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法養豬”對中國養豬業的負面影響
望遠鏡 求實 2011-11-1
摘要:本文指出目前豬肉價格猛漲與規模養豬形成的“豬周期”有關。規模養豬是“洋法養豬”的模式。文章進一步指出“洋法養豬”具有“肉價、豬價大幅度波動,交替損害低收入人群和養豬戶的利益”、“豬種洋化,導致生豬飼料依賴進口”、“養豬成本增加”“豬肉食品安全問題”和“污染環境”等負面影響。最后提出擺脫負面影響的建議。
一、價格大幅度波動,豬肉高價時低收入人群吃不起肉,毛豬低價時養豬戶大面積虧損一
二、豬種洋化,導致生豬飼料依賴進口 二
三、規模化養豬增加了養殖成本三
四、轉基因飼料及化學獸藥的大量使用威脅到豬肉食品安全四
五、糞尿排放污染了水體和大氣五
六、擺脫負面影響的建議六
小結七
近幾個月中國的豬肉價格猛漲:以每公斤后腿肉為例, 1-5月上旬50個城市平均只在24.2元上下波動,最高只有24.84元;6月上旬突然漲到27.84元;8月上旬又在此基礎上漲3.41元,達31.25元,直至發稿時仍維持在31元以上。詳見表1。
表1 2011年1~9月上旬50個城市豬肉、米、雞、魚價 單位:元/公斤
月份 |
2010.12.1~10 |
2011.1.1~10 |
2011.2.1~10 |
2011.3.1~10 |
2011.4.1~10 |
2011.5.1~10 |
2011.6.1~10 |
2011.7.1~10 |
2011.8.1~10 |
2011.9.1~10 |
后腿豬肉 |
23.21 |
23.41 |
24.98 |
24.61 |
24.57 |
24.84 |
27.84 |
31.25 |
31.12 |
31.62 |
每月漲價 |
0.71 |
0.2 |
1.57 |
-0.37 |
-0.04 |
0.27 |
3 |
3.41 |
-0.13 |
0.5 |
比去年同期漲% |
|
14.0% |
21.7% |
27.9% |
38.0% |
40.9% |
59.0% |
64.0% |
46.4% |
46.8% |
比年初漲-元/kg |
|
|
1.57 |
1.2 |
1.16 |
1.43 |
4.43 |
7.84 |
7.71 |
8.21 |
五花肉 |
22.48 |
22.67 |
24.35 |
23.91 |
23.89 |
24.15 |
27.05 |
30.24 |
30.13 |
30.6 |
粳米 |
5.03 |
5.19 |
5.19 |
5.35 |
5.38 |
5.3 |
5.39 |
5.41 |
5.44 |
5.47 |
五花肉:米 |
4.47 |
4.37 |
4.69 |
4.47 |
4.44 |
4.56 |
5.02 |
5.59 |
5.54 |
5.59 |
腿肉:雞 |
1.35 |
1.36 |
1.35 |
1.41 |
1.40 |
1.48 |
1.55 |
1.70 |
1.65 |
1.63 |
腿肉:魚 |
1.88 |
1.87 |
1.89 |
1.94 |
1.92 |
1.83 |
1.83 |
1.88 |
1.92 |
2.09 |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專題資料
