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人民公社”和農村現代化的歷史思考

張文茂 · 2011-02-1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人民公社”和農村現代化的歷史思考  

   

    作者: 張文茂     (修改稿)  

   

   

總結人民公社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于指導解決現階段的“三農”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人民公社在我國曾經存在20多年,是新中國的一段割不斷的歷史,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還在影響著今天。圍繞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這些爭論實際上是新中國農村如何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不同看法。我國是一個現代化的后發國家,新中國成立以前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這個基礎上既要趕上發達國家的近代工業化進程,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農民問題就成為一個根本問題。到底是由國家幫助農民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集體化的社會主義道路,還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自由化發展,實際上是任由農村兩極分化,最后走上由資本改造小農的資本主義道路,這一直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實踐層面,雖然經過了前后兩個30年的實踐探索,爭論的雙方也不斷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態勢,但至今仍難以取得共識,甚至分歧更加尖銳化了。這里談點不成熟的思考,供愿意以嚴肅負責的態度總結人民公社制度經驗教訓的有識之士參考、討論。  

   

   

1、合作化初期關于“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的最初爭論。  

1951年4月,山西省委向華北局和中央寫了一份《把老區互助組織提高一步》的報告,提出引導互助組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的思路。劉少奇和華北局不同意報告的觀點,劉批評了山西省委的觀點,認為用合作社、互助組的辦法使中國農業“直接走到社會主義化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種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是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毛澤東知道這件事后,明確表示不贊成劉少奇和華北局的意見,并找劉少奇和華北局的薄一波、劉瀾濤談話。根據薄一波的回憶:“毛主席批評了互助組不能生長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觀點和現階段不能動搖私有基礎的觀點。” 薄一波認為,毛澤東說服了他們,而毛澤東說服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的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薄一波在《若干重大歷史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總結說:能不能在沒有實現工業化、國家還不能提供大量農業機械的條件下,根據農民自愿的原則,組織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農業合作化,是個帶根本性的問題。“當時及以后實踐證明,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農民比較容易接受的一種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過渡的適當形式。在中國,即使沒有大量的農業機械,但由于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組織勞動力,能夠合理利用土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壤,采用新技術等許多單干農民難以做到的事情,特別是在抗御自然災害方面顯示了自己的優越性”。這一“農業空想社會主義”和“先機械化還是先合作化”的爭論很快結束了,后來在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對農業合作社問題的這一不同認識的爭論中,恰恰是劉少奇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條條,堅持照搬蘇聯的辦法,主張在國家完成工業化和有了大量的農業機械以后,“再由國家下一個命令,采取嚴重步驟,強行實現集體化”。而毛澤東卻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通過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逐步過渡的辦法,解決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薄一波認為“毛澤東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突破了蘇聯的模式,為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走出一個新的路子”。  

   

2、58年“左”的錯誤不能成為批評公社制度的根據。  

后來的發展,特別是從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非理性的做法,“左”的東西很多,形左實右的東西也很多,共產風、一平二調、浮夸風、吃食堂、急于取消商品交換、取消按勞分配、窮過渡等等,上上下下頭腦不冷靜,這些都是深刻的歷史教訓。但是,對人民公社這段歷史和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制度安排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對58年人民公社初起時期混亂狀況的批評上,當時的很多“左”的嘗試和盲目的做法,(這些極左的做法也并不是毛澤東所提倡的,而且也是毛澤東最早提出加以糾正的)后來逐步被糾正了,最后形成“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和組織形式,有了人民公社60條,才成為基本定型的制度安排。研究一種制度或經濟模式的優劣,不能以她不成熟階段的特征為標準,而是應該以基本定型的特征為對象。所以,對58年“左”的錯誤的批評,并不能代替對人民公社制度的評判。  

   

