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答題:如何評價馬前卒在《中美貿易戰:為什么是大豆》演講中提出的消滅農民和小農經濟的言論?
呵呵, 先不論題主,至少這個題目很像是給馬前卒做托的。
為何說是做托呢? 首先,馬前卒的這個演講,真正的核心內容并不是題目標識出來的“消滅農民和小農經濟”, 而是“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
馬前卒通篇文章,拋開9/10的廢話式引用外,所有的用意都圍繞著一個命題:“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 有利于中國工業化。
就是在保證口糧和基本副食品自給的前提下,承認開放中國農業市場的可能性,大幅增加進口農產品的份額。同時大幅改組中國農業,建立現代化農場,消滅中國的小農經濟,把更多的勞動力轉入現代經濟部門。
如何有利于中國工業化呢? 按馬前卒的邏輯, 因為它可以打擊農產品內需,做到“消滅小農經濟”, 從而有利于中國的工業化。
當然,馬前卒口頭上說消滅小農經濟,并沒有說讓小農破產:
這里必須講清楚的一個事實是,消滅小農經濟不等于損害農民利益,在職業上消滅農民并不是要搶劫他們。大興安嶺的很多林場被禁止砍樹,轉型為國家公園了,里面的工人或者拿補償費到外地生活,或者留下當護林員,你能說林業工人就一定被侵害,被歧視了嗎?
過去幾十年,大多數農民放棄農業的時候是高高興興進城的。只要我們能提供合適的職位,提供足夠的培訓和就業補貼,農民一定會在轉型中得益。畢竟人均土地就那么多,都留在土地上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生產。
但如果自然而然就能提供“合適的職位”,提供“足夠的培訓和就業補貼”,農民能在轉型中得益,如此皆大歡喜,為什么要用“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手段呢?
所以用馬前卒的邏輯推斷,只有“開放農產品市場”之后,農民才能離開小農經濟。給農民工提供的職位才會變成“合適”,提供的就業補貼和培訓才會變得“足夠”,農民才能在轉型中“得益”。原來的生產方式破產了唄。
馬前卒明顯做了一篇類似科舉式的應試作文。 原題目是 : “如何鼓吹開放農產品市場”。展開來審題, 則是“如何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 鼓吹中國開放農產品市場”。馬前卒團隊技能點都點在“工業黨”領域,選取的作文大方向,自然是“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有利于中國工業化,從而有利于中國。
如果這是一個辯論賽的論題,一方既然已經是“鼓吹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有利于中國”,另一方自然是“保護中國農產品市場有利于中國”。馬前卒方的邏輯是,開放中國農場品市場有利于消滅小農經濟,消滅小農經濟有利于農業工業化,變成大農經濟。正經的反方會從什么樣的角度來反對呢?顯然應該是: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不利于消滅小農經濟, 或者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不利于大農經濟。
然而本題目問的是, 如何評價馬前卒“消滅農業和小農經濟”的言論。于是原命題被置換為了:馬前卒的言論是不是要消滅中國農業?或者是,小農經濟要不要被消滅。這符合了辯論賽的常見技巧,偷梁換柱。
當你們陷入本題目所置換的新命題,等于放棄了對“開放市場有利于消滅小農經濟”,或者“開放市場有利于大農經濟”的追問,甚至進一步地順著這兩個前提在走。
換句話來說,對馬前卒團隊而言,討論“要不要消滅小農經濟”,比討論“要不要開放中國農場品市場”要容易得多。
更有甚者,連我也看到馬前卒命題里并沒有說要“消滅中國農業”。為對立面拋出這個假靶子來反駁,就更加好操作了。這在戰爭上叫做“誘敵深入”,先暴露一個偽裝的弱點,把敵人引進來,再聚而殲之。
所以我才覺得這個題目是馬前卒團隊的托。考慮到馬前卒這次從拋開觀點時就亮出了炒作意愿(反復強調爭議大),結果反響并不很大,急需要重新燃起話題方便做二次宣傳。同時,問題下面果然許多人都在得意洋洋地解釋消滅小農經濟的必要性,于是使得這個題目更加像托了。
以馬前卒為代表的工業黨們,在網上起家就是靠鼓吹中國工業化成就,并以批判章家敦為代表的“崩潰論”公知為抓手。然而有趣的是,中國崩潰論背后主張的是中國自己搞沒出路,只能擴大開放,搭美國便車;而中國工業崛起論主張的則是中國搭便車(前搭蘇聯,后搭美國)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績,所以要繼續搭便車,繼續擴大開放。且不論是非真假,兩方在誰是戰忽局的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但在具體的政策主張上卻有高度共識,此種南轅北轍,殊途同歸,真是奇妙無比。