一些城市實際價比上表價格更高:筆者在7月20日在上海徐家匯某菜場了解,當天腿肉價每斤18元,即36元/公斤,比上表7月上旬價貴4.75元。而肋條肉價竟達70元/公斤!直至本文發稿時,北京超市豬腿肉仍賣36元/公斤以上。7月份全國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6.7%,推高居民消費價格(CPI)1.46個百分點,使之達到6.5%。[i]從而接近“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3%”目標的2倍。[ii]
深入了解發現:高肉價是—個被稱為“豬周期”的時段價格,從“直接影響肉價的毛豬價格”變動便可證明。以上年毛豬價格為基礎:
2004年比上年上漲12.8%;
2005、06兩年分別比上年下跌2.4%和9.4%;
2007、08兩年比上年猛漲45.9%和30.8%;
2009、2010年再次分別比上年下跌18.4%和1.7%。
詳見表2。如此遞推,2011年進入上漲期了。
表2 2004-2010年毛豬與玉米價格指數表 上年價=100
年份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毛豬價格指數 |
112.8 |
97.6 |
90.6 |
145.9 |
130.8 |
81.6 |
98.3 |
玉米價格指數 |
116.9 |
98 |
103 |
115 |
107.3 |
98.5 |
116.1 |
說明:資料來源于相關年份《中國統計摘要》
那么周期性的價格波動與“洋法養豬”有何關系呢?因為“洋法養豬”不僅用外國引進的洋種取代地方豬種,還提倡規模化,一個養殖戶數百至萬頭以上。而不象過去幾頭、幾十頭的“散養模式”。養豬不再兼顧積肥增糧,而純粹為了賺錢。養殖戶需要幾十萬、幾百萬元的本錢。對于全年凈節余只有1573元的普通農民來說,是望塵莫及的[iii]。現在的豬老板是由城里的有錢人或和鄉村“土財主”構成的,他們既有經濟實力又有經濟頭腦:當豬價上漲時,在推動肉價上漲的同時,許多規模豬場大幅度補充母豬,甚至擴建豬舍。多留1頭母豬,經1.5~2年后,將多9-10頭肥豬上市(從留種仔豬到能配種經8-10個月,從受孕到生產近4個月,又經6個月所生仔豬長成的肥豬上市了)。豬肥了,不像工業產品那樣可以存庫,只能賣給屠宰商。勢必供過于求,毛豬、豬肉都相應降價。導致養殖戶虧本,散養戶大批退出。豬老板也淘汰母豬,少1頭母豬,再過1.5~2年又少9-10頭肥豬了,就進入新的漲價期……。而過去散養為主,“養豬不賺錢,回頭望望田”,即使不賺錢也要養豬,不易造成大起大落。
筆者發現,洋法養豬的鋪開,不僅造成毛豬和豬肉價格周期性波動,損害養殖戶和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還形成 “對進口飼料依賴度加大”、“養豬成本增加”“影響豬肉食品安全”和“污染環境”等問題。本文就“洋法養豬對中國養豬業的負面影響”逐一討論。
一、價格大幅度波動,豬肉高價時低收入人群吃不起肉,毛豬低價時養豬戶大面積虧損
表1反映:今年7-9月每公斤豬肉30元以上,已達米價的5倍以上。城市低保每月220元,首先要買米、油、煤氣、水電。所剩無幾,首選少量蔬菜;縣城附近越來越多的農民耕地被征,有的比城市低保更低的社保。如蘇北某縣,60歲以上每人每月140元,50-60歲80元,50歲以下50元。每月80-140元,連米、油、煤氣、水電都買不回來,那還有錢買豬肉!僅2010年,農村人口就比2009年就減少3873萬人![iv]都是失地農民。即使在城市,月收入2000元以下無房人口,首先要支付1000元左右的房租,每天只剩30元左右。必須先買米、水、電、煤氣、食油、蔬菜等生存支出。無特殊情況,誰會用5斤米來換1斤肉呢?