3、人民公社在歷史上有重大的貢獻。  

最主要的貢獻在兩個方面:一是這種制度安排支持了國家建立起相對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保證了新中國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另一個是靠這種組織起來的力量,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解決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生產問題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使人民公社后期初步的、盡管是低水平的解決了8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僅就這兩個方面來說,人民公社制度對整個國家在帝國主義封鎖條件下的現代化進程的真正起步,建立起現代工業基礎和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都是至關重要的,人民公社時期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歷史時期。就像一個貧困落后的家庭的創業初期,不靠偷、不靠搶,完全靠自己的艱苦奮斗,勒緊褲帶,省吃簡用,積累了自己的家業,奠定了發展的基礎。簡單化地諷刺挖苦這一時期的落后和貧困,試圖完全抹黑、否定這段歷史,而不是科學地總結經驗教訓,是缺乏起碼的公正和嚴肅的態度。當然,如果要全面總結人民公社的歷史,其貢獻也決不僅這兩個方面,并且,也確有需要改革、改進和不斷創新的問題。  

   

4、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決不是僅僅針對農業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從農村的角度看,如何改革和進行什么樣的制度安排,實際上都是要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發展問題。而這些問題中首要的是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問題。因為先解決吃飯問題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所以,人民公社時期堅持“以糧為綱”的方針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從更長的歷史發展時期看,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又絕不是僅僅解決糧食生產問題,更本質的問題是農村的工業化和農民的產業轉移問題,是產業結構的根本變革,即“全面發展”的問題,而這種發展的本質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并且,農業的現代化也只有在這一整體的發展中才能真正解決。不準確地說,這里其實是國家的、城市的大工業化和一個農村的、人民公社的小工業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這是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有發展的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決定了人民公社的第一步必需先解決糧食生產問題,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和溫飽問題。所以,要先靠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農業基本建設,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所以,毛澤東非常贊賞大寨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只有靠這種精神,才能實現人民公社先搞好農業、先支持國家的工業化建設的初期階段的歷史任務。在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以后,人民公社必然要進入多種經營和農村產業結構變革的發展階段,進入人民公社自身的工業化發展階段,也是人民公社的工業化和國家的工業化共同發展階段。通過公社工業化的發展,農村實現產業分化和勞動力的非農產業轉移,同時又靠公社工業化發展的成果反哺農業,進一步帶動農業的現代化,進而帶動農村的城鎮化社會轉型,并最終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的一體化和協調發展。所以,對人民公社制度的研究,必須將其放在中國農村必然要經歷一個工業化的產業革命過程這樣一個客觀的大趨勢下來考察,而不能僅僅將其放在農業的范疇內去考察,不能將人民公社僅僅作為一個農業的集體化組織來認識。把人民公社僅僅看成是“農業的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嚴重的理論誤區。很多否定人民公社制度的“學者”、“專家”們,都是只拿“農業”問題來說事,說農業是如何地適應家庭經營,不適應集體化等等,人們就跟著跳進這樣的思維陷阱,還以為是多大的理論創新。這種膚淺的認識,是先把人民公社僅僅歸結為農業的體制,再批判這種體制對農業的如何不適應。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們也沒有看出這一理論的誤導性在那里,沒有看到人民公社的真正的歷史使命是完成農村產業革命即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體制安排,卻同樣立足于在農業問題的范圍內審視人民公社。所以,在否定人民公社的輿論面前顯得更加蒼白無力,使支持人民公社的輿論完全喪失了反駁的空間和力量。試想,人民公社真的能夠在傳統農業經濟的基礎上長期存在嗎?如果人民公社的經濟基礎就是農業經濟,那么,又與劉少奇批評過的“農業的社會主義”有什么區別?誰能證明農業生產過程需要組建類似一個鄉鎮這么大規模的組織形式是合理的、高效率的?  

