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9年底在武漢郊區一個村調研,全村有10多戶貧困戶,均為低保戶和特困戶,被納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個村就變成了有貧困戶的非貧困村,扶貧工作也因此成為村干部乃至鎮街道和區委工作的重點。據村干部講,這十多戶貧困戶,僅做資料就耗去村干部大量時間,無奈之下,村里專門聘請了兩個大學生做扶貧資料工作。武漢市郊農村的農民就業就會多,是比較富裕的,一般農戶收入要遠遠高于貧困線。低保戶則為村莊中缺少家庭勞動力的農戶,主要是家庭青壯年勞動力患病喪失勞動能力。將家庭主要勞動力患病農戶納入低保戶,村民沒有任何意見。當前農村低保政策也已經相當完善,一個街道幾十個村,僅僅是一個民政干事就可以完成低保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年低保補差收入已超過當地貧困線。也就是說,筆者調研的武漢郊區村,無論是低保戶還是特困戶,都已經被兜底了,就已經脫貧了。這樣的村莊就不應該再納入到有貧困戶的非貧困村莊進行管理,也就不應當再接受繁復的精準扶貧檢查評估,當然也沒有必要再去做各種繁復的扶貧資料。
再到江西調研了三個村,發現這三個村與調研過的武漢郊區情況一樣,就是三個村的貧困戶幾乎都是低保戶,卻又都納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管理,結果,不僅村干部大量時間都耗費在扶貧填表報資料上面,而且當地為三個有貧困戶的非貧困村下派了第一書記,還安排了專門的對口幫扶干部。第一書記和對口幫扶干部主要工作之一也就變成了扶貧,實際上卻無貧可扶,因為貧困戶本來就是低保戶和特困戶,這些低保戶和特困戶可以享受到的政策好處是十分清晰且已經享受著的。
今年暑假到河南一個鄉鎮調研,全鎮49個村,有5個村為貧困村,有9個村為有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另外35個村為無貧困戶的非貧困村。當然,這35個無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并非沒有低保戶和特困戶,而只是低保戶和特困戶已經納入到低保和特困救助,就沒有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管理。無論當初河南這個鄉鎮出于什么動機沒有將35個村的低保和特困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管理,河南這個鄉鎮都極大地減少了精準扶貧中的繁復工作。低保戶和特困戶應該獲得的政策支持也一分錢沒有少。河南這個鄉鎮49個村的低保和特困救助工作僅靠一個民政辦的干事就可以管理好。
二、
那么,為什么同樣是反貧困,低保和特困救助制度,一個鄉鎮幾十個村僅靠一個民政干事就可以做好日常管理,一旦納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精準扶貧,就不僅村干部要花費巨大精力來做扶貧(材料)工作,而且縣鄉兩級也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來做扶貧工作呢?
其中原因大致與以下兩點有關:
第一,低保、特困救助制度是針對特定人群的專項制度,這些制度經過多年完善,已經比較成熟。用成熟的制度去解決特定人群的特定問題,制度成本自然就低,日常管理也比較簡單。因此,僅僅安排一個民政干事就可以做好一個鄉鎮幾十個村的低保、特困群體的常規管理工作。精準扶貧與之不同,精準扶貧是由若干政策集成的,這些政策中,有些政策本身就不是很成熟,政策集成之后,不同政策之間也需要有磨合。同時,精準扶貧所要解決的貧困也是非常復雜甚至無所不包的。這樣一來,精準扶貧就變成了用不很成熟的政策組合去解決無所不包的貧困問題,精準扶貧就變得無比復雜,就將白菜搞成肉價錢了。
第二,精準扶貧強調精準,目的是要減少扶貧中的不精準,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為了防止基層扶貧中的不精準,自上而下采取了強有力的監督評估,采用了復雜的技術管理手段和過程控制手段。為了準確了解基層扶貧實踐,自上而下的監督評估必須是標準化的,全國統一的,標準化且全國統一的監督評估又必然與基層千差萬別的實際不相容,結果就是上級越是要求精準,越是進行嚴格的監督評估和過程管理,基層扶貧實際越是缺乏靈活性,及越是不得不陷入到應付上級的檢查匯報中去了。上級為了防止扶貧中出現扶貧資源的浪費,造成了基層扶貧中嚴重的形式主義和巨大的浪費。
也就是說,所有精準都是有成本的。為了增加1%的精準,往往要多花90%的資源,這樣的過程精準造成了結果上的嚴重不精準。
從精準扶貧實踐中可以總結的教訓是:具體政策執行中應當用成熟的制度做專業的事情,不能用不成熟的制度做無所不包的事情。
2020年8月15日上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