2007、08年豬價連續上漲,全國農村人均年消費的豬肉,分別比2005年的15.62公斤減少2.25和2.97公斤。降幅達14.4%和19%[v] 。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少賣或不賣肉所致。
相反,毛豬降價時,筆者了解到,不僅散養戶紛紛退出,而且部分規模豬場虧損嚴重。如蘇北3家萬頭豬場, 2009、10年,因每公斤肥豬價只有10-12元,3場虧本共500多萬元。但今年上半年每公斤漲到15-17元,盈余100多萬元。
傳統養豬,各地養當地品種,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雖具有“增重慢,瘦肉率低”的缺陷,但有繁殖力強、肉質鮮嫩的優點。更主要的是這些品種適應當地農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糧副下腳。可惜在2006年國家已將其中34個品種列為“保護性品種”[vi]。僅是繁殖保護其后代延續而已,并沒有肥豬上市的任務。目前90%以上的豬種是引進國外的“洋三元”—即美國的杜洛克、丹麥的長白、英國的大約克,俗稱“杜長大”,及它們之間相互雜交的后代。不僅作為養豬業制高點的育種環節已被國外控制:如全球最大種豬育種公司美國PIC公司在山東擁有龍大、萬福等祖代豬場;美國深藍集團在山東東營投資建設3000頭母豬的曾祖代、祖代豬場等[vii]。而且“杜長大”食譜狹窄:飼料的主要成分僅限于豆粕、玉米、麩皮三種糧副產品和預混料。其中,占糧副總量22%的豆粕,是大豆榨油后的產物。2010年中國進口的大豆達5400多萬噸,是國內產量的4倍多。進口來源于美國、巴西、阿根廷。定價權均受美國控制。近幾年進口低于國產價,是由于美國政府用高額補貼來壓制中國的國產大豆。東北大豆面積已快速縮減,一旦全被壓垮,美國必然猛抬大豆出口價。屆時豆粕價也會猛漲。更要考慮的是,今后中國能否還能進口這么多大豆?據稱,“近10年內,全球大豆種植面積是靠巴西砍伐熱帶雨林而增加的,隨著全球變暖巴西不再砍林增豆,世界大豆供應增量驟減。加之,人口第二大國的印度快速發展,未來5年全球要拿出500萬公頃耕地,才能滿足印度的植物油消費。屆時中國可進口的大豆驟減。若靠國內擴種,耕地、勞力以何而來?”[viii]
占飼料65%的玉米也不樂觀,今年9月蘇中的玉米價已達2.7元/公斤,比上年末漲18.84%,而同期50個城市平均粳米價漲幅只有8.7%,說明豬糧比人糧還要緊缺。今后隨著耕地減少和土地流轉加快,及石油緊張提取乙醇用的玉米增加,國內玉米缺口增大。去年已進口157萬噸玉米,今年1-8月又進口了46萬噸,還在與阿根廷談判,準備進口500萬噸玉米[ix]。世界玉米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美國,將越來越多的玉米用于制造乙醇,以代汽油:1979年產0.5億加侖(1加侖=3.785升)玉米乙醇,2010年增加到130億加侖,為此消耗掉美國約40%的玉米作物[x]。據稱:“中國玉米全年產需缺口可能擴大至1200萬噸左右,接近一個月的國內消費量”[xi]。由于美國玉米出口量大幅度減少,中國今后將可能拿錢買不到玉米。
1、規模豬場增加了飼料成本。