   

5、“左”的錯誤同樣為公社制度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改革前即人民公社后期的發展,受到了“左”的思潮的影響,階級斗爭被簡單化、擴大化。當時很多左傾的領導人也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公社的歷史使命是要完成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并且只能在此基礎上才能最終完成農業的現代化。而早期的農業基本建設只是打基礎的工作,是階段性的歷史任務。這一階段的任務一旦完成,即糧食生產問題一旦過關,就必須轉向調整結構,啟動農村的工業化進程,發展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但是,當時我們很多決策者們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村的這一發展趨勢,還是一味地強調農業學大寨,甚至將其政治化,與抓工副業、抓收入對立起來,這就必然適得其反。這種“左”的干擾,主要表現在對人民公社多種經營和工副業發展的限制,甚至上綱到路線、道路問題,當作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更“左”的地方甚至把干部抓社隊企業當作集體經濟內部的資本主義傾向進行批判,出現了政策上不反對發展社隊企業,而宣傳輿論上卻當資本主義尾巴進行批判的矛盾現象。北京某個學大寨先進縣,當時甚至拒絕市里安排的工業項目,說是占地多,影響糧食產量。這種“左”的認識干擾恰恰使人民公社陷入劉少奇批評過的“農業社會主義”泥潭,造成農村人民公社產業結構調整滯后,阻礙了人民公社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延緩了農村工業化即公社工業化進程,使人民公社不能在農業經濟之上建立起自己的二、三產業的經濟基礎,造成集體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不出去,農民分配長期在很低的水平上徘徊,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客觀上為人民公社后來的被解散提供了條件。  

   

6、三個重要步驟使農村現代化進程逆轉。  

分田單干的包產到戶、解散人民公社和農村集體企業的私有化改制,這三個步驟使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基本改變。從理論上說,改革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并不能成為對人民公社的致命沖擊,相反,如果政策把握的好,并及時對公社體制進行適當的改革,還會為農村人民公社體制下的產業革命的到來創造條件。前提是,真正堅持集體經濟內部的、即人民公社體制下的承包制,農業承包到戶也沒什么關系,只要二、三產業能發展起來,這種承包關系在條件成熟時也好調整過來。在現實中,也有農業承包到戶以后,干部主要精力抓企業,等集體二、三產業企業發展起來以后,再根據分工分業的情況調整承包關系。問題在于,聯產承包很快徒有虛名,變成了既沒有聯產分配,也沒有上繳集體積累、沒有承包關系的家庭單干了。但是,即便是農業上單干了,只要農村集體的二、三產業發展起來,土地集體所有制沒有改變,人民公社體制也仍然有發展的余地和再生的可能(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本質上的),遺憾的是,鄉鎮集體企業的改制被推向了私有化,連賣帶送地變換了大王旗,這是對人民公社在以“政社分開”的名義被解散后殘留的集體經濟的最后一擊,“三農”問題以及城鄉關系問題就此已經成為不可避免。在理論上,先是給人民公社帶上“農業社會主義”的帽子(空想的烏托邦),搞臭她,解散她;在實踐上,又將農村的工業化進程以集體企業改制的名義導向私有化,使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失去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農村和農民還能不進入劇烈的社會分化進程嗎?還能阻擋和避免資本的剝奪嗎?  

   

7、解散人民公社的時機很巧妙。  

人民公社不是自己消亡的,更不是崩潰的,而是被解散的。解散人民公社為什么會在沒有什么大的爭論的情況順利地實現了?在于這一時機的選擇很巧妙。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正是全國糧食問題基本解決,農村現代化發展很快進入產業革命階段的轉折時期。當時人民公社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農民對近20年的高積累、低分配、低消費的忍耐已接近極限,農村集體經濟迫切需要發展多種經營,靠發展二、三產業增加收入,提高分配水平。同時,也只有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人民公社才能真正為自己的存在和發展建立起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而當時除部分大城市郊區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外的多數人民公社還沒有完成這一轉變,或剛剛開始轉變,尚未形成一定的二、三產業經濟實力,這時解散她,既使反對的力量也還沒有來得及形成成熟的理論認識,只能從政治的、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表示一些不滿。就這樣,人民公社像正在洗澡的幼兒一樣,被同洗澡水一起潑掉了。所以,在她沒有成長起來之前就扼殺她,往往不會有多大的阻力。  

