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1876-1935.2.24)】
何叔衡,湖南寧鄉人,生于1876年,比毛澤東大17歲。
他是毛澤東的同學,一師年齡最大的學生,新民學會年齡最大的會員,中共一大年齡最大的代表,也是毛澤東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他倆一起參加中共一大時,與會代表平均年齡28歲,恰與毛澤東當時的年齡相同,而何叔衡已是45歲。他雖比毛澤東的年齡大許多,卻是毛澤東最早的合作者和追隨者。一般說來,少年追隨長者很常見,長者追隨少年卻稀有,而何叔衡就是這樣的奇人,認準了就矢志不移。
【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的生日是端午節,在家又排行老五,按寧鄉農村的說法:男子要午又得五,逢五就是福。占著如此多個“五”,全家對他另眼相看,節衣縮食省錢供他一人讀書。26歲時不負眾望中了秀才,縣衙請他去擔任管理錢糧的職務,這在當時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差使,但他卻未到任,理由是“世局之洶洶,人情之憒憒”【1】,因此寧愿選擇當鄉間私塾先生。
辛亥革命爆發后,他率先剪去頭上的辮子,又動員周圍的男人剪掉辮子,說服女人放腳。看到那些守舊的婦人不肯解裹腳布,便說看來只動筆動嘴不行,還要動手動刀。說罷操起菜刀,將家中的裹腳布和尖腳鞋全部搜出當眾砍爛。
1913年春,當了10多年私塾先生,已是37歲的何叔衡,卻出奇地決定再進學校讀書。學校主事頗為驚詫,他解釋自己求學原因說:深居窮鄉僻壤,風氣不開,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學。
他與毛澤東同時考入四師,又一起并入一師,毛澤東在一師八班,他在教師講習班。1914年夏,何叔衡在校讀書一年半后提前從一師畢業,被聘到長沙楚怡學校當主任教員,毛澤東則繼續在一師求學。盡管兩人同學的時間僅一年半,卻從此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毛澤東常去楚怡學校找他,有時在那里徹夜長談。何叔衡常對人說:
“毛潤之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1917年暑假,毛澤東與蕭子升行乞游學,路上突發奇想,徒步跋涉百余里深更半夜跑到寧鄉何叔衡家,搞得他全家又驚又喜。何父非常熱情,特意殺了一頭豬款待他們,還留他們住了兩宿,使行乞游學差點失去原先意義。為使游學不變成走親訪友,他們趕緊離開何家,走時何叔衡送出很遠。何家后代回憶說,毛澤東曾在他家門口的池塘里游泳,那池塘至今依然碧波蕩漾。
毛澤東評價何叔衡,有三句話形象而著名。
其一,何胡子【2】是一條牛。這個評價是有來歷的。何家家境并不寬裕,糧少人多,逢到青黃不接時父親就限制孩子們的飯量。何叔衡7歲時,有一次幾口就把定量的飯吃光了,仍感到十分饑餓,他說吃飯要是像牛吃草那樣,能放肆地吃飽就好了。站在一邊的父親聽后對他說,你長大了像牛一樣地做事,就一定會吃得飽的。何叔衡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始終“像牛一樣地做事”。這個特點被毛澤東認可。
其二,何胡子是感情一堆。一次,好友蕭三去楚怡學校看他,遇見他與一個犯了錯誤的學生談心,說著說著竟然哭了起來。蕭三后來說,我當時覺得非常奇怪,事后才知道他容易激動,和學生談話不止一次地哭過,但在學校威望極高,因為他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不是橫加訓斥,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其三,叔翁做事可當大局,非學問之人,乃做事之人【3】。新民學會成立時,何叔衡雖是為數不多的發起者之一,卻自愧年長才退不配與二十來歲的青年為伍,提出自己不入會,后經毛澤東等幾次勸說,過了幾個月才加入。他入會不久就擔任了執行委員長,與毛澤東一起發起驅除省督張敬堯的“驅張運動”。這是他們組織的第一場重大政治斗爭,毛澤東派他前往衡陽動員力量,他以衡陽三師為基地組織了大批群眾參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民學會中兩人配合十分好,會友中流傳著一句話:
“毛潤之所謀,何胡子(叔衡)所趨;何胡子所斷,毛潤之所贊。”
何叔衡以不能謀自謙,能虛懷接收人家的意見,但他卻以能斷而自負。每在危難震撼時刻,當人們猶豫不決時,他卻能不顧人家反對,也不要人家贊揚,毅然決然地站在前面走自己的路。
決斷果敢,義無反顧,這是成大業者極重要的品質。
他曾想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勸他不必留法,不如留俄。當他準備留俄時,在法留學的蔡和森寫信說,去俄不如留湘重要。最終何叔衡放棄了留俄想法,堅持新民學會在湖南的工作。
1920年下半年,毛澤東應陳獨秀函約創建長沙共產主義組織,何叔衡也是發起者之一。在這前后,先是與毛澤東一起創辦文化書社,宣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何叔衡拿出多年的積蓄捐給書社,陪毛澤東找到自己學生的父親、當時擔任長沙縣縣長的姜濟寰解決資金問題,他在楚怡學校開辦販賣部,還聯系好友在寧鄉開辦了分部;他還與毛澤東共同發起俄羅斯研究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在湖南青年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后來何叔衡被聘任為湖南通俗教育館館長,接辦該館的《湖南通俗報》,他請毛澤東來做指導,把報紙辦成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還常在報館約集新民學會會員,談論建立共產黨的問題;他還擔任過船山學社社長,在船山學社校舍創辦湖南自修大學,毛澤東等親自為學生上課,使之成為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學校。遭到反動軍閥查封后,他又與毛澤東籌辦湘江學校,繼續為培養革命人才奔走。
【何叔衡參加黨的一大】
在上海召開一大建黨時,毛澤東與何叔衡成為湖南代表決不偶然,是他們先期所做的大量工作決定的。一大后湖南黨組織也宣告成立,支部書記是毛澤東,何叔衡是支部委員。原為一師附小主事的毛澤東,被聘為一師國文教員后,推薦何叔衡接任附小主事職務。他繼任后,一面教書,一面發展黨員,被大家稱為湖南建黨的“老母雞”。
1927年秋,何叔衡從湖南轉移到上海,到街頭做宣傳鼓動工作時被捕,押到警察局后,他的外貌和機智的隨機應變救了他。審訊官覺得他不像是革命者,便試探著問:你知道什么是共產黨,什么是國民黨嗎?何叔衡故意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說:
“吾乃學者,豈能不知?共產黨三民主義是也,國民黨五權憲法是也!”
