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長期戰略,是在中國已經實現現代化和已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崛起之后才能完全達到的目標。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還要經過六個五年計劃的艱苦努力。
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前提是中國已經完成城市化,農村不再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進城農民也不再需要依托農業收入來維持他們在城市的艱難生活。當前中國仍然有6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包括仍然未能在城市安居的2億多農民工,就仍然有8億人口需要依托農村和農業作為基本收入來源和進城失敗退路。
當前中國仍然有2億多戶種田的小農,日本只有180萬戶農戶。仍然種田的2億多戶小農需要依托農業收入來完成家庭勞動力的再生產,因此,中國18億畝耕地不僅僅是養活了14億中國人口,而且為2億多戶小農提供了基本的收入來源。假若中國18億畝耕地由2000萬戶家庭農場主來經營,即使這2000萬戶家庭農場主在18億畝耕地上可以生產出養活14億中國人口的糧食,2000萬家庭農場主以外的2億戶小農沒有田種,他們又可以去做什么?他們又怎樣獲得維持家庭再生產的經濟收入?這也是為什么總書記強調要重視小農戶的原因。
農民不種田,他們當然還可以進城去。現在的問題恰恰是,農村只要有進城就業機會的青壯年農民都已經進城去了。留村務農的恰恰是缺少或無法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一部分是缺少進城就業機會的中老年人,他們在城市缺少就業機會,務農則還好。中老年人種糧食產量普遍比農場主更高。農業收入不多,農村生活成本不高,正是農民家庭中老年父母仍然種田,年輕子女進城務工,農民家庭才有進城買房的積蓄。農村還有無法進城的青壯年農民,上有老下有小,他們通過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從農業中獲得收入,可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完整,可以照料家庭中的老幼。
農民當然愿意進城,城市有著遠好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過,進城有成本,且城市生活成本遠高于農村。沒有就業和收入,城市生活遠比農村艱難。只要能在城市找到高收入的就業機會,農民會毫不猶豫地進城去。農民只有“城愁”而沒有“鄉愁”。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成長,中國現代化不斷推進,城市可以提供越來越多高收入就業機會,國家有越來越強大財力為更多進城人口提供在城市安居的保障。越來越多農民進城了,就有越來越多農戶不再依托小塊農地獲得收入,農業不再是農民的保底,農村不再是進城失敗農民的退路。這個過程不取決于農民,而取決于中國經濟能否獲得持續成長,城市能否獲得持續發展。農民的城市化取決于城市發展,城市發展取決于經濟成長,取決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
城市發展、經濟成長、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何況當前中國處于中等收入階段,有著復雜的國際背景,也容易發生結構性矛盾,因此,農民進城這件事情不能太急,至少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農民不可能突然就都進到城市,進城農民也很可能還要繼續將農村當作退路。
可以肯定,當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民都是想進城的,幾乎沒有農民會指望有一個比城市更舒適的農村生活。只是農民希望體面進城,希望進城后可以在城市體面生活,而不是在城市艱難度日。如果在城市難以體面生活,農民就寧愿回到農村,與土地結合起來,過那種現金收入不高、實際生活水平不低的農村體面生活。他們在農村有房子、有土地、有收入,更有閑暇、熟人社會的朋友和大自然的寧靜。
也就是說,當前階段,農民關心的焦點問題并非要有一個比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的美麗鄉村,毋寧說,農民需要的只是一個進城失敗的退路。從國家發展階段來講,國家現在當然也絕對不可能為農民提供一個比城市更好的農村退路。
在當前這個時期,鄉村振興不是要將鄉村建設的比城市更好。也不可能。當前時期鄉村振興的目標是保持農村基本的生產生活秩序,從而為仍然依托農村和農業的八億農民提供農業收入和農村退路。這個時期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通過保持農村基本生產生活秩序,以為中國八億農民提供進城的自由。再經過二十年甚至略長一點時間,八億農民中的大約一半進城了,中國城市化完成了,國家也有能力為所有進城農民提供在城市體面安居的基本保障,這個時候就開始進入鄉村振興的第三階段,即開始建設一個比城市更加宜居的強富美鄉村的階段。
當前中國正處在史無前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鄉關系正在重組,國際關系復雜,經濟成長艱難,這個時候的鄉村振興就尤其要重在守住底線,就尤其不能將強富美的第三階段的鄉村振興錯置到當前時期。
對照當前中央某些部門的三農政策和全國各級地方政府的鄉村振興實踐,不得不再次提醒,千萬不能將鄉村振興變成折騰鄉村啊!
2020年8月17日下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