   

8、人民公社之所以能夠被解散是因為她還沒有來得及實現工業化。  

雖然人民公社是被人為地解散的,但是,從客觀條件上看,我認為人民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或者說人民公社之所以能夠被解散的原因,是人民公社還沒有來的及實現公社工業化。試想,如果公社基本實現了工業化,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了,靠二、三產業發展裝備起來的農業也現代化了,農村也城鎮化了等等,那時,農民還愿意解散人民公社嗎?支持小崗和反對集體經濟的人們,往往說華西、南街、興十四、劉莊這樣的村是靠工業起來的,不能比。殊不知農村工業化恰恰是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的必然趨勢。人民公社這種形式不就是為完成這一轉變的制度準備嗎?很多人認為華西、南街、興十四、劉莊這樣的村不能復制,沒有普遍性,農村工業化不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對,這一點并沒有錯。但是,這卻恰恰說明農村工業化的主要載體應該是公社這一層次,也就是現在的鄉鎮層次,“社”的主要功能在經濟上是發展二、三產業,吸收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是每一個村孤立地去發展工業化,而是在公社的組織下進行工業化,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華西、南街、興十四、劉莊這些村莊的不能復制,恰恰是解散人民公社造成的后果。  

   

9、我國農村現代化的本質是現代農村的一場產業革命。  

這里有一個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即:在我國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之后,在國家的、城市的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建成之后,農村必然要進入產業革命的工業化發展階段。所以,我國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必然要經歷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即以糧為綱的發展階段,人民公社被解散之前基本上處于這一階段;然后,又必然要進入農村工業化階段,即公社工業化階段。對人民公社來說,是在完成對國家工業化的支持之后,必須及時啟動自身的工業化進程,啟動公社工業化進程。所以,毛澤東說農村光輝燦爛的前景在社隊企業。這個過程,對農民來說,就是一個先解決吃飯溫飽的問題,然后解決產業轉移和增加收入的問題,進一步發展解決以工補農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城鎮化問題。對于整個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來說,就是由國家的、城市的工業化向農村的工業化擴展,或者說開辟工業化的第二條道路,解決“三農”問題,并由此最終走向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遺憾的是,不管是左邊的同志,還是右邊的朋友,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研究人民公社的歷史和現在的“三農”的問題。如果僅僅從農業經濟的角度研究人民公社,我相信不會得出科學的結論。因為僅就農業來說,無法證明需要“社”一級的體制安排和組織形式。只有從農村工業化、農村社會城鎮化轉型的角度,才能說明這種制度安排的必要性。然而,改革開放初期,很快出現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態勢,這本來是農村產業革命大潮到來的明顯標志。可是,我們的領導人沒有這個預見,說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改革的意外收獲,完全沒有想到,甚至認為是家庭承包制的結果。可見,決策者們對我國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還是很膚淺的。所以,不談人民公社問題上的意識形態上的誤區和偏見,僅從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規律認識上的偏差看,也是人民公社制度失敗的一個重要認識上的原因。  

   