接著,又講起孔子的《論語》,話還沒說完便聽上面驚堂木一拍喝道:快滾!何叔衡便不緊不慢地走掉。審訊官再拷問別人時才知道,剛放走的人竟是中共元老之一,其頭顱有上萬元賞格,派人去追卻找不到蹤影了。
【湖南寧鄉籍革命家何叔衡、姜夢周、謝覺哉、王凌波的合稱“寧鄉四髯”,左二為何叔衡。1926年大革命期間,他們同在長沙從事民眾運動,合攝此影,謝覺哉題"寧鄉四髯"四字。)
1928年6月,何叔衡赴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后到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7月回國后,在上海負責共產國際救濟總會和秘密救助遇難同志的全國互濟會工作。1931年11月,來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當時剛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毛澤東任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何叔衡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工農檢察人民委員和最高法院院長等職【4】,是中國紅色政權司法事業的創始人。當時他提出:
“政權從建立那一刻起就必須被監督,不等群眾上訪,就先下訪。”
中國共產黨反腐第一槍,葉坪村蘇維埃政府主席謝步升貪腐殺人案,就是何叔衡在毛澤東支持下查辦的。為加強監督力度,他在政府增設控告局,在各機關單位和街道路口設立控告箱,還經常自帶干糧下鄉走訪,直接接受群眾檢舉。謝步升出身貧苦,工作有魄力有干勁,但他掌握權力不久就干了許多見不得人的勾當。收到群眾檢舉信后,何叔衡迅速查清了犯罪事實,但在逮捕關押時卻遇到阻力,他的入黨介紹人在蘇區中央局工作,要求釋放并由中央局調查處理。在毛澤東的堅定支持下,何叔衡排除干擾一查到底,最后依法公審謝步升,判其死刑并沒收個人一切財產。隨著一聲槍響,紅色政權的第一個貪官結束了生命,在蘇區上下引起強烈震動,也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史上留下長久的回聲。
1933年前后,毛澤東一再受“左”傾領導打擊,被排斥在領導核心之外,在黨和紅軍中的職務都沒有了,擁護他的同志受到排擠,何叔衡的職務也被撤掉了。當時,擔任毛澤東秘書的謝覺哉想不通,曾三次問毛澤東,中央為什么要整何老頭,毛澤東聽后沒吭聲。謝覺哉日記說:叔衡同志被撤職時,我問是否須下撤職令,毛澤東舉目望我一陣,不說話。我站著等回答,他忽然起身走了。我想……我太遲鈍了,竟沒想到里面有那么多文章。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放棄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當時根據地有“五老”【5】,只把何叔衡一個留下來堅持游擊戰爭,毛澤東被安排隨紅軍主力走了。沒想到這一次告別,竟成兩位老友的訣別,根據地很快就完全陷落了,白匪瘋狂捕殺共產黨人。1935年2月24日,他們在江西轉移福建途中,做飯時被敵人發現追擊,何叔衡年老體衰跑不動,怕連累大家,猛地甩開攙扶他的同志,跳下山崖壯烈犧牲。當時一起的同志說,他生前最后一句話是:
“我不能走了,我為蘇維埃流最后一滴血。”
20世紀60年代,公安部門審訊當年的反動團丁,才知何叔衡跳崖后并未馬上犧牲。他們搜山,見崖下躺一老人頭破血流,衣服里有銀元和港幣,在搜身時他突然蘇醒,抱住兇手的腿欲搏斗,結果被連擊兩槍打死。
如今,在福建省長汀縣梅徑村附近的山上,矗立著一座紅色碑亭,石碑上鐫刻著:“何叔衡同志死難處”。每到清明節祭奠親人,村民及各界人士都前往掃墓致祭。
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慶典時,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何叔衡身后3個女兒,在同輩中排行分別是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以排行諧音分別取名為何實懿、何實山、何實嗣。
在他的一首詩中,曾說“此身合是忘家客”,所以早把后事安排停當,女兒實懿留在家中照顧妻子,實山、實嗣則隨他走上革命道路。幾十年后,實山為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實嗣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家鄉的何家后人說:這個家族個個都本本分分,靠自己的本事生活,我們每天進進出出這間故居,心里堂堂正正,也對得起公爺。
注 釋:
【1】憒憒[kuì kuì]:1.煩亂;紛亂。2.煩悶貌;憂愁貌。3.昏庸;糊涂。
【2】據蕭子升說,“胡子”是他們對年長男人的尊稱。
【3】中國革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編:《新民學會資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頁。
【4】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紅旗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163頁。
【5】當時在中央根據地,何叔衡、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董必武5人年齡較大,被尊稱為“五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