或者說時代變了?自由主義時代鼓吹擴大開放,靠的是徹底自我否定的逆向民族主義。而在保守主義時代,要鼓吹擴大開放,自然要到大國崛起的命題里做文章了。
馬前卒團隊寫作這篇文章,搜集資料那么多,用心之勤至于不能做取舍,統統塞入一篇巨大的文稿中。只是拋出這篇文章的時機太尷尬了。
在全世界矚目的中美貿易戰背景下,一方面是以中興為代表的業界巨頭由于數十年的開放,所有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在一紙禁令面前變得不堪一擊,發人深省。網上鋪天蓋地都是在罵長期的市場開放導致中國對外依存度太高,核心技術得不到發展,社會資源都流向了不懂開源只善截流的房地產,金融,和互聯網。“保守主義”思潮可謂甚囂塵上,還有人學當年毛主席喊出來,封鎖好,一封鎖什么都有了。
另一方面,則是馬前卒團隊苦心孤詣,中國正是因為農產品市場開放得不夠 (進口不夠,對本土農產品有依賴,甚至還有補貼,所以小農經濟能維持),所以才導致中國農業不夠發達,不夠現代化。為了中國工業化就要消滅小農經濟。而且消滅小農經濟還沒法靠中國自己,得拆毀長城,開放邊疆,引入南北美洲的洋槍隊,才能一掃國內小農經濟的“義和團”。
兩種言論放在一起對比。面對馬前卒團隊這波精彩的逆向操作,讓人情不自禁雙擊666,不禁感嘆要養活自己工作室名義的輿論團隊,可不是一份誰都做得出來的偉業。
回想中美貿易戰之初期,工業黨們的操作還遠沒有現在刁鉆,各種洋洋自得。你看我說中國工業崛起了吧,打起貿易戰來,對中國加稅的都是電子產品,對美國加稅的反而是農產品,幾十年間中國儼然變成了工業強國,而美國變成了農業國,不得不搞起貿易保護來。
然而世事難料。捧場的還在高聲喝彩,舞臺上的人卻如據火爐。天朝記者在美國電視上大打廣告,告訴美國人民一臺iphone在美國賣600美元,中國只得到了幾美元而已,真正的獲利者可是你們哪。而中興被禁一案,國人的各種哭訴也是封殺中興會導致歐美芯片巨頭利潤受損,各種求你們來掙我們更多錢,從而讓我們也能有錢可掙。只能感嘆謙遜果然是我美德,從來沒見過哪個貿易戰中的“工業國”一方能做到如此“謙遜”。
而馬前卒一幫呢, 也免不了些許心酸。前幾天還在鼓吹美國在貿易戰中化身農業國,而現在呢卻不得不攥寫數萬字的演講稿,從大豆起源講起,講了幾萬字,終于講出一個樸素的道理:農業化的工業化的分野已經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生產效率;美國生產的大豆是正兒八經的工業品,甚至從生產到運輸到加工,到它對其它工農業生產的必要性而言,可謂重工業產品。美國大豆業, 從從業人口和生產效率的角度來看,簡直是與高科技制造業(比如芯片),互聯網,金融一個水平面的大國重器。相比之下,論證了中國的農產品是多么的孱弱,以至于開放農產品市場,一定能有效讓中國小農破產,這一點大家都無疑義。
當然這個邏輯可能有點奇怪,美國賣便宜貨,反而減少自己的盟友。但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1946年11月國民黨和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貨一瞬間充滿中國,國統區的經濟幾個月后就破產了。共產黨控制區不到一億人,養幾百萬軍隊越來越壯大,國民黨3億人的統治區,養幾百萬軍隊把法幣貶成了廢紙,美國怎么送武器都救不回來。本來毛主席預計解放戰爭起碼打個四五年,沒想到三年就收尾了。
于是這體現了工業黨測不準定理之一:美國可能是去工業弱國,也可能是工業化強國,取決于觀測這個問題的工業黨,是要貶低美國市場開放 (導致中國制造業崛起,變成發達國家粉碎機),還是要勸導中國市場開放(中國競爭不過美國,不如徹底開放,當然市場不一定都給美國豆農,也可以給用美國農藥,種子,機械的南美,非洲的豆農)。
而中國真正的農產品大豆,這幾十年來早就被美國工業產品大豆打得潰不成軍,一瀉千里。使得這個大豆原產地國家,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因為中國大豆沒有美國那樣強大的工業化農業去支撐它的生產效率。
馬前卒對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之所以是小農經濟,是因為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還不夠,小農經濟還能生存。馬前卒開出的藥方是,進一步對外開放農產品市場,放棄自力更生的策略,讓小農經濟破產,才能促進中國的小農經濟變成大農經濟。
看官們可曾記得,馬前卒們在“大目標”中的制造業崛起邏輯是什么? 是美國制造業外遷,將本國變成碩大的買方市場,導致本國工業空心化,而讓中國得到了工業化的機會。國產大豆業破產了這么多年,還沒發展出工業化的國產大豆。開放更多的農產品領域讓小農破產,如何保證不誕生更多的只能靠反轉維生的“國產大豆”業呢?