飼料占養豬成本70%以上。“料肉比”是業內衡量養豬場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即每公斤肥豬從仔豬到出欄消耗的“全價飼料”的公斤數。《實用養豬技術》一書反映:從仔豬出身到100公斤出欄,規模養豬場每公斤肥豬消耗全價飼料2.8公斤,每公斤3.4元,共9.52元;種豬和后備種豬每頭消耗1000公斤,每公斤4元,共4000元,每公斤出欄肥豬分攤2.6元[xii],合計飼料成本12.12元。這里“全價飼料”包括糧副產品、預混料和添加劑三部分。筆者對某自繁自養大規模豬場今年6月全價飼料分析發現:玉米、豆粕、麩皮三種糧副產品重量雖占85.3%,成本只占64.9%。而預混料和各種添加劑(包括魚粉、油脂、葡萄糖、防霉劑等)的重量只占14.7%,成本卻占35.1%。可見預混料和添加劑的比重越大,全價料價格越高(同期預混料的漲價幅度往往超過玉米價的漲幅),即使糧副產品價格不變,也會使“全價飼料”的單價提高。為了使“料肉比”在不同配方中可比,筆者引入“經濟料肉比”的概念。即每公斤出欄豬消耗及分攤的全價飼料成本,除以當期玉米價所得的商。該書2011年3月出版, 2010年均玉米價2.15元/公斤,“經濟料肉比”達5.6:1(12.12/2.15)。
再看散養豬,1973-1977年絕大多數是社員個人養豬,少數是生產隊養豬,全國平均應作散養計算。此間5年, 全國年均消耗飼料糧3955.4萬噸,出欄肥豬16959萬頭[xiii],每頭按90公斤計算,每公斤出欄肥豬耗飼料糧2.6公斤。所耗飼料糧的加權均價為當時玉米價的99.6%[xiv]。沒有價格較貴的預混料和添加劑。故散養豬的“經濟料肉比”僅為2.6:1。每公斤毛豬的飼料成本,比現在的規模養豬少3個玉米單位。并不是后來配方飼料不科學,而是上文所說的“洋三元”—“杜長大”,因其瘦肉率高,要求飼料蛋白含量高。還要配備高蛋白的豆粕和營養價值更高的預混料和添加劑。而當時散養,除糧食外還利用被現在廢棄的作物桔桿、藤類;糧食加工下腳,如谷糠、豆腐渣、粉渣、酒槽、醋渣;廚余垃圾,如菜皮、根、淘米水、家庭剩飯菜及令人討厭的地溝油原料---飯店剩飯菜;乃至野生豬草及水葫蘆等。可以說土法散養的豬,與人類共同利用了原糧(如大米的原糧為稻谷)和蔬菜的全部營養,基本消滅了食物垃圾,利用了糧食植物的非糧部分-如玉米的芯、桿,紅薯的藤等。這些廢棄物,規模化養豬是無法利用的。
散養的更大優勢是豬糞尿的處理。豬對飼料中的蛋白質利用率很低,豬肉中的蛋白質含量,只占肥豬生命期內所耗飼料中蛋白質的14%[xv],其余部分從糞尿中排出。社員個人及生產隊養豬,都將豬糞尿施入農田。每百公斤豬糞尿平均含有機質7.38公斤,氮肥(折純,下同)0.404公斤,磷肥0.232公斤,鉀肥0.746公斤。1公斤肥豬的糞尿全部施入耕地,所含氮肥可滿足1.33公斤、磷肥可滿足2.32公斤、鉀肥可滿足2.94公斤的玉米籽粒生長需要。[xvi]不僅抵減了商品飼枓的料肉比,而且(有機質)增加了地力,又解決了糞尿污染環境的問題。其綜合效果無法用貨帀計算和表示。這就是生豬散養的“非商品補償”。(說明:這里計算時未考慮到非糧飼料中少量商品飼料,如糠麩等,以及糞尿中的部分肥效損失,但也未考慮由豬踩踏所產廄肥的肥效)。
當時的養豬業可稱為種植業的伴侶產業:豬與人協同,幾乎利用了耕地上全部光合產物,耕地又利用了豬的全部排泄物。這就是當時所說的“糧豬經濟”:種糧業的產品是糧食和生豬,養豬業的產品是豬肉及其副產品(內臟、皮、毛等)與糧食(通過糞尿與廄肥)。實現了光合產物充分利用、最少污染和最大經濟效益的效果。這可能是當時提出“(桔桿)先過腹,后還田”的道理。也是自古以來,中國把豬列為“六畜之首”的緣故。當時農民說“養豬不賺錢,回頭望望田”“零錢聚整錢”。反過來理解“不賺錢也養豬”。這也深刻地揭示了集體化以來,除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外,生豬出欄隨糧產量穩步增長的奧秘。
