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紀行: 從焦裕祿到南馬莊 |
蔣高明 早就聽說曾經以焦裕祿精神聞名的河南蘭考縣有個農民互助合作社。在合作社里,農民重新組織起來了,搞生態農業、合作超市、互助銀行等,當年的“教授賣大米”新聞,介紹的就是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帶領南馬莊農民,將他們的生態產品,直接出售給北京市民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去年也來南馬莊視察過。在北京的幾次國際學術會上,中外專家們品嘗過南馬莊的生態食品。可惜,由于事情多,一直沒有時間現場去看看。 最近,應中共蘭考縣委常委何慧麗邀請,筆者近日去蘭考現場體驗了這個合作社。何慧麗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發展學院的副教授,在這里兼副縣長多年,還是縣里的常委,這個實驗點是她一手打造的。經她牽頭,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與該村莊合作,建立新農村建設的試驗點,是全國5個試點之一。何常委邀請筆者出席揭牌儀式并為農民們做一場專題報告,給農民們鼓鼓勁,并介紹一下我們在山東的工作。 飛機是早上7:30的,4點多就需要起床。一路是非常辛苦的,但這一趟蘭考之行還是非常有收獲的。 飛機9:00在鄭州落地,一出機場大廳,縣委辦公室的副主任朱春燕就在那里等待了。 因為揭牌儀式是下午2:30,到蘭考時約11:00。她們安排我參觀焦桐(焦裕祿親手栽植的泡桐)和焦裕祿紀念園。 上世紀的五六十年底,位于黃河古道的蘭考是以風沙鹽堿澇害聞名的,臨危受命的焦裕祿就是在那個年代來到的河南。焦裕祿是山東淄博人。他在蘭考工作了一年半,犧牲在縣委書記任上。他是積勞成疾,累死的,但他堅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患的是肝癌,由于疼痛,他坐的藤椅上因用手按壓疼痛部位出現了一個窟窿。 毛澤東主席為焦裕祿的死非常動容,親自題名“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都來蘭考視察過;鄧小平為焦裕祿銅像題字。 面對風沙鹽澇害,焦裕祿領導蘭考人民做的工作就是“貼膏藥、扎針”。這是中醫常用的兩個術語,是人們群眾的經驗,焦裕祿概況出了群眾容易理解的兩個詞匯:“貼膏藥”就是將黃河故道淤泥由低部翻到上面,壓住上面的散沙;“扎針”就是在黃河故道上大量種植泡桐防護林。 這兩個辦法今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今的蘭考縣黃河故道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小麥主產區,糧食產量過噸;泡桐成為重要的木材,制作的樂器因為音質好遠銷到歐盟、美國。 焦裕祿紀念園是在一片沙丘上營造的,如今看不出沙丘的任何痕跡,蔥郁的樹木給人以很深的印象。 南馬莊就是焦裕祿他們當年治理風沙鹽堿澇害后,農民自發成立互助合作社的一個新典型。蘭考當年有焦裕祿,如今有南馬莊。縣委縣政府對這兩張名片高度重視,對于前者,建立了焦裕祿紀念園,免費向游人開放;對于后者,投資100萬元幫南馬莊修好了村里的幾條公路,村容村貌也大為改觀。 28日下午2:30,揭牌儀式在農民互助合作社很有特色的二層小樓內如期舉辦。小樓是在何慧麗她們設計的節能格式,使用了傳統的稻草、泥土,甚至建筑廢渣,以做到冬暖夏涼。 來自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的志愿者,蘭考5個鄉鎮的農民互助合作社的社長或主任,蘭考縣扶貧辦、農業局、環保局的領導,以及來自河北古樹于農民合作社、湖南衡陽某生態農業企業的負責人、湖南農業大學的教授,參加的這種農民與科學家、政府官員、企業家歡聚一堂的交流活動。 揭牌儀式后,筆者做專場報告《農村環保與有機農業》。因為聽眾以南馬莊的農民為主,我演講的語言盡量通俗。盡管如此,還是遇到許多專業的詞匯。但農民們聽的非常認真,幾乎沒有走動的,可謂聚精會神。偶爾有孩子的哭聲,這是因為有抱小孩的媽媽參加會議的,這是農村會議的一大特色。 據何慧麗常委介紹,這樣的活動在南馬莊已經有30年沒有了,農民聽學術報告還是頭一回。她說,農民們也許有些聽不懂,但是,他們更感到自豪的是這樣的別開生面的方式,即科學家和政府官員走近了他們的村莊,關心他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出路問題,這樣的鼓勵其力量是很大的。 這可從農民們的掌聲可以看出。原來的農民是不習慣鼓掌的,或者是沒有鼓掌習慣的,然而,報告會后,他們的掌聲很熱烈。沒有人帶頭,發自他們內心。 從農民的歡迎的程度看,我們知道了農民原來也是需要知識的,需要組織的,更需要真正的學問的。 中國的農業怎么搞?糧食產量怎么提高?我們的答案是,用生態學的辦法,引領農民重新組織起來,重走合作化道路。
圖16 南馬莊的普通農家院,非常適合人類居住,院子里就種著有機蔬菜,有樹木花卉,還有貓狗雞鴨鵝等動物。這樣的農家院就是人與自然和諧鄉村的典型。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