于是這體現了工業黨測不準定理二: 生產行業外遷, 有時會有利于這個生產領域的發展, 有時候不利于這個生產領域的發展,這取決于觀測的工業黨, 是在評價中國的產業外遷,還是在評價美國的產業外遷。
工業化的農業,消滅手工業時代的小農經濟,這是歷史的必然,我也非常支持。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消滅小農經濟,而是要不要開放農產品市場。或者說,開放農產品市場能不能消滅小農經濟,開放農產品市場能不能促成大農經濟。
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發展方向就是大農經濟。表現為以人民公社為代表的集體化農業,通過統購統銷來規劃農業經濟的發展,通過工業反哺農業來發展機械化。許多老人都記得,人民公社解體時,許多機械化農具無用武之地,被人們瓜分或遺棄了。
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得那么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 工業公有制有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么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么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么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就不安穩了
這是毛的觀點。
改革開放的邏輯很明白,第一步就是用小農經濟瓦解農村的公有制,然后用小工經濟(生產效率低的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瓦解城鎮的公有制。有了這兩個變化做基礎,做到了既對外開放市場 ( 從食品,服裝,日化,文具為代表的輕工業, 一直到汽車,大飛機,芯片,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重工業,全都成為國外產品的市場),又做到了對外提供廉價勞動力(農民工)。從而促成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體系,走上了如今所謂大國崛起的道路。
中國龐大的市場吸引著外資來到中國,而更大的吸引力源自廉價的高素質勞動力。 為什么歐美等發達國家,一方面在本國工廠推行勞動效率極高的自動化生產,一方面又在中國,東南亞,南亞使用原始的勞動力密集型生產方式呢?
因為在資本主義邏輯里, 勞動力價格和自動化是完全制衡的因素。 勞動力價格昂貴時,資本家就試圖用自動化來降低成本;而勞動力價格足夠廉價時,資本家反而更愿意使用人力。生產效率足夠高的鏈條留在本國,而生產效率仍然低的鏈條遷移到第三世界。
所以說,小農經濟和小工經濟,即是對外開放的基石,又是對外開放的結果。當中國勞動力廉價時,外國制造業遷來中國。當勞動力價格上漲之后,制造業又被遷往更廉價的東南亞,南亞和非洲。
放眼望去,歷史上一切國家的工業化趕超,無不源自于保護,補貼本國產業。工業革命的起源國英國,后來的德國,美國,蘇聯,日本等發達國家,無不有通過保護來實現技術趕超的過程。韓國日本汽車行業能在世界市場上分一杯羹,也與購買國貨的政策關系密切。
以中興事件為例,人人都在說芯片生產行業有嚴密的迭代邏輯,沒有技術,人才和利潤的積累,根本無法和外國芯片做任何競爭。中興的科研投入,能夠跟intel相比嗎?富士康的科研投入,能夠跟蘋果相比嗎?
而馬前卒開出的藥丸則是,為了消滅小農經濟,為了發展大農經濟,中國要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通過外國工業化生產的廉價農產品消滅中國的小農經濟,讓他們破產;然后這些破產者們之好紛紛從事工業生產,成為工業勞動力。
試問,當中國的農業消費大都依賴外國進口,外國的大農經濟拿著從中國獲得的巨大利潤發展更加現代化的農業,此時你中國的大農經濟從哪里獲得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利潤積累呢?靠破產后的小農自己嗎?
而國外的農業生產背后的工業化企業,從中國拿到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不會讓中國的農業領域的工業企業失去本國市場嗎?這些企業又怎么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利潤,來為未來中國的“大農經濟”提供工業產品呢?是不是未來中國的所謂“大農經濟”,對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的需求,反而更嚴重地依賴外國相關工業呢?
而另一方面,更多的破產小農進入工業生產領域,無技術無積累,繼續擴大農民工隊伍,只會讓中國的勞動力進一步變得廉價。勞動力變得更廉價了,外國資本又來中國投資血汗工廠了,那么資本家是否反而還有更大的動力去做產業升級呢?
如果說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和對外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反而能讓中國技術快速發展和提升。那么根本就不會出現現在中興,華為的窘境,不會出現龍芯的窘境,不會出現紅旗的窘境,不會出現c919的窘境。美國對中興殺雞儆猴,中國所有對芯片,操作系統,軟硬件技術有依賴的企業都噤若寒蟬。
而馬前卒希望中國未來的“大農經濟”,靠什么來創造出中國農業的intel,google呢?靠更加廉價的破產農民嗎?
綜上所述。以馬前卒為代表的工業黨,基本上一直以來的論調就是宣揚保守主義論調,同時宣傳工業化成果,來生產合法性。
而在貿易戰的關頭,工業黨搖身一變,一方面大談美國農業是無法戰勝的敵人,另一方面大談要開放最脆弱產業的好處。
這種前后劇變,就特別容易讓我聯想到命題作文的場景。也只有學生時代站在辯論場上,才能如此靈活地切換自己的立場。
不過人類最愚蠢之處莫過于自作聰明。我說的不是工業黨自作聰明,而是我自己這類冷嘲熱諷的看客。“開放農場品市場”這樣的命題作文,是誰都能出得了的嗎?就憑我們這些網上的鍵盤俠,敢出這題目討論嗎?
一想到這一節,我就感到空氣變得特別冷,特別想給這個回答點上一個匿名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