相反,規模養豬場普及后,多種的作物桔桿,家庭、飯店食物剩余和食品加工副產品被拋棄,必然比散養增加成本。
2、規模豬場的增加了化學和生物學成本
公社化期間每頭大豬只繳幾元給獸醫站,便可獲得獸醫的全程服務。現在規模豬場的疫苗和獸藥支出比工資還多,藥費漲幅遠遠超過玉米。如某大型豬場,2010.1~2011.5的17個月,平均每月疫苗和獸藥支出達6.21萬元,比工資成本多1萬元左右。那種認為工資推高目前豬價是缺少依據的。該場每月獸藥疫苗支出也隨時間而增多:2010.1~6月平均支出5.47萬元/月,2010.7~12月 5.9萬元/月,今年1~5月7.47萬元/月,比上年同期增加36.6%,遠遠高于同期玉米12.1%的漲幅。西藥是化學產品,疫苗是生物產品。這就是規模豬場比散養增加的化學和生物學成本。豬場的獸醫整天忙著給豬打針、掛水。專家們認為疫病是豬價波動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規模豬場疫病防治費用的增加有諸多先天原因:
一是國外豬種帶入新疫病在規模豬場傳播。國外豬種已占規模豬場90%以上,它們帶入了我國本土沒有的病原體,如藍耳病、偽狂犬病[xvii]。致使這些“新病”一波一波地流行。
二是衛生環境較差,極易自發感染。10-12頭大豬擠在十多平米的欄內,只能隨地拉屎撒尿,又隨地睡覺。有的豬場大豬渾身沾滿豬糞。豬糞的大腸桿菌等極易混入飼料,引發消化道疾病。欄舍內空氣污濁,含氨、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易發呼吸道病。
三是豬群密集,蚊蠅成群。一個規模豬場幾千至萬頭以上,密度遠遠高于散養。加上成群的蚊蠅,來回飛于各欄的豬群、料槽和糞池之間。一頭豬發病,可能迅速擴散至整個豬場。
四是生豬自身抗病力下降。規模豬場的生豬活動嚴格受限,尤其是經產母豬懷孕期112天,每天24小時內,只能在原地吃食、排便、站立、睡覺,被限制在稱為“限位欄”的囚籠內;生產期20多天也只能吃食、排便和給小豬吃奶,不能走動。限制運動必然削弱生命體的抗病能力。加之,多次接種疫苗擾亂了活豬自身免疫系統;濫用抗生素削弱了腸道有益菌群對病菌的抑制能力,增加了病菌的抗藥性。
五是西醫理念統治獸醫獸藥界。治病過分依耐化學藥物,即使用少量中藥也是提取某種化學成分。特別是預防疾病,除接種疫苗外還依靠化學消毒和在飼料中摻入藥物,而不是著重抓好環境衛生和增強機體抵抗力,必然增加支出。
六是藥商忽悠,借機漲價。例如藍耳病疫苗,2009年12月每10“頭份”25元,2010年12月50元,2011年5月170元,每年成倍翻。國家規定豬場強制接種疫苗,雖有部分疫苗免費,但大部分是豬場自購。獸藥廠商還經常改變藥名,變相提高藥價。
3、規模養豬增加了物理成本
由于密集,必然要求很大的豬舍。每棟豬舍動輒十幾米、二十米以上的跨度,幾十米長度。必然要求鋼屋架、堅固的墻體和屋面。欄內設施還要使用大量鋼管等材料。而散養的豬圈,只需毛竹、蘆葦、紅磚和少量水泥等簡易材料。前者的建設成本是后者的若干倍;由于密集,夏天要用排風機散熱,冬天要加溫保暖。還要用水泵抽水沖欄。不僅要添置多種設備,還要消耗大量電力和水資源。筆者了解到某萬頭豬場月耗電1.6萬度。
4、規模養豬增加了環境成本
