮市場作用,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是新形勢下更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一是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從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種推進補貼試點,當產品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補貼農民,保證農民基本收益;當產品市場價格升高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過快時,補貼低收入群體,保障基本民生。
明確政府責任。中央政府重點調控谷物、棉花、油料、糖料等,其他農產品主要通過市場調節,地方政府也要承擔穩定市場的責任。在保證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發揮好進出口和國家儲備調節市場供求的作用,防止農產品價格過度波動。
糧食市場和價格全面放開后,糧食經營主體多元化,隊伍良莠不齊,囤積居奇者有,炒作糧價者有,抬價搶購者有,惡意競爭者有,糧食價格總體趨升,有時也下行,糧價不能完全反映價值,撲朔迷離,形成因素多元,糧食和價格始終牽動著農民和億萬消費者,牽動著上下游產業,國家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儲政策,在引領價格,擴大糧食收儲,保護農民利益方面值得肯定,當下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否定托市收購政策,應加以完善,搞好契合實際的頂層設計。
國務院要求試點分品種擴大糧食目標價格制度范圍,積極探索市場完全形成糧價機制,努力探索實現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這一制度理論很完美,目前要加快試點進程,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精準指向性。當前仍要積極推進糧食最低收購價收購政策,努力擴銷增收,最大限度掌握糧源,多收快收,收好糧,儲好糧,滿足農民賣糧需求。
應注重發揮糧食銷區承擔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努力產銷銜接,也可以到產區定點收儲,走基地加收儲的路子。適當擴大地方糧食儲備規模,無論是主產區和主銷區,地方糧食儲備規模確定時間是2004年,與實際不相符,與發展變化脫節,應擴大規模,切實落實。應加快探索糧食主銷區對糧食主產區調糧的利益補償機制,誰吃糧,誰拿錢,誰調糧,誰補貼,保護糧食主產區種糧積極性不減弱。
進一步完善糧食經營者庫存制度,獎補結合,鼓勵企業多購多存。這無疑是地儲糧政策的有益補充,應解決倉儲不足的矛盾,同時在收購資金上予以傾斜,鼓勵多收多儲,國家適當補貼和獎勵,加快東北糧食入關進度,搞好跨省移庫,有效解決“旱澇不均”的矛盾。實踐證明,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是可以信賴的力量,發揮其市場主渠道作用正當其時。
應加強市場監管,地方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健全完善糧食經營者最低最高庫存制度,懲處擾亂市場行為,政府積極運用儲備和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手段,調節市場。同時注意中儲糧和地方儲備糧輪換出庫的時間和節奏的銜接,把握好適度適時進口糧食的時機和快慢節奏,避免打壓糧價或沖擊國內生產和價格市場。
有專家說,搞糧食目標價格補貼,不是不要托市收購,其實目標價格和最低收購價形成相近,托市收購和目標價格補貼補貼渠道、方式不一樣,其實補貼的方式最好按種糧農民的交售量補貼最合適,最終形成農民賣給國有糧食企業一斤糧食,按目標價格補貼一斤,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
國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中央政府負責全國的耕地和水資源保護、糧食總量平衡,統一管理糧食進出口,健全中央糧食儲備,調控全國糧食市場和價格,支持各地發展糧食生產,不斷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促進和保護國內農業和糧食產業發展。
省級政府負責本地水土資源保護、糧食生產、流通、儲備和市場調控工作。進一步明確和落實糧食發展目標,切實把中央強農舉措不折不扣貫徹到基層,惠農政策不縮不減落實到農戶,引導農民發展糧食生產。
實行糧食主體功能區的特殊政策,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建議把糧食主產區實行如同特殊功能區的補償政策,始終把糧食主產區生產納入保護之中。主產區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全國提供穩定的商品糧源。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要確保穩定現有自給水平,堅決防止和糾正放松糧食生產、忽視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的傾向,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重建或新建糧食收儲庫,加強產銷銜接,完善糧食儲備,提高保供穩價能力。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有糧食等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與其他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貿易、工業、農業一體化的糧食等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其核心是將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緊密結成一個完整的糧食產業鏈,形成多元參與主體的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在我國人多地少、農戶小規模經營的情況下,不僅可以彌補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還可以大大提高糧食等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糧食等農產品相關產業的發展。
目前城鎮化進程,土地流轉,誰來種糧,問題很多,一是城鎮攤大餅,盲目擴張,一鞭子趕,利用舊村改造,把農民趕上樓,實際空出來的地也沒種糧,想開發;土地流轉強加于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門檻太低、動機不純;農村留守老人、婦女種糧,何談現代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渙散,自生自滅,功能和渠道單一,市場和農民對接不起來,功利性太強,服務弱化。
由于國際糧價低,有人力主多進口,奉行有錢就有糧的思想,糧食進口配額分配透明度差,進口資源市場配置能力和效率發揮不好,走私糧食屢禁不止,國家確立的適量進口,中國人的飯碗主要盛自己產的糧食,這是最大的政治。
傳統農業迎頭碰上農業現代化和國際競爭,中國人的飯碗主要盛中國自己產的糧食,為中央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新戰略鼓與呼,解讀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可以用幾句話概括:以我為主,舍我其誰,立足國內,自力更生,守住底線,保住飯碗,適度進口,巧借資源,貴在調劑,科技支撐,提高產能,永保糧安。
最后說,解決當前糧食市場三大主要矛盾,要客觀分析,歷史看待問題,汲取過去糧食相對過剩或品種結構不適,就盲目搞轉化,步入糧食“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一是實施糧食主體功能區戰略,解決誰種糧,能種糧,會種糧,誰吃糧的問題;二是糧食目標價格補貼與托市收購有機結合,探索市場形成糧價機制,改種糧補貼為賣糧補貼,提高糧農積極性。三是加大糧食收儲力度,增加地方儲備糧規模,增加或改善糧食主產區倉儲基礎設施,利用好政府有形的手,中國的糧食問題必須走市場配置和政府調控有機結合的路徑。
(孫曉明)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直屬分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