10、失去公社體制的支撐,農村工業化也必然夭折。  

農村工業化的大潮終于在80年代到來了,人民公社卻被解散了。沒有了人民公社這一集體經濟體制和組織形式,農村的工業化就變成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盲目的、自發的、各自為戰的發展方式。結果,過度的分散布局、低水平重復建設、環境污染、高負債等等問題都來了。但是,人們并沒有就此得出解散人民公社的真正教訓,仍然被高速的發展膨脹著頭腦,反而進一步把農村工業化進程往私有化上引導。后來,理論界對農村工業化的提法也出現了不同意見。其實,眾多的對農村工業化發展中出現問題的批評,恰恰沒有認識到這些問題正是解散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后必然要發生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失去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支撐的農村工業化進程,已經很難承擔起農村城鎮化社會結構轉型的歷史使命,農村的工業化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已經脫節。這種脫節不是弱化了城鄉二元結構,而是進一步強化了城鄉二元結構,擴大了城鄉差別。人們天真地認為,農民可以自由地進城打工,就能實現城市化、城鄉一體化了。其實,離開農村自身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只能造成農村生產要素的凈流出,造成農村的衰落。我們現在面臨的所謂“農民工”問題,恰恰是沒有了公社工業化和由此支撐的農村城鎮化集聚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說,“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出了問題,城市化的概念被簡單化為農民進城打工,而農村地區自身的城鎮化進程卻被淡化出城市化的概念。沒有了農村的城鎮化,農民只剩下進城打工這一條路。理論界曾有城市化與城鎮化的爭論,但是,不是按照西方的葫蘆畫瓢,就是回避農村集體經濟體制,說不透什么是真正的中國特色。我常常想,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之間,即在原有的大中城市之外的廣大農村,恰恰需要靠農村工業化(過去的公社工業,現在的鄉鎮工業化)的發展生成很多小城鎮、小城市,并以這些小城鎮、小城市為載體帶動整個農村的現代化轉型。難道我們現在不是恰恰缺乏這樣的農村經濟的生長極嗎?難道我們現在不是恰恰缺乏鄉鎮層次的統籌能力以及人民公社這樣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嗎?  

   

11、人民公社精神不死。  

人民公社雖然作為農村的普遍的制度安排已經“失敗”了,但其精神不死。30多年來,從寒冷的北國黑龍江,到改革開放最徹底的廣東南海之濱,從祖國的中原腹地到邊遠山區,從內蒙古草原到西藏高原,到處都有人民公社的種子在開花結果,頑強地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茁壯成長。有號稱 “最后一個人民公社”的河北周家莊,仍然在實行“社”一級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的集體經濟;也有一大批堅持村級集體經濟的各種“第一村”、“共產主義實驗小區”,如江蘇華西、河南南街等;還有仍然以“生產隊”為集體的隊辦的現代化公司,如湖北的官橋八組等。這些繼承了人民公社基因的典型,反倒成了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驕嬌者,卻從來不知道還有什么“三農”問題。其實,她們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是華西,其次是河北的周家莊。周家莊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民公社,其意義是她頑強的抵制住了解散的要求,并且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頑強地發展到現在,很成功、很和諧。而華西作為中國第一村,則顯得更強、更大、更具代表性。在我看來,從經濟體制和組織形式上看,華西就是一個再生了的“人民公社”,是企業化、公司化、集團化了的“人民公社”。她已經發展到把近20個村“統籌”起來的地步,從規模上比歷史上的公社還大;她經歷了農田基本建設上時期的艱苦奮斗發展階段,經歷了農村大辦工業的工業化階段,更可貴的是她解決了20個村的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又已經進入了農村城鎮化的成熟階段。華西實際上是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幾乎全方位的典型的濃縮。  

   

12、總結歷史是為了面對現實。  

總結這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以看出,人民公社如果不是簡單地解散,而是根據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要求逐步加以改革,那么,他可以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功能:(1)成為農村產業革命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以公社工業化的形式完成農村工業化進程;(2)通過公社內部的以工補農、建農,實現農業的現代化;(3)在“社”一級建設新興產業園區,集中發展二、三產業,吸收和集中農業富余勞動力,實現農民的二、三產業轉移;(4)以“社”的產業園區為依托,改造傳統農村,實現城鎮化集聚農村經濟和人口,完成傳統農村社會結構的轉型;(5)發展教育、文化、科技、衛生、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完善和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城鄉差別。如果這些功能發揮的好,我國就不會出現“三農”問題,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嚴重。認真地總結人民公社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總結的目的,也不可能是恢復人民公社,而是要研究如何積極發揮鄉鎮層次的統籌作用,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利用現代合作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在城市和一般農村之間的鄉鎮層次,找到一條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科學發展道路。  

2011-1-9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8.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9. 美國又燒起來了!為什么一場山火難倒整個美國?
  10. “搞建設究竟要多少年才上軌道?應該縮短。”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