為處理豬糞,許多豬場建了沼氣發電設施。據了解一個萬頭豬場的全套沼氣設施需投資200-300萬元,而所發的電只夠白天照明。直至報廢都無法回收期初投入。雖有政府資助,但也不應排除于規模養豬的總成本之外。何況沼氣設施不能處理豬尿,含氮、磷的沼液、沼渣及豬尿如不運至農田,環境問題仍未解決。
5、規模養豬并不節省土地和人力資源
豬場達到一定規模,配套設施必須齊全。全場要分生產、生活和糞尿收集與處理三個區。生產區內的豬舍要保持一定的間距以滿足通風和防疫需要。生活區要設辦公宿舍、飼料加工、倉庫、曬場及綠化帶。一個出欄萬頭的豬場需占地百畝左右。每頭占地6.7平米。而農戶散養,12平米的豬圈、茅廁,每年可出欄4頭肥豬。加上應分攤的母豬養殖戶的豬圈面積,每頭肥豬占地約4平米,遠遠低于規模養豬的占地。
一個萬頭豬場用人20人左右,平均每人生產500頭肥豬,看似節省人力。但農戶散養只需半勞力或附帶勞力,還可兼做家務和輕微農活。而規模豬場必須配備有一定能力的場長、經專業培訓的畜牧獸醫人員、機電工和會計。即使飼養員也要求有經驗,而且天天在崗,甚至常年不準出場門,當然更不能照顧家庭了。
上述5方面都證明了規模豬場的每公斤肥豬成本必然超過散養。專家也不得不承認:“規模養殖的成本比傳統的農村養殖高15%-20%”[xviii] 。
前一段時間河南發生“瘦肉精事件”,一度令人“望肉生畏”。那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了解到更多的豬肉安全問題,恐怕“戒肉”的人更多了。這些問題包括:
a、轉基因的威脅:豆粕幾乎全由進口大豆生產的,而進口的大豆全是轉基因大豆。實驗證明:投喂轉基因大豆“插入基因”產生的蛋白,雄鼠的身體、肝臟、腎臟和睪丸重量明顯偏輕;烤熟的此種蛋白檢測到胰島素抑制劑、外源凝集素和脲酶有害的物質。胰島素若被抑制,就會生糖尿病;在轉基因大豆中還檢岀有毒的草甘膦除草劑殘留超標。[xix]
一種叫“先玉335”的玉米,有數據顯示其父本“PH4CV”為轉基因品種。在全國春玉米區,2009年該品種種植面積已達2400萬畝,列全國玉米種子銷售量的第二位。雖然農業部今年3月發布推薦的26個玉米品種中,“先玉335”不在其列。但2011年“先玉335”制種面積或將超出去年1-2倍,推廣面積或將上升至第二位,僅次于“鄭單958”。[xx]山西、吉林發現長期喂這種玉米引起動物異常:老鼠明顯減少,豬、羊產仔減少。[xxi]近報道:中國正在與阿根廷談判,準備進口的500萬噸也是轉基因玉米[xxii]。一旦成交到貨,轉基因玉米就大搖大擺或為豬飼料了。專家解釋,轉基因對人的影響之所以尚未顯露,僅因人類遠比豬、鼠的“代間隔”長而已。但若幾代以后顯露出來,為時已晚了。
b、獸藥殘留:有些豬場母豬產仔后連用3天青霉素,一頭豬每天用1600-2400萬單位,可通過乳汁可轉移給仔豬。每隔一定時間,各階段豬的飼料中都要摻入一定量的粉劑獸藥。這些藥在豬肉,尤其是內臟中有一定的殘留。如2008年溫州在“放心豬肉”中檢出磺胺藥物高達0.6毫克/公斤,達國標上限的6倍[xxiii]。但哪個豬場不大量使用磺胺類藥物呢?
此外,每年約有30%的多胎母豬淘汰,同欄內較小的生長豬及傷、病豬,治療無效也被淘汰。這些豬藥物殘留往往較高,被豬販低價收購,屠宰上市,買肉人無法辨別。按規定死豬應深埋,但到過豬場的人都知道,“死豬賣錢”是公開的秘密。如去年5月浙江電臺曝光溫州查出病死豬肉22.7噸。[xxiv]這些病死豬如果流入食品廠,被粉成碎肉,摻入好肉加工成火腿腸之類的食品,又誰能品嘗出來?
