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要經過鎮上,在車里聽到司機說現在我們鎮已經是全縣最好的鎮,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鎮成了“養豬大鎮”,就在這兩年,養豬戶突然增多,因為前兩年零星的幾戶養豬的都賺了大錢。先是年老的開始養,接著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開始回家開始養豬,回到家也能感受到村莊已不再是“993861”,青壯年回家了,村莊也變得熱鬧了。在家里待了幾天,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養豬戶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從季節性的忙碌轉換成了一種“農民天天要上班,上班之后又上桌”的狀態,每天早晨7點到8點之間和下午5點到7點之間,去離家有一段距離的豬圈圍住,回來之后開始上桌打麻將,周而復始。
下面說說我們鎮的養豬。
生態養殖
記得以前小時候的課本里講過“生態養殖”,在池塘旁邊建豬圈,池塘上面種一些果樹或者蔬菜,豬圈周圍則還可以養一些雞和鴨,豬圈的糞一部分直接流入魚塘喂魚,豬食的殘余會被雞啄來吃,鴨子則可以在池塘里抓些小魚來吃。我所觀察到的幾個養豬場,大致就是這樣的一個模式。這樣的生態養殖首先要得益于我們的自然條件,丘陵地帶的小山丘林立,大多是海拔幾十米,一百米以上的有卻很少,山與山之間大多是相連的,連接處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山窩,雨水相對豐富又使得長滿樹的山上成了天然的短暫蓄水地,于是就在山窩出修建小型水庫或者池塘,即可以進行養殖,又可以蓄水灌溉。豬圈大多建在這樣的地方,離村居有一定的距離,不受村民影響也不影響村民,同時又擁有一個相對廣闊的空間。這樣的地勢條件是我們很早就擁有的,為什么到現在才開始那么大規模的養豬呢?這還離不開一件大事,也就是這幾年修起來的公路,現在的公路已經通道每家每戶的門口,寬敞平坦的公路見證了這樣一句標語,“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大豬、小豬和豬飼料的運進運出就變得方便了,為什么就在公路陸續修好的這幾年,養豬業開始發達了呢,這不是巧合。
生態養殖何以不環保
生態養殖原本是具有很大的經濟效應,并且是利用了大自然的生物鏈規律的養殖模式,為什么會不環保呢?首先是豬糞的處理方式不合理,因為豬圈旁邊的水庫或池塘不足以吸收200多頭豬的糞便,果樹與蔬菜也不需要天天澆肥,導致糞過剩而流入河流。更嚴重的是有些地區地底是沙質土壤,豬糞會下滲,污染地下水,使得很多居民的飲水成為問題。其次是死豬的處理問題,很少有養豬戶將豬深埋到相對偏僻的地方,大多是“隨地拋豬”,或者往河里扔,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導致離豬圈相對較近的村民深受其害,還會導致下游的河流到處是死豬,河流又是鴨子和鵝的好去處,死豬所攜帶的細菌就又從鵝和鴨身上帶回到家里,傳染給雞。一種叫“五號病”的豬病泛濫時,便是各種家禽的遭殃之時。
養豬的經濟生態鏈
鎮上的養豬規模主要是以戶為主,每一戶一次養大概兩百頭豬,一百頭豬按正常的市場價格的話上半年即年前的那一批賺4到5萬,另一批則少個一兩萬,出一批豬要七八個月,有兩年大概出三批,平均下來,一年能掙個十萬的樣子,在農村這樣的收入是十分有吸引力的(以上說的都是價格較為穩定的時候)。較大規模的較大群體的養豬使得整個鎮上出現了一個養豬的經濟生態鏈,整個鎮上的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之前單一的自力更生的家庭經營,經濟交往也因為養豬變得越來越緊密,利益牽連也越來越多。一部分人靠合伙買車從福建、湖北等地方運小豬進行販賣,一部分人負責提供飼料,有自己生產的也有代銷飼料公司的,農戶負責養豬,另一部分則負責販賣成豬。他們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不管是各個群體還是群體之間,并且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還在整個生態鏈上扮演多種角色,販飼料的人往往和養豬戶合作養豬,這樣使得那些缺少資金的農戶可以不用因為拿不出那么多資金而養不成豬,販飼料者也能在只投入一部分資金和飼料之后再成豬之后分一杯羹,養豬戶的時間較多而缺乏資金而販飼料者資金較多缺少時間,兩者的合作實現了雙贏,其他群體也不乏這樣的合作。
經濟生態鏈背后的隱患
在豬肉價格相對穩定的時候,整個生態鏈還能夠正常的進行。但是不穩定時就會面臨很多風險,整個生產鏈可能會出現斷裂。豬肉的價格不好,那么以之前的成本所養出來的豬在面對低價時,只能虧本,那么下一批投入資金將從何處來呢?農民的積蓄有限,所能控制的資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從市場翻身的可能性也很小。而且很多養豬戶在買入飼料或小豬時,都是賒得的,養豬戶拿不出錢來還賬,也會導致這條經濟生態鏈資本的運行出現阻礙,其他群體跟著陷入困境。農民和大自然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有著豐富的經驗傳承與發展,但面對市場,大多數農民只能聽天由命,市場是農民所陌生的,突然離市場那么近,市場的變動對于農民的生活的影響遠遠超出以前,農民應對風險的能力顯得非常脆弱。也聽大人們聊天說過有養豬戶一下虧了十幾萬,沒有辦法翻身,只有重新出去外面打工,來慢慢還債。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一些土豪作風,消費主義和賭博成風。尤其是年輕的一輩,掙了一點錢就買車的很多,對于名牌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家里的老婆孩子當然也要差不多檔次配備,“一年掙個十幾萬,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便是他們的感受。更為嚴重的是賭博,因為掙得多,掙得比以前容易,一次性拿到那么多錢,很多人都會經不住誘惑,越賭越大,鎮上就有專門的麻將館,但主要是一些“賺了大錢”的養豬戶去參與,并且輸贏也比較大,養豬戶之間也會自己組織一些小型的賭博。這其中免不了攀比與面子作祟,再加上聯系越來越緊密之后的相互影響、相互帶動,這樣的風氣似乎越來越嚴重。
養豬背后的沖突
首先是環保與致富的沖突,養豬給我所在的鎮確實帶來了十分明顯的經濟效應,致富當前,其他問題都得讓步,環境保護在原本是“小問題”“不是問題”的農村是很難得到重視的。只有當致富與生存的沖突時,才會順便考慮環保問題。死豬處理與污水處理就是在家里的家禽“經常死光了”,井里舀起來的都是又黑又臭的水時才引起了農民的重視。其中政府的行為也具有同樣的盲目性,剛開始一味的鼓勵養豬,對環境保護不管不顧,到污染造成之后就開始禁止養豬,都是一種“問題來了再解決問題”的邏輯。
在死豬處理和污水處理的問題上,政府也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在死豬造成下游河流“到處是豬”和家禽大面積死亡之后,政府決定10元一只將死豬進行回收處理,如果有死豬,養豬戶可以和政府的一個指定的工作人員聯系,就會有專門的人將豬收走。農戶也可以選擇將死豬深埋,在農戶周圍發現沒有妥善處理的死豬則要進行重罰。而地下水污染問題發生之后,政府卻是直接要求禁止再建豬圈,并且將會導致污染的豬圈直接拆掉,除非養豬戶先建一個化糞池。化糞池建成之后不僅能解決污染問題,還能提供沼氣,一個養豬場就能提供好幾個家庭的沼氣,從長期來看,不管是環境效應還是經濟效益都會很明顯。但是化糞池成本很高,一個符合規格的化糞池,要20多萬,對于養豬戶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對于大部分養豬戶來說,污染問題并不是那么切身的問題,他們也不愿意花這筆錢。所以很少有養豬戶建化糞池,政府就采取強拆豬欄或者禁止養豬的方式,這樣真正的問題被回避,反倒還增添了更多的問題與沖突,在建化糞池的問題上,如果同樣采取和死豬處理同樣的方式,政府和養豬戶協力來面對,從長遠與整體考慮,問題應該會很快得到處理。其次就是消費與生產的沖突,消費主義與賭博成風,必然會導致下一次生產的資金的缺失,和環境問題一樣,等到影響到了生存,消費主義的作風才會才會引起重視。如果政府同樣的不管不顧,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發生。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應該克服短視的問題,長遠與整體的規劃來引導農民的致富,協助農民面對陌生的市場,并且應對市場的風險,從市場獲益。
看著豬圈里嚷嚷著要吃的小豬,仿佛看到了家鄉發展的希望,但蔚藍的天空之下流淌著的黑河,又不禁讓人害怕村莊的未來也會同那黑色的河流一樣,暗淡而沒有生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