過去散養,豬糞尿視為寶。正是豬糞尿施入農田,才形成了散養的非商品收益。而規模養豬,即使建沼氣池,只將豬糞中的部分碳、氫轉化為甲烷,而含大量氮、磷、鉀肥的沼液、沼渣和豬尿仍然排入附近河道,污染環境。規模豬場經常因排污問題與當地農民發生糾紛。
此外,揮發的氨生成的氮氧化合物及甲烷,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組成。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委員會研究:每生產1公斤肉類食品,會排放36.4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全球肉類食品生產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大于交通業,占全球排放量的18%[xxv]。這些溫室氣體主要是規模豬場排放的。
1、消除對肥肉的偏見,回歸地方土種或國內培育適合本地區的品種。
中國豬種結構之所以為”洋三元”的一統天下,其重要原因是其瘦肉率比土種高,前者60%以上,后者45%以下。最近十多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即“三高”的患者越來趆多。公眾誤認為吃肥豬肉所致,城里的孩子一點肥肉不敢吃。于是要求養豬業只養瘦肉型的洋種。其實,從來不食肥肉的孩子照樣肥胖。因為人體內的脂肪不完全來自含脂肪食物,糖類和蛋白質也可轉化為脂肪。包括瘦肉在內,只要任何營養過剩都會引起肥胖,乃至“三高”。
發達國家以牛肉為主,所吃豬肉也來自瘦肉型豬,洋三元正是從那里引進的。但他們蛋白質和能量攝入均過多,1994~95年,人均每天攝入的食物能3157大卡、蛋白質99克、脂肪117克[xxvi]。其中的蛋白質、脂肪分別為發展中國家的1.5和2倍,主要因為吃瘦肉太多。1993年發達國家循環系統死因占總死因的46.7%,發展中國家只10.7%。前者為后者的4.36倍[xxvii]。
再說脂肪不是毒物,而是人體必須的大量營養物。安靜狀態下空腹成年人25%的能量來自(由脂肪分解出來的)脂肪酸,心臟依靠脂肪酸提供能量。豬油分解后含人體必須的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12.88%,而植物油中的橄欖油只含7.2%。
可見 “三高”并不在于吃不吃肥豬肉,而在于攝入營養總量和結構是否適度。那種經常“吃請”,每餐十幾道菜,暴飲暴食的人,即使一片豬肉不吃,也難逃“三高”的折磨。
消除了對肥肉的偏見,就不應該片面追求瘦肉率,而要逐步恢復地方土種或國內培育適合當地的豬種。因為地方豬種可以規避單一飼料糧的陷阱,充分利用當地種植業、食品加工下腳及廚余垃圾等資源。既降低了成本,也凈化環境。還可增強豬的抗病力,并獲得更鮮美的豬肉(洋豬肉遠不及土豬肉香、嫩)。
2、鼓勵散養。
前已述及,采取散養方式可使養豬業成為種糧業的伴侶產業。從經濟、資源、環境及附帶勞力的利用多方面考慮,應當鼓勵散養模式。當然這涉及到城市化方向,種糧比較效益,對“地力培養、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收購環節等諸多背景。如果采納費孝通先生的小城鎮建議,使農村勞力“離土不離鄉”,在附近小鎮就業的勞力有條件兼顧農業;如果對農業的支持達到種地與打工收入相差較小的效果(主要靠對農產品和支農產品的價格管理,而不是補貼),使大多數農民愿意扎根于農業和小城鎮周圍的農村,農民就會想方設法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培養地力并保護周圍環境;如果由食品公司統一收購、統一豬價等等。那么散養才會成為中國養豬模式的主流。
3、力求實現飼料糧自給,規避轉基因陷阱。
中國大豆是非轉基因的,要擴大面積,逐步實現豆粕、豆油自給。同時凍結城市面積,保住耕地總面積;通過恢復土種和調整養豬總規模達到大幅減少飼料用糧的目的。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居民日消費畜禽肉只有50-100克。如按低限計算,年消費為18.25公斤,其中豬肉按65%估算,13億人(扣除信仰忌諱)年只需1542萬噸豬肉, 比全國實際豬肉實際消費量節省1/4[xxviii]。既節省了糧食,又可減少“三高”。既滿足當代人健康需要,也減少后代人的轉基因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4、把搞好環境衛生作為防止疫病的首選措施,充分發揮中獸醫、中獸藥在防治豬病的作用。
目前豬肉價格猛漲與規模養豬形成的“豬周期”有關。規模養豬是洋法養豬的模式。洋法養豬具有“肉價、豬價大幅度波動,交替損害低收入人群和養豬戶的利益”、“豬種洋化,導致生豬飼料依賴進口”、“規模化養豬增加了養殖成本”、“轉基因飼料及化學獸藥的大量使用威脅到豬肉食品安全”及“糞尿排放污染水體和大氣”等負面影響。為擺脫洋法養豬的負面影響,建議:1、消除對肥豬肉的偏見,回歸土種豬;2、鼓勵散養;3、力求實現飼料糧自給,規避轉基因陷阱;4、搞好環境衛生,充分發揮中獸醫、中獸藥的作用。
關鍵字:豬肉漲價 洋法養豬 負面影響
注釋:
[i] 見2011-08-10 中國廣播網“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不能打壓豬肉價格”。
[ii] 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
[iii] 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扣除消費支出4382元,節余1573元。見2011《中國統計摘要》。
[iv] 據2011年《中國統計摘要》計算。
[v] 據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資料計算。
[vi] 參見李齊賢等:《高效養豬技術》安徽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P10。
[vii] 葉梓:“外資進入我國農業產業新動向”2011-10-22民聲網。
[viii] 參見劉軍洛:“被大舉入侵的農業 ”2011-8-31烏有之鄉網。
[ix] 春水向東流:“國家糧庫門戶洞開,迎接進口轉基因玉米新娘進場!”烏有之鄉2011-10-14。
[x] 2011年第9期《環球科學》p22美戴維.別洛“生物能源:瓶頸與希望”。
[xi] 同注9。
[xii] 按《實用養豬技術》p44資料計算,每頭經產母豬年生產出欄肥豬20頭,加上30%的后備豬,每公斤出欄肥豬應分攤種豬和后備種豬成本=1000*1.3*4/(20*100)=2.6元。
[xiii] 飼料糧數字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中國糧食平衡”資料計算,出攔肥豬數取自1983年《中國統計年鑒》,當時此數未與政績掛鉤,比較可信。
[xiv] 此間飼料糧中,玉米占60.7%,薯類18.7%,其余為其它糧食。
[xv] 吳晉強等《動物營養學》安徽科技出版社1986版P357。
[xvi] 袁志良:《土壤與肥料》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P277。尿、糞重量比按1.5:1估算。每百公斤豬糞尿含肥量及每公斤玉米籽粒生長過程中所需氮磷鉀按《土壤與肥料》P277和236計算。每公斤肥豬排糞尿量按《實用養豬技術》P31資料計算。
[xvii] 參見2011-8-26《報刊文摘》“我國九成以上豬種系國外品種”。
[xviii] 《實用養豬技術》P44。
[xix] 參見“日本對孟山都的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安全性評估的檢查結果報告”2011-9-8烏有之鄉網。
[xx] 彭亮:“玉米品種先玉335再度陷入轉基因漩渦入”。 http://finance.qq.com/a/20110402/001893.htm?pgv_ref=aio
[xxi] 2010-9-21《國際先驅導報》“轉基因玉米侵華危害已開始顯現”。
[xxii]同注9。
[xxiii] 見201-10-31《報刊文摘》“菜籃子群腐窩案未竟之問”。
[xxiv] 同注23。
[xxv] 唐新連等:《實用養豬技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版P6。
[xxvi] 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8人類發展報告》中國財經出版社,P151。
[xxvii] 資料來自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轉引自1996-97年《世界資源報告》P206。
[xxviii] 按城鄉居民購買的豬肉和人口分別計算,2008年全國消費豬肉2080.95萬噸據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只及當年統計年鑒“豬肉產量”4620.